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泡泡瑪特聯手入資"十三餘"的背後:誰在焦慮?
題圖: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近日,國貨市場發生鉅變。隨着國外品牌遭到抵制,國貨受到追捧,千元國產球鞋被炒到萬元,被迫下架,一度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今年三月,全國人大代表、湘繡非遺傳承人成新湘提交了一份《關於設立國家“漢服日”的建議》議案,議案建議將每月三月三定位中國漢服日,受到熱議。
另一方面,清明假期,景區頻繁出現三五成羣的漢服身影,相關新聞不時充斥手機屏幕。
一場國風的潮流正浮出水面。
而在不久前,4月8日,漢服國風品牌“十三餘”完成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正心谷和B站聯合領投,泡泡瑪特跟投,穆棉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漢服市場受市場追捧的原因,或許已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對於玩二次元的B站和賣盲盒的泡泡瑪特,他們出現在“十三餘”的本輪融資中,卻也頗受市場關注。在眾多的漢服品牌中,他們為何會選擇十三餘?又將講述怎樣的漢服故事?
為什麼會是十三餘?
説起十三餘,可能對於關注漢服的人來講,並不會陌生,但對於很多的讀者而言,是不熟悉的。
十三餘,也就是現在杭州達哉文化有限公司的漢服品牌,成立於2016年。在市場上很受年輕漢服愛好者喜愛。數據顯示,2019年,十三餘品牌在天貓淘寶實現營收三億;在2020年雙十一期間,十三餘漢服品牌在天貓淘寶銷售總額排名第一。
或許也正是因為十三餘在國內漢服圈中的出圈,使其受到了市場的關注。資料顯示,去年10月,十三餘剛剛獲得覺資本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距離本次新一輪融資相隔不到半年。
站在資本的角度,實際上已經為B站和泡泡瑪特做了一輪篩選。因為在國內的漢服品牌中,雖然已有重回漢唐、十二光年這樣的企業已經獲得了融資,但能夠實現融資的企業並不多。
而重要的是,十三餘的“網紅+電商”的發展模式或許是資本看好的。
十三餘獲得資本的注意不是沒有緣由的,這就不得不提到十三餘的CEO 連雨馨,這也是十三餘與其它漢服品牌最不同的地方之一,公司的CEO本身也是網紅。這也就意味着,她自己擁有公司的話語權,在通過自己網紅身份實現電銷的背後,也可以快速的獲得C端用户的反饋,方便企業做出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裏,國內漢服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主要渠道便是通過電商平台。這説明,十三餘本身也是契合了當下數字化發展的趨勢的。
此外,連雨馨自身也是一個漢服愛好者,很早就在微博、B站等平台發佈漢服相關的視頻、圖文,其微博粉絲有500多萬,B站上也有118萬的粉絲,相比之下,十三餘官方號只有12萬的粉絲。之後,在短視頻火爆後,小豆蔻兒也開始轉戰抖音平台,不斷髮展宣傳渠道。
可以説資本入局十三餘,而不是其它漢服品牌,除了較為優秀的營收成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豆蔻兒的個人營銷能力。畢竟當下,人們習慣了從視頻、圖片上獲取信息,小豆蔻兒的網紅標籤更是契合了漢服的眼球經濟,營銷之路更為通暢。
能給B站、泡泡瑪特帶來什麼?
盲盒,漢服的目標羣體顯然不是中老年羣體。
在艾媒諮詢對漢服產業的研究報告中,16-24歲的漢服同袍年齡佔比超過70%。泡泡瑪特的官方數據顯示,泡泡瑪特粉絲羣體在18-35歲之間,平均年齡27歲;同樣, 2019年B站國風愛好者人數達8347萬人,其中83%年紀在24歲以下。
不難看出,漢服與泡泡瑪特、B站的用户羣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基本上都是Z世代,這羣在95年後出生的人羣。用户羣的契合性,也有利於相互之間的品牌打造和引流。
可以説,在挖掘用户羣體的需求上,兩家公司的目標是相同的。而如何製造和激發這個羣體的消費需求,是他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此外,對於B站和泡泡瑪特來説,投資十三餘,也是他們打造自己生態圈的一步。
眾所周知,B站從當初ACG起家,到18年上市納斯達克,它已經從一個小破站變成了一具龐然大物,旗下的業務也不斷擴充,包括直播、遊戲,甚至開始跨界做綜藝、紀錄片。它利用資本的吞噬力,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羽翼,就像一個互聯網公司本來的模樣那樣,到處蠶食,建立自己的文化生態圈。
漢服是它早有安排的一步。相比於紀錄片,漢服反而與它原生的ACG文化更加貼合。
早在2018年4月,共青團中央就聯合B站舉辦第一屆中國華服日,在2020年已經舉辦三屆,因為這一年疫情,改為線上運行。當晚,“中國華服日”話題全平台閲讀量超過11億次。如今在B站的舞蹈、音樂、時尚、國創,甚至鬼畜區,都能看到漢服延伸的影子,B站的生態版圖正在不斷完善。
對於十三餘的投資,B站除了在佈局它的文化生態,也想跨界電商。不同於抖音、快手的電商路,B站依然是從它擅長的內容入手。
從盲盒眾籌項目“白菜狗”在互聯網的走紅,就可以一窺一二: B站想通過社區建立Z世代的內容偏好,從而激發用户的消費需求,達到消費目的。
而此次,B站投資處在風口上的漢服,未免不是在給平台搭建漢服標籤,通過一羣漢服UP主的內容搭建,激起年輕人一代的消費需求,從而達到平台電商的銷售轉化之路,提升平台的營收增長點。
那麼對於搞新潮玩具的泡泡瑪特來説,它除了看到漢服與它有相似的用户羣體,還有哪些心思呢?當然就是漢服的IP。
玩具+盲盒,是一個新玩法,在國內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所以一出來就火爆全場。但盲盒的本來面目就是玩具,因為藉助彩票的玩法而實現營收的飛躍。玩具歸玩具,但盲盒的深層邏輯卻不是玩具,也不是彩票的賭徒心理,而是IP。
Molly,是泡泡瑪特最為出圈的IP,然而根據招股書及財報顯示,2017年至2019年,基於Molly形象的自主開發產品產生的收益分別為人民幣4100萬元、2.14億元及4.56億元,收入雖然呈指數級增長,但營收佔比卻不斷下降。
2017年到2019年間Molly IP的營收佔比依次為89.4%、62.9%、32.9%,2020年更是降為14.2%,隨時可能被擠佔出去。這裏面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公司其它營收的增長,但是這也顯示了IP的一個問題,單個IP的不可持續性。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須不斷的挖掘新的IP。
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最亮眼的符號,近些年的市場價值也不斷增長。《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淘寶平台的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而十三餘有三億。泡泡瑪特當然不會放過這個IP。
B站們的漢服夢能“圓”嗎?
雖説漢服行業受眾羣體較小,但卻以小而美而著稱。
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和天貓聯合發佈的《2020線上漢服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漢服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且漢服潛在消費者規模達4.15億人次,潛在用户消費能量有待進一步釋放。
那麼基於這一市場發展空間,B站和泡泡瑪特的意圖或許可以揣度一二,但在面對還處在發展前期的漢服市場,他們究竟能走到哪級台階,可能需要更多的觀察空間。
就目前而言,漢服市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派別:
· 一個是以控弦司、明華堂、漢客絲路為代表的的“古墓派”,也稱“形制派”,走的是高比例還原漢服的路子,特點是單價高、製作週期長,做的是口碑和質量;
· 另一個是以漢尚華蓮,織羽集為代表的“改良派”,也稱“仙女派”,特點是融合現代審美,設計符合Z世代的少女風,相比較而言,單價較低,銷量高,但質量飽受詬病,口碑也比較差。
十三餘作為改良派的代表之一,也面臨着相同的質疑。從知乎微博淘寶等渠道搜索十三餘相關的話題了解到,衣服質量、形制錯誤、客服服務、換貨等問題比較突出,雖然這並不影響它擴大受眾羣體,但這對於整個漢服行業來講卻並不是件好事。
作為它的投資方,B站、泡泡瑪特要想通過十三餘在漢服圈中獲得更多的價值,也就意味着十三餘的問題同樣會是他們的挑戰。
除此之外,漢服市場的品牌意識不是很強。首先是商户的品牌意識薄弱。比如漢服的選款,選款的好壞決定了店鋪成本回收的快慢和後期的收益,很多商家為了避免風險,很多時候是直接購買樣衣打板,抄襲的現象嚴重。
而作為用户,在上游山寨充斥的環境下,更談不上品牌意識,這也會導致因為一些糟糕的體驗,勸退一些消費者。
而且,就算國內已經形成了“古墓派”和“改良派”的發展方向,但服裝設計依然缺乏新意,而受限於漢服整體服裝風格,改良也具有很大的同質性,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公司的生存只是依靠不斷增長的龐大漢服羣體,那麼,行業的未來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當然,隨着B站、泡泡瑪特等明星企業入局十三餘後,也意味着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關注這一行業。競爭激烈的局面必會隨之而來,也必將加速圈子洗牌,實現對 行業格局的重塑。
那麼,從小環境來説,B站和泡泡瑪特能否通過入資十三餘實現背後豐富的生態圈打造,目前是難以揣測的,畢竟這個市場現在還過於混亂,良莠不齊,它既要面對同質化競爭的漢尚華蓮,織羽集,也要面對差異化競爭的控弦司、明華堂、漢客絲路。即便十三餘有自己獨立的特點,但如果無法符合市場也會變成致命缺點。
但從大環境來説,B站和泡泡瑪特入局漢服的棋又落對了,因為隨着95後這個羣體的不斷擴大,隨着民族的復興,政策的關注,標誌着文化自信的漢服風必然興起。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