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類找油找礦多年 幾丁蟲的身世之謎最近才有了答案

當我們挖開5億—3億年前的海相沉積岩,隨便掰一塊,其中可能就會有成千上萬個幾丁蟲化石。

它們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卻是數億年前的海洋霸主。如今,它們安靜地沉睡在岩石中,在年代地層和生物地層對比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為人類尋找油氣資源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自1931年被首次報道以來,關於這類小蟲的生物學屬性就一直爭論不休,未有定論。

9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梁豔與中外同行合作,對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開展研究,並取得新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地學期刊《地質學》在線發表。

如何獲取食物如何排便,還沒有定論

幾丁蟲是生活在奧陶紀至泥盆紀(4.8億—2.6億年前)海洋中的微體生物,它形同瓶瓶罐罐,身長只有幾百微米,外面是輻射對稱的有機質殼體,裏面是柔軟的身軀,與其他生物不同的是,它有一個獨特的口蓋或口塞封閉身體,就像大海中的漂流瓶。

過去,有的科學家猜測它與纖毛蟲、有孔蟲類似,是一種原生動物。“與足蟲、纖毛蟲、鞭毛蟲、有孔蟲相比,它們確實長得很相像,但是這幾種蟲都沒有幾丁蟲那樣的口蓋或口塞。”梁豔説,這個蓋子和塞子也讓科學家非常不解,“幾丁蟲這種完全封閉的殼體如何從外界環境獲得食物,又是怎樣向外排出排泄物,還沒有定論”。

隨着1963年一批像蟲卵的標本問世,又有科學家認為它是某種後生動物的卵或卵囊。幾丁蟲在地層當中是非常容易獲得的一類生物化石。然而,科研人員卻從來沒找到幼年幾丁蟲個體,更沒有見到生殖標本,於是認為它是某一類未知浮游動物卵。直到現在,這還是主流學説。

但是,這些猜測均沒有有力證據,反而引發多重爭議。

近年來,梁豔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就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提出了新的看法。“我們通過研究331枚保存完好的幾丁蟲化石,發現它的形態變化很明顯,都是從矮胖逐漸變成了瘦長。刺飾也是連續變化的,從口部的簡單刺到中部的多根刺再到底部的叢狀刺,越來越複雜。”梁豔告訴記者,這意味着幾丁蟲是縱向生長的,這一現象與幾丁蟲為卵的學説相去甚遠。

為了進一步探索幾丁蟲的身份,科研團隊收集整理了前人發表的57屬378種幾丁蟲的最大最小殼長比,以及6門10綱45種水生無脊椎動物卵的大小。對比結果顯示,幾丁蟲不是無脊椎動物的卵。“我們認為,幾丁蟲是一類獨立的古海洋微體生物。”梁豔説。

顯微鏡下,幾丁蟲的生殖過程就像擠牙膏

在收集到的幾丁蟲化石中,科研人員注意到有一些長相非常古怪。

科研團隊採用近紅外顯微成像、顯微CT、雙束電子掃描和場發射電子成像等多項技術手段,在數百枚化石中發現,過去被人當作畸變的特異標本,其實是幾丁蟲生殖瞬間的定格。

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微小化石,幾丁蟲的生殖過程就像擠牙膏:首先,一個形態相同、個體略小的幼體會從母體底部冒出頭來,當幼體在母體內長出外殼後,就與母體脱離,母體底部的“洞”則慢慢回縮消失。有的幾丁蟲一次生一隻幼蟲,有的一次生一串。這兩種生殖方式與出芽和橫裂生殖分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顯不同。

梁豔説,其實從1937年開始就有科學家發現了這類珍貴的標本。但因為當時缺乏技術手段,再加上標本數量太少,這些標本被當成了畸形的、變異的標本來處理。

科研人員還發現,幾丁蟲幼體的底部都有一個洞。“這個構造也很重要,以前的標本里都沒有這個洞。”梁豔表示,這表明,幾丁蟲在生殖過程中可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直到下一次生殖,類似於蛇、熊等生物冬眠。

“我們研究了幾丁蟲的超微結構和生殖方式,並結合幾丁蟲呈輻射對稱殼體的形態特徵、廣泛的古地理分佈和生態分佈、較為顯著的種內差異,判斷幾丁蟲更可能為一類獨立的原生生物,而非後生動物的卵或卵囊。”梁豔告訴記者,弄清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對年代地層和微體生物進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它幫助我們找油找礦,但我們卻不知道它是什麼。這次取得的進展對後續開展生物地層學研究、生物多樣性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記者 張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5 字。

轉載請註明: 幫人類找油找礦多年 幾丁蟲的身世之謎最近才有了答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