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出生於1977年,是世界上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能和屠呦呦相提並論的中國女科學家,曾經她在清華大學任教十年。
期間有人議論道,顏寧因為在2017年“申請項目資金受挫”就導致負氣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她在2019年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2020年6月,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的學術論文,而該篇論文一舉解決了困擾科學界50年來的難題,這也就因此引起了軒然大波。讓國人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有很多的人認為,顏寧的這種行為是“棄國”。
可也有網友稱以往都是清華學生留學不歸的問題,可是這次走的居然是清華的教授。從顏寧出走這一舉動對中國來説到底是“人才流失”還是“人才流動”呢?有不少人就此批判中國的“科研製度與環境”,可顏寧卻出來否定了這一説法。她説,因為普林斯頓也是自己的母校,她出國的理由其實是擔心自己在一個環境裏呆得太久,會讓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
同時,她還表示不管自己身在何處,愛國之情永遠都不會變的,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
她只是想通過借用其他的舞台,來讓自己沉浸其中,從而開發出自己更多的潛能,能夠讓自我的價值得到很好的實現,讓自己能在歷史中流傳下去,獲得永生。顏寧出走背後更大的原因是因為顏寧從小對科學世界就有極大的興趣。她會經常思考人是從哪裏來的,而宇宙又有些什麼樣的事物,後來才學習了生物學。
高考的時候,顏寧把自己的目標瞄準了清華大學的生物系。本科畢業之後,又選擇了美國普林斯頓繼續深造,當學成回國時顏寧只有30歲,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導。
她在清華任教有十年,發了很多篇文章。有人説她出走的原因是自然基金申請不成功導致的,其實並不是。
對於像顏寧這樣熱愛科研事業的人來説,她對科研是懷有崇敬的心理,她不會甘願自己只在一方面有小的成就,她渴望新的環境給自己新的靈感,想讓自己在科學領域獲得更多的可能性。她所做的是對整個人類有意義的事情,不能因為國籍的原因來限制社會前進的步伐。對於我國來説這是“人才流動”還是“人才流失”。關於顏寧的出走這個事件一直以來都是大家討論的熱點,有以下這幾種説法。
第一種説法是:顏寧因為賭氣走掉了。結果在國外她成功的當上了外國的院士,而中國人才也就此流失了。而第二種説法就是:國內的科研體制是有問題的,希望檢討。不然就會有更多的顏寧出走,到那種情況就會追悔莫及。
第三種説法就是:顏寧作為第一個被國外學校“挖牆腳”的中國科學家,這就説明中國的科學家開始在國際上受到肯定,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情。最後一種説法就是:人才流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世界是流動的,並不是封閉的。
其實作為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的,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在顏寧看來“鳥過留痕,人死留名”。
如果她不在科學界做出一點成績,那麼歷史上不會留下專屬於自己的“標記”,這樣誰還會知道自己曾經來過這個世界呢?這就是顏寧的出發點,她在清華大學的已經奮鬥了十年。
可是十年之後,她始終沒有看到那個可以令夢想實現的契機。
所以她決定讓自己換一個舞台,施展和開發自己的才藝,從而來證明自己的才華,對於這樣的砥礪前行的科學家我們應該要給予更多的是敬仰之情。截至2016年12月,已經有達到了256萬的中國留學生回國,而我國引進的外國高端人才也是達到了6000餘名。有人走,也會有人留。這是人才流動的市場,不是人才流失。
其實國家一直都支持人才的“來去自由”。同時我們也希望顏寧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後,當自我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後,能夠再被吸引回來。
人各有志,這是強求不得的。
如今的中國是處於上升期的,依當前國家的發展勢頭來看,在不久之後,必然會看到大規模的“人才歸來”。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尋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併為之不懈努力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