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長管狀骨折大多需要置入鋼板進行固定修復,如何減少器械置入過程中造成的創傷,讓手術更精準?泗涇醫院骨科醫生章新君用3年時間回答了這個問題。近日,他收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名稱為《一種用於四肢骨折的導航鎖定鋼板及其附件》。
鋼板跟着導航走
精準手術可實現
得知章新君獲得了國家級發明專利,身邊的同事朋友除了送來祝福,最關心的就是他的發明到底有何奧妙。對此,章新君總是用一句話回答:“一根導絲定乾坤。”
據章新君介紹,隨着骨折治療理念的更新、治療技術的進步、內固定工材的發展,患者對微創與快速康復的渴求越來越強烈,近年來興起的微創接骨板技術也因此成為四肢長管狀骨折微創治療的主流。然而,受內固定器械的侷限,接骨技術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合適的內固定材料和工具與之相匹配,四肢長管狀骨折的治療通常無法真正做到微創、有效、精準。“我的發明就是為了突破這一困境,讓鋼板沿着設定的通道精準置入。”章新君説,在他的發明中,導絲、套筒、骨針、帶通道的骨膜剝離器作為必備附件,都是為精準置入鋼板服務的。
這一發明如何運用?章新君説操作很簡單,等骨折復位確定鋼板長度後,先在骨折部位兩端各橫向切一小口,從一端開口處插入骨膜剝離器,同時將導絲順着貫穿斷骨的骨膜剝離器孔插入,再從另一端開口處抽出,如此便將導絲留置在骨膜剝離器的通道中了,鋼板的導航通道也就打通了。在鋼板置入過程中,只需將骨針通過導絲端部的圓環固定在骨幹上,使導絲對準鋼板側孔,便可引導鋼板沿着導絲前行,直至通過斷骨面到達骨針處。隨後,將骨針卡入鋼板側面的沉孔後,旋轉90°就能將鋼板穩穩地固定住。
“鋼板始終沿着先前建立的導絲通道前行,精準的放置不至於使鋼板在插入過程中發生偏移,能夠有效避免再次矯正位置而增加創面傷害。”章新君説,這便是發明的意義所在。
鎖釦玩具出靈感
發明過程多趣事
説起發明創造的動機,章新君直言:“既有解決臨牀手術困境的現實需求,也有機緣巧合。”
三年前的一天,他無意中留意到孩子玩耍的一種金屬鎖釦模樣的解鎖玩具,走近仔細觀察了一番,一個想法在他腦子裏閃現:“也許可以將鎖釦的原理運用到四肢骨折接骨板技術中。”第二天,他到超市買了一堆工具,從廚房找來蘿蔔充當斷骨模型,斷斷續續倒騰了大約一個禮拜後,他越來越強烈地感覺靈光一現的想法並非天方夜譚。
經過反覆構思、摸索、論證,他正式“開幹”了。“實際操作並非想象的那麼簡單。”章新君坦言,對於沒有設計功底、沒有機械產品知識的他而言,單單把腦子裏的東西搬到紙上來就很難,而且很多時候腦子裏既成的東西畫到紙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從圖紙到模型同樣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章新君粗略計算了一下,為了將想法轉換成模型,他前前後後用了幾十個蘿蔔,買了四五套工具。“回頭再看,創新發明的過程樂趣多多!”章新君感慨道。
專利申請不容易
外行修煉成行家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章新君説,製作模型、實驗論證只是第一步,申請專利的過程同樣不易。單位同事和朋友都沒有申請專利的經驗,他只能自己上網“惡補”相關知識,什麼是專利、專利是如何分類的、不同類別的專利各有什麼特點、申請流程是怎樣的,這些知識都被他一一整理記錄在專用筆記本里。此外,細心的他還特地學習了與專利相關的法律知識,如今,什麼是職務發明、個人發明與職務發明如何界定、發明人與專利所有權人的區別等他都聊熟於心。
就這樣,章新君從一個專利小白修煉成了行家裏手。去年12月,他向國家知識產權遞交了專利申請。今年10月底,得知自己拿到了發明專利證書,一時之間無限感慨:“敢想、敢做才有可能實現突破。”此外,他還説,生活在“科創、人文、生態”的現代化新松江,他所工作的泗涇醫院一直鼓勵大家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沒想到首次嘗試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據瞭解,該專利的取得填補了泗涇醫院在專利發明創造方面的空白。接下來,醫院將匯聚多方力量,助力成果轉化運用於臨牀,造福患者。
文字:王梅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韓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