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專家揭穿美媒“妖魔化”中國伎倆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香港亞洲時報網站1月19日發表題為《<紐約時報>將中國衞生工作者比作阿道夫·艾希曼——一張因中國抗疫成功而精神錯亂的報紙的扭曲敍事》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前生理學和細胞神經科學專家約翰·沃爾什。全文摘編如下:

1月13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記者袁莉寫的一篇文章,將中國西安近日成功抗擊新冠疫情的幕後公共衞生和醫護人員比作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組織者之一阿道夫·艾希曼。該文認為,這些人是中國數百萬專心致志的抗疫工作執行者的典型代表。

在擁有1300萬人口的西安,抗擊這場疫情的行動在沒有死亡病例的情況下收尾。而艾希曼策劃的納粹大屠殺導致數百萬猶太人喪生。

袁莉的文章矛頭直指數百萬開展大規模檢測、追蹤、隔離和疫苗接種,以及為封控措施服務——包括確保那些被隔離者獲得生活必需品——的中國人。由於他們的工作,中國將確診病例總數控制在了約10萬例。

曾在四川成都生活和執教的彼得·赫斯勒(何偉)在2020年發表於《紐約人》週刊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況。他在文中稱,當地一名官員表示,約90%的人贊同封鎖措施,有些人會覺得不方便,但大多數人會遵守規則。

赫斯勒在文中寫道:“在我看來,這一點也不誇張。這種絕對遵守是封鎖措施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此外還有基層官員的獻身精神。世衞組織也指出,中國人民對集體行動的堅定承諾,令遏制疫情成為可能。”

《紐約時報》的袁莉是如何將兩者相提並論的?其寫作方式值得研究。

《紐約時報》文章的網絡版標題《數百萬大軍執行中國的新冠清零政策,不惜一切代價》設定了基調和目標。接着,將之與艾希曼相提並論的論述是這樣開始的:“政府得到了一大羣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他們滿懷熱情地執行(動態清零)政策……西安的悲劇促使一些中國人質疑那些執行隔離規定的人怎麼能這樣做。”

西安發生了什麼悲劇?作者在文章開頭部分提到了三件事:首先是一名胸痛男子,他入院時被耽誤了數小時,後來死於心臟病,官僚主義的延誤與他住在中風險地區有關;第二,一名孕婦因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過期而被推遲入院,她失去了胎兒;第三,一個年輕人違反封控規定,與保安發生爭執。

當然,前兩起事件都是悲劇性的、不可接受的錯誤。第三起事件則很難判斷。但在一個有上千萬人口的城市,面對德爾塔變異毒株導致致命疫情暴發的威脅,肯定會有一些錯誤。

儘管如此,前兩起事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並促使官員採取行動。大量投訴促使當局暫時關閉醫院,以檢查其程序並懲罰相關負責人。一項公告明確指出,決不能以任何藉口推諉、拒收患者。

在這三個事件的基礎上,袁莉繼續寫道:“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認為,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組織者之一阿道夫·艾希曼是個普通人,他的動機來自為個人前途而不遺餘力。”

她寫道:“讓中國知識分子感到吃驚的是,如此多的官員和平民願意成為政策的推動者。”

這些未指名道姓的“知識分子”是誰?這一點尚不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海內外有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為中國應對疫情的方式感到自豪。

總而言之,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用標題以及一系列精心挑選的奇聞來設定基調。情緒要儘可能地達到驚人的程度,這一點很重要。要把最反常的例外情況寫得像平常事那樣。最後,在此基礎上,假設這些奇聞具有代表性,然後得出牽強的結論。

不過,也有一個亮點。至少在我看來,網上發佈的許多評論都認為袁莉的論調毫無根據,甚至荒謬至極。美國人並不像《紐約時報》編輯想的那樣容易上當受騙。

這令人可喜,因為美國大眾媒體每天對中國進行的妖魔化——不遺餘力的《紐約時報》在這方面表現很突出——是衝突和戰爭的前奏。

正如作家凱特琳·約翰斯通告訴我們的:“他們在投炸彈之前,會先造輿論。”《紐約時報》最近正以反華敍事對美國人進行地毯式轟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8 字。

轉載請註明: 港媒:美專家揭穿美媒“妖魔化”中國伎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