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從火星發回消息,哈工大技術完成“神助攻”!
19日,國家航天局發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着陸過程兩器分離和着陸後火星車拍攝的影像。圖像中,着陸平台和“祝融號”火星車的駛離坡道,太陽翼、天線等機構展開正常到位。
△由火星車前避障相機拍攝,正對火星車前進方向。圖中可見坡道機構展開正常;圖像上部的兩個伸杆為已經展開到位的次表層雷達;前進方向地形清晰。為獲知火星車前進方向更大範圍的地形信息,避障相機採用大廣角鏡頭,在廣角鏡頭畸變的影響下,遠處地平線形成一條弧線。
由我校材料學院武高輝教授團隊研製的儀表級鋁基碳化硅複合材料(SiC/Al)是面向空間環境經過特殊設計的新一代空間結構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剛度、高導熱、膨脹係數與軸承匹配、空間環境尺寸穩定等特性,用於祝融號巡視器的雙軸天線驅動機構,經受了嚴酷的力學、熱真空、極限高低温環境等考驗,解決了指向精度和位置精度天地一致性、輕量化等問題,目前工作正常,指標滿足要求,表現優異。
△由導航相機拍攝,鏡頭指向火星車尾部。圖中可見火星車太陽翼、天線展開正常到位;火星表面紋理清晰,地貌信息豐富。其中白色機構為採用鋁基碳化硅複合材料驅動機構的祝融號巡視器雙軸天線,已經獲得精確定向定位。
5月15日,天問一號任務着陸巡視器成功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後,火星車建立了對地通信。5月17日,環繞器實施第四次近火制動,進入中繼通信軌道,為火星車建立穩定的中繼通信鏈路,陸續傳回圖像數據。目前,火星車正在開展駛離着陸平台的準備工作,將擇機駛上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
△由環繞器的監視相機拍攝的着陸巡視器分離過程圖像。
天問一號環繞器和火星車各攜帶了一種磁場探測載荷,分別對火星空間和着陸區的磁場進行探測。深圳校區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行星科學實驗室參與了天問一號環繞器的磁場探測載荷的研製以及後續的磁場數據標定,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合作,發展了無磁控衞星磁場精確測量技術,解決了空間微弱磁場的測量難題,為獲取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星空間磁場數據做出貢獻,為火星演化和比較行星學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深圳校區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自動化學科航天器控制團隊參與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軌道轉移控制方案論證和複核復算,研究成果為火星探測器環繞制動和後續的火星軌道器返回提供有力支撐。團隊提出了火星探測器軌道轉移的軌跡控制方法、氣動捕獲軌道優化、環繞軌道保持控制等技術,並與上海航天八院803所合作,開展火星探測軌道器完成樣品採樣後的上升控制和交會控制算法複核復算研究,為火星附近交會捕獲軌道的設計和控制、採樣返回軌道的設計和控制等方案論證貢獻了力量。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的背後,不但有哈工大科研團隊貢獻的一批技術成果,還有一批哈工大校友默默奉獻的力量。
天問一號進入艙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李茂登,是我校航天學院2002級校友。當年成績優異、志在航天報國的他,選擇了哈工大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專業,在本科期間曾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東北三省賽區一等獎。2006年本科畢業保送飛行器設計專業本博連讀,師從荊武興教授,曾獲“哈工大第十二批正在進行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畢業後進入航天五院502所做博士後,合作導師為國家傑青、哈工大校友王大軼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深空探測器自主導航技術。博士後出站後,李茂登一直從事航天器自主導航領域的預研工作和天問一號的研製工作,負責火星進入、下降和着陸過程的自主導航方案與算法設計,入選502所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工程。
李茂登校友接受媒體採訪
哈工大與天問一號的故事
未完待續
來源 | 人民日報微信 央視新聞等
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