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科學家們終於弄清了原因;為什麼兩個最宜居的星球卻有着不同的命運。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按比例放縮的火星和地球(如圖),顯示出地球比我們的“紅色的鄰居”火星更大更適宜生物生存。火星,一顆紅色行星,沒有可以保護它免受太陽風的磁場,這就意味着某種程度上火星會失去的它的大氣層而地球並不會。

(圖源:NASA)

想象一下,回到億萬年前,在我們的太陽系的早期。太陽更冷更暗,但是存在着(至少)兩個行星——地球和火星,它們的表面的很大一部分都覆蓋着液態水。由於包括二氧化碳的温室氣體的大量存在,世界也並非是完全被冰凍。地球和火星早期的海洋中甚至都存在原始的生命形式,這就為生物友好型的光明未來鋪平了道路。

在過去的幾億年中,地球和火星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到現在為止,由於某些原因,地球變得富含氧氣,保持着温和的温度,並且可以看到地球表面的生物激增,而火星卻“死掉了”。它的海洋消失了;它的大氣層也沒了;並且已經找不到任何生命跡象了。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導致火星“死”了,地球“活”了下來,雖然花費了數十年,但科學家最終還是搞清了其中的原因。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來自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石灰岩中的三葉蟲化石。所有現存化石化的生物體的“血統”都可以追溯到生活在約35億年前共同的祖先,過去550百萬年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被保存記錄在地球上沉積岩的化石中。(圖源:JAMES ST. JOHN / FLICKR)

地球最為壯觀的特點之一就是我們所處世界的生命史都被書寫在了化石之中。在過去的億萬年中,沉積物被陸地和海洋所保存下來,而其中藴藏着各種生物體生活過的痕跡。

地球上10%的沉積岩都是石灰岩,這些石灰岩通常都是由像珊瑚、阿米巴原蟲、藻類、浮游生物和軟體動物等的海洋生物的殘餘物構成的。石灰岩主要是由碳酸鈣構成的,但目前也有一些形態中含有鎂和硅。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在沉積岩中的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層非常明顯的,然而,正是這薄薄的灰層以及它的元素成分讓我們瞭解到造成大滅絕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地球有數百米的沉積岩覆蓋在其表面,幾乎無處不在,沉積岩中總共約有10%由石灰岩構成。(圖源:JAMES VAN GUNDY)

“碳”在地球上的石灰岩還有其他海洋中儲藏的礦物質(像富含鎂的白雲石)中是很普遍的。正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導致了碳酸鹽巖的構成,因為

大氣中的氣態CO₂不斷被海洋吸收直至達到一個均衡點,

然後海里的二氧化碳與水中的礦物質(如鈣、鎂等)結合,

形成顆粒物或者化學沉澱物,

然後沉澱在海底,導致沉積岩的形成。

我們所發現的石灰岩的生物和地球化學起源,賦予了石灰岩“地表最豐富的岩石”的稱號。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早期的CO₂最終都“跑”到了地球表面的石灰岩中。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火星上遍佈的季節性冰凍湖泊向我們展示了火星表面存在(非液態)水的證據。這只是説明火星過去有水的存在的眾多證據中的一小部分。((圖源:ESA/DLR/FU BERLIN (G. NEUKUM))

有大量的證據證明火星過去有水存在——季節性形成的冰不只存在於在極點,也存在於點綴着火星表面的各種盆地和隕石坑裏。像乾枯的河牀這樣的特徵常意味着蜿蜒的牛軛湖(U型湖),就像地球上延伸在各處景觀中的小溪。甚至遍佈這顆紅色星球的潮汐韻律也很可能是古代河流匯入巨大的海洋盆地的證據,。

這些特徵顯示出一種明確的跡象——過去古老的火星水量充沛,而今日卻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火星上幾乎沒有純淨的大氣層,實際上火星上的大多數地方都不可能存在未污染的液態水,是因為火星表面的壓力根本不足以使液態H₂O存在。

牛軛湖只有在一條河流“漫漫生命歷程”的末期才會出現,並且如今我們在火星上發現它。如果將這一特徵判定為冰川的流動、侵蝕或除了自由流動的液態水以外的其他任何方式所造成的,那簡直是大錯特錯。(圖源:NASA / MARS GLOBAL SURVEYOR)

甚至在我們用探測器對火星表面進行探索之前,就已經有了火星曾經有水存在的充分證據。然而,當我們開始認真對火星表面進行探測時,“證據”就顯得十分有力以至無法忽視。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發現的赤鐵礦球體幾乎印證了這一證據。特別是有些球體看上去是以某種方式與另一個球體連在一起的,這種構成方式不存在什麼合理的可能性,除了液態水。

由於火星曾經擁有與早期地球相似的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層,人們認為在火星表面會發現石灰岩和其他碳酸鹽岩石,但是“海盜號”、“旅行者號”、“勇氣號”以及“機遇號”都一無所獲。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機遇號”在火星發現了赤鐵礦球體和球狀體。雖然還是可能存在有某種機制,在液態水不必要參與的條件下構成它們,但是已知的機制甚至在理論上,也無法在缺少水的條件在讓赤鐵礦球體和球狀體(如所發現的那樣)“融”在一起。(圖源:NASA / JPL / CORNELL / USGS)

直到“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去了火星才發現了二氧化碳,雖然那只是很少的量:就像被蒸發的水在它最後的階段那樣。與地球上綿延數百米(或者有些地方甚至會超過一千米)的碳酸鹽岩石相比,火星上的這點根本算不了什麼。

這可難壞了海洋科學家們。約20年前,幾乎全部的預期都認為火星是像地球那樣流失了它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跑”到了海洋中然後被碳酸鹽岩石所保存。但探測器所發現的並非如此。事實上,他們發現了其他可能同樣令人驚訝的東西——取代碳酸鹽岩石的是:富含硫的礦物。而正是“機遇號”的發現——黃鉀鐵礬,徹底改變這個故事。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維多利亞隕石坑的邊緣有許多這樣的海角,聖文森特角是其中之一,它顯示出某種特定的顏色。分層的地面為火星的沉積岩歷史提供了證據,同時也暗示了曾經有液態水的存在。“機遇號”關於黃鉀鐵礬的發現成為了火星地質學的“遊戲規則改變者”。(圖源:NASA / JPL / CORNELL)

這就使得科學家們將火星描繪成了一幅與地球完全不一樣的圖景。在地球上,我們的海洋pH值大約是中性的,十分有利於碳酸鹽巖的沉澱。即使是在富含CO₂的環境中,碳酸也使得pH值處於足夠高的水平能使碳酸鹽沉澱,讓地球表面遍佈石灰岩和白雲石。

但是“硫”戲劇性地改變了整個故事。如果火星早期的大氣層不僅富含二氧化碳,還有二氧化硫,那它表面的水則會被硫酸而不是碳酸影響——硫酸是化學中最強的酸之一。如果海洋足夠酸,那麼就會發生與地球上相反的反應:碳酸鹽從陸地上被“吸取”出來而被“置換”到了海里,將富含硫的沉積物留在了陸地上。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這裏所展示的佩森脊(Payson Ridge)是“機遇號”在火星上發現的一處地貌,但甚至到了今天都無法解釋它的形成。火星上發現的許多沉積岩都含有硫,而很少含有碳。這也是多年來火星地表的幾大“未解之謎”之一。(圖源:NASA / JPL / CORNELL)

這就能解釋火星的海洋和地表化學了,但是也意味着我們需要一整套完全不同的機制來解釋火星大氣跑到哪去了。地球的大氣層很大一部分都被自身吸收,但這並不能簡單套用於火星。

除了“向下(被吸收沉澱)”,也許大氣層也可能“向上”跑到宇宙深處。

如同地球一樣,也許火星也曾擁有磁場來抵禦太陽風。但是由於火星的直徑只有地球的一半,且其地核更小密度更低,可能火星太“冷酷”了(太冷了),其活躍的磁場都變得安靜不活躍了。同時這也是一個轉折點:火星沒了“磁場盾牌”的保護,在太陽風粒子的猛烈攻擊下也就沒有可以用來防禦的東西了。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太陽風以球狀從太陽向外輻射,使得太陽系中的所有星球都處在被掠走大氣層的危險之中。地球的磁場至今都很活躍並保護我們的星球免受太陽風所傳播的粒子的侵襲,而火星沒有磁場,時至今日還不斷損失着它的大氣層。

這麼想真的對嗎?火星失去大氣層,被奪走了使液態水存在於其表面的能力,並且還處於又冷又荒涼又貧瘠的狀態。這是真正的原因嗎?

這就是NASA的MAVEN(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的總體目標——測量如今太陽風從火星掠走大氣層的速度,並由此推測整個歷史進程中火星被太陽風掠走大氣層的速度。太陽風是很強大,但像二氧化碳分子,由於其分子量很大,這就很難讓它們達到逃逸速度。我們能從磁場的喪失和太陽風中找到一種可行的機制嗎?這種機制能解釋火星是如何從一個表面有液態水且擁有大氣層的世界變成了如今我們所知的火星嗎?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沒有活躍的磁場保護,太陽風不斷地侵襲火星的大氣層,使得構成大氣層的一部分粒子被掠走。現在,如果我們給火星注入像地球這樣的大氣層,那太陽風把它削減回現在的密度水平也只是幾千萬年的事。(圖源:LUNDIN ET AL. (2004) SCIENCE, VOL. 305. NO. 5692, PP. 1933–1936)

MAVEN所探測到,火星平均每秒流失到宇宙中的大氣損失約為100克(¼磅)。而耀斑會讓太陽風變得更強,增至平常值得二十倍左右。所以,即使當大氣層變得更稠更密時,同樣水平的太陽風照樣會掠走它的大氣層,並且還是以更快的速度。

在沒有磁場保護地暴露於太陽風中,僅僅一億年的時間足以改變火星這麼大小的世界,把它從擁有像地球一樣的大氣層的樣子變成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火星那樣。可能在液態水自由地在火星表面凝結、流動的這十億年過去後,宇宙歷史的一小點就足以吹散火星的可移居的光明前景。

火星和地球早期的大氣層都又厚又稠密,且極富CO₂。地球的二氧化碳被吸收進了海洋、被鎖在了碳酸鹽之中,然而由於火星的海洋太“酸(性)”了,無法像地球那樣保存二氧化碳。這才造就了我們的探測器和着陸器所發現的那樣的火星地貌,並且揭露了不斷“遺失”的火星大氣層這一秘密的另外一個“罪魁禍首”——太陽風。

正是NASA的MAVEN任務,才讓我們確認了這一段歷史實際上是那樣發生的。四十億年前,火星的地核變得不活躍,其磁場也消失了,太陽風就掠走了它的大氣層。而我們的大氣層完好無損,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我們的“蔚藍星球”因此也得以保持藍色並且充滿生機。但是對於那些像火星一樣的更小的世界,它的“命數已盡”。不過,所幸最終我們還是弄清了其中的緣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45 字。

轉載請註明: 火星沒有生命,地球充滿生機,“紅藍兄弟”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