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BT財經,作者青山白鷺,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3月23日上午,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佈,公司股份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開始買賣,股份代號為9888。上市首日開盤價為每股254港元,較發行價252 港元上漲0.79%,總市值達7185.2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021.98 億元。
百度與第一次在美上市以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定位不同,這一次“AI”一詞成為百度二次上市的定位。甚至在招股書中的“自我介紹”是這樣的:“百度定位為擁有強大互聯網基礎的領先AI公司。”
李彥宏對此次上市的定位的解釋為,百度在最初的10年專注於搜索引擎技術的開發,最近10年在深度學習、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自動駕駛、AI芯片等前沿領域投資,成為一個擁有互聯網基礎的AI公司。
但是李彥宏也在現場致辭中説出了百度的危機和挑戰:“回到香港二次上市,是百度的再次出發,是百度的二次創業。我們要始終保持着創業者 “朝不保夕”的危機感……”
百度二次上市需要回答市場的是,百度從2005年登陸美股市場到2021年回港上市,究竟經歷了什麼蜕變?資本市場會認可百度的“浴火重生”嗎?
第一次上市就不被資本看好和百度在港股上市的沉重危機感不同,百度在美股第一次上市充滿意氣風發。
將時間撥回2005年。當年36歲的李彥宏在華盛頓納斯達克交易所,敲響了百度上市的第一鍾。而登陸美股也讓百度創下了中概股之最,在“搜索引擎公司”這個標籤下,百度成為當之無愧的一哥。
耀眼光環背後,百度上市並不是一帆風順。李彥宏曾經介紹説:“這個過程遠遠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麼簡單。”他説:“在上市路演過程中,花費很大的精力要告訴董事會百度為什麼要上市,還要他們知道上市給百度品牌帶來的價值將超過賣掉百度的價格。”
李彥宏這句話背後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在2005年百度上市前面臨被谷歌惡意收購。
2005年6月30日,距離百度上市只有一個多月,谷歌總裁施密特在京拜會百度總裁李彥宏。有媒體報道稱,雙方會談主題是谷歌對百度實施協議收購。
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對收購百度自信滿滿,對外宣稱,谷歌將鐵定進軍中國市場,對百度谷歌目前有兩種選擇:其一,谷歌單純地持股百度;其二,雙方展開深入合作,谷歌將擁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資公司。不論哪種形式,百度都將成為谷歌進入中國的跳板。
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時在華爾街中國公司還是廉價的代名詞,即使上市也面臨未知的前景。投資者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賺錢。既然谷歌肯開價收購,那麼對投資者來説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回報,對於百度搜索引擎的上升空間投資人不置可否,所以主張賣掉百度的不在少數。
李彥宏堅信百度還有發展潛力,美國東部時間2005年7月12日,針對谷歌的惡意收購,百度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説明書,首度披露百度“牛卡計劃”。
“牛卡計劃”是一種反惡意收購計劃,百度將公開市場發行的股票稱作A類股票,每股擁有1票表決權,而所有原始股份為B類股票,每股擁有10票表決權。一旦有B類股發生外部轉讓,該股份將立即轉為同等數量的A類股。在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採用這一股權設置計劃的,百度是第一家。
“牛卡計劃”這一行為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百度希望獨立發展的宣言。在“牛卡計劃”掣肘下,谷歌不得不將已將持有的2.6%的百度股票出售,至此谷歌收購百度的夢想破滅,谷歌收購百度無望之後而明確將百度樹為自己最大競爭對手,這從側面也説明在當時百度搜索業務在國內前景一片美好。
在煎熬中從搜索轉向AI百度當時的搜索引擎業務確實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李彥宏賭對了。但是單靠這一項業務,很快也迎來盛世危機。
百度成功在美股上市後,無疑向外界展現出自己的發展潛力,從發行價27美元,一路飆升最高至151.21美元,創美股5年來上市公司首日漲幅之最。
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還打破了華爾街“中國概念都要打折的不成文鐵律,不僅刷新了中國公司在NASDAQ的股價記錄,也創出了美國股市五年來(自網絡科技股泡沫破裂以來)新上市公司首日漲幅之最,成為歷史上上市當日收益最高的十大股票之一。
百度的“強大互聯網基礎”無疑是以搜索為核心的移動生態,其作為樹幹支撐了百度整個內容與服務生態。但是好景不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搜索技術是百度的優勢顯然也成為制約百度的圍城。
業內人士稱,百度應該是近幾年日子過得最煎熬的一家互聯網大廠,營收增長放緩,甚至在2020年3月股價跌至7年來最低點。
一些創業公司在鉅虧之中仍可以獲得高估值,每年都在賺錢的百度卻因為遲遲講不出吸引人的新故事,而股價持續低迷,因為大部分的投資者都認為,百度的業務增長停滯不前,看不到未來的爆發點在哪裏。
在迷茫之下為了盈利百度也負面纏身,比如“莆田系醫院廣告事件”、“血友病吧賣吧事件”、“百度內部貪腐事件”、“魏則西事件”等等都在慢慢消耗百度在市場上最後的榮光。
有分析認為,在這樣的困境下,百度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想明白怎麼賺錢,但李彥宏在內的百度管理層慢慢想明白的一點是,百度的現在是搜索,明天是雲,後天靠AI。
2010年,百度正式開始投入人工智能領域,成為國內最早佈局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自此百度進入閉關期,以AI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週期沒想到一熬就是十年,在這個時期,百度熬得都是 “硬技術”、“超難題”。
百度的沉靜研發AI是有成效的,2013年,百度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2014年,開始進入自動駕駛領域;2016年,正式發佈百度大腦;2017年,發佈自主研發的雲端全功能AI芯片“崑崙”。
再次迴歸港股,百度的身份已經變成擁有強大互聯網基礎的領先AI公司。百度目前擁有中國最多的AI專利數量與AI專利申請數量;中國最大的AI開放平台;中國最大的深度學習框架飛槳;中國最大的開源活動開發平台;中國最大的AI公有云服務提供商;中國最多的無人駕駛路測牌照;中國最大的對話式操作系統等等。
就在2020年末,百度的無人駕駛技術商業化應用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趕着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先後10家車企與百度就Apollo服務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百度主導的車企“集度”也在今年3月正式成立。百度此前在AI行業的投入,終於開始進入收割期。
資本市場態度“大轉彎”百度在AI領域的佈局與落地,終於讓資本市場的態度180度大轉彎。
自從百度宣佈於3月12日啓動招股,僅僅半天時間不到,百度的香港股票發售已獲得足夠認購。截至3月16日19時,百度孖展暫時募集金額473億港元,超額認購近34倍。
分析指出,百度的二次上市,實際也是資本市場對百度固有印象的一次刷新。2005年上市,百度是在中文搜索領域“一哥”,基本面也按照搜索來評估。2021年二次上市,百度如今蜕變成智能化平台型公司,在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使其成為國際競速中的“國家隊代表”。
比如飛槳為代表的AI生產平台,是國產第一框架和平台,是AI時代底層原創的基礎系統。崑崙為代表的AI芯片,與飛槳等一結合,就是國產可替代的戰略儲備。以及以百度Apollo知名的自動駕駛,是全球唯一能與Waymo比肩的自動駕駛力量,在路測、RoboTaxi落地和智能交通的商用進展也卓有建樹。上述基本面,如果每一項單獨拆分都可能成為行業內領先的獨角獸。
事實上,百度2020財年最大的亮點正是其AI業務的表現。而在財報中,百度也首次將“搜索引擎,以知識和信息為中心的互聯網平台和AI公司”的定位,改為“擁有強大互聯網基礎的領先AI公司”。
這部分業務簡單説就是將AI技術深入到B端、G端的場景,為客户提供各種雲服務及AI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在金融、醫療、旅遊、交通等領域落地,同時,已經對外開放了270多種AI能力,服務超過200萬開發者。
如果説智能雲是百度的今天,那智能駕駛和小度就是百度的明天,這就引出了投資者眼中百度的另一個增長引擎,這部分涵蓋了它的自動駕駛服務、智能電動汽車、robotaxi車隊以及小度智能設備和AI芯片開發。
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自動駕駛的行業規模在23億人民幣,至2025年時則有望升至3994億元,6年複合增速超136.2%。
面對即將爆發的市場,百度將通過AI多路線搶佔先機。這其中便包括在自動駕駛服務方面,Apollo與10家領先的汽車製造商簽署戰略協議,以高精地圖、自主泊車、自動導航輔助駕駛(ANP)等解決方案賦能合作伙伴。
李彥宏在其《智能經濟》一書當中寫到,智能經濟會催生很多新的業態,重塑商業發展邏輯和商業模式,智能產業化、產業智能化成為一個新的潮流。對於二級市場想要共享智能經濟的紅利,百度AI是最合適的選擇。
一片叫好聲中,我們仍需冷靜看待百度回港上市。百度目前的總收入還在增速持續放緩,已經進入負值區域,另外百度AI創新業務收入佔比較小,還不能撐起百度的“夢想”,最後是百度造車未來發展如何,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