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人造肉第一股”要來中國建廠!吃起來跟真的有啥區別?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科技

美國疫情變得越發難以控制的情況下,大量公司決定遷出或者尋找新的市場,其中就包括號稱能在未來解決吃肉問題的“人造肉”。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美國人造肉第一股”也要來中國建廠!那麼,這些標榜“健康”和綠色的“植物肉”真的能在未來代替部分肉食嗎?還是説只是噱頭,吃起來跟真的有啥區別呢?

實際上,早在該美國企業進軍中國之前,中國過不少餐飲企業甚至食品龍頭都推出過“人造肉”的產品,不僅包括一般肉食,還有快餐甚至是“牛排”之類額東西,這一方面體現了資本的“敏感”,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現實的需求。畢竟人口規模的擴大是必然的,即便飼養規模再如何增加,價格始終都受到了進出口和產量的嚴格控制,而且還容易遭受外部侵害,這在疫情期間顯得尤其明顯。因此,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造肉可以説必須發展的科技之一,畢竟相比動物,農作物的生長要來的更為簡單。但從目前已經退出的許多品類來看,人造肉技術恐怕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味覺上,缺少動物油脂天然的香氣,且極其加工也無法做到天然地緊實。

更為重要的是,相比這些“植物肉”的成本和售價來説,普通的肉甚至要便宜得多,尤其是在中國這個肉類消費量巨大的國家,不少人認為,既然有這錢,不如買多點“真肉”來的香,這就意味着,“植物肉”在中國的前景恐怕還需要更多考量。畢竟從社會層面説,中國人更加註重的是“飲食均衡”和“人與自然”一類的價值觀,並不會直接對某單一種類蔬菜表示出興趣。而且,從營養層面來説,“植物肉”雖然能夠通過添加劑模擬出一部分肉類的效果,但科技發展至今,人類連細胞都有很多未解之謎,想要完全分析並且複製肉類,同時保證成本是幾乎做不到的事情。

不僅如此,這一類植物肉還存在一些“安全”技術問題,比如肉類製作所使用的原材料數量龐大,如何保證其安全可靠,就成了大問題。同時,由於這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行業,相關產業的發展都還處在萌芽階段,無論是監管還是相應法律法規上都存在較大的漏洞,這也是不少人所擔心的。因此,“植物肉”與其説是肉類替代品,不如説是給一些“素食主義者”或者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吃肉食的人來“畫餅充飢”,真正代替肉類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當然,這些高端企業的製作方式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在“故意”提升成本和“逼格”,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其實國產企業已經有不少“植物肉”的生產了,比如各種一兩塊的“素”肉就是相當受歡迎的產品。不過,這些絕大部分都只能依靠調味料來掩蓋味覺的缺乏,模擬的不過是一種“四不像”的肉類,不能像“植物肉”一樣模擬牛肉、豬肉等。而從古至今,中國飲食的發展可以説是“全球領先”,能夠完全偽裝成肉的素食做法其實也極為有限,就更不用提豐富地口感了。

換句話説,現在的人造肉技術不夠成熟,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而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外,成本和技術的限制也是該行業發展的阻礙。不過,既然已經有了外部資本瞄準中國市場開始了這場未來飲食的戰爭,相信隨着競爭的“白熱化”,越來越多高技術、低成本的“植物肉”會出現在市場上,甚至同普通肉類一同競爭,譜寫美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