智能化、數字化讓社會運轉更加高效,卻也給眾多老年人帶來一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掃碼點餐、在線掛號、網購車票、網約車出行……移動互聯網時代,生活越來越便捷。但老年人如何適應智能時代,是擺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資料圖 關印 製圖
這並非新問題,也絕非數字化、智能化所獨有的問題,每次重大且影響廣泛的科技進步,都會導致老年羣體與社會的加速脱離。只不過在全球日益進入老年化社會後,數字化、智能化的急速發展讓這一問題更為凸顯。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出現,在疫情防控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新技術,反而成為老年人行動的攔路虎。單就健康碼而言,各地都有不少老年人因沒有使用智能手機,而無法進出菜市場、超市、公園等公共場所。很多老年人在“跟不上時代”的自我調侃中,流露出“被淘汰”的不甘和不平。
不甘,是因為技術是平等的,從來不是那個羣體天然的對手或敵人。恰恰相反,技術引發的服務不均等問題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使用它的人。不平,則是因為很多場合並不考慮老年羣體的利益,毫不顧及老人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少數老年人對智能電子產品的熟練使用,並不能成為其他老年人也該如此的證據,更不能成為心安理得拋棄老年人的理由。
當然,攜手所有老年人邁過技術的鴻溝,只是一個美好的設想。特別是對於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而言,進入電商領域、推廣電子支付,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增加利潤,特意為老年人開設通道,並不現實,也不能靠道德和輿論強加於人。但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位和部門,沒有理由也沒有藉口將老年人排斥在新技術的大門之外。老年羣體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是社會寶貴的財富,理應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
新人就要新活法,老人該有老辦法。當前中國有兩億多老年人,而且老齡化趨勢還在加劇,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務,事關老年人的幸福指數。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位和部門,要研究老年羣體的所需所求,特別是要留出足夠的人員,以老年人喜歡的、習慣的“老辦法”提供優質服務。比如像銀行、鐵路、公共交通等單位,最好能精準劃分服務對象,給老年羣體預留出一定的資源,特別是老年人越來越離不開的醫院,不要預約、掛號等一切都在網上辦理。當然,年輕人在玩手機的同時,最好騰出點時間,教教老人,讓他們儘量融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智能化應用的速度越來越快是大勢所趨,而步履蹣跚的老人也有“慢”的權利。智能化,別把身邊的老人落下;給老人保留“老辦法”,也是一種智能。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