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我們與“算法”的擁抱是在悄無聲息中進行的。
比如,打車不再“看天”,網約車平台優化了人與車輛之間的連接,提高了車輛資源利用率,也節省了乘客的等待時間。短視頻平台可以個性化推薦每個人喜歡的內容,也可以更快地讓新創作者被發現,網紅的誕生從未如此之快。而這背後,都是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算法。
這一技術驅動力同樣正在農業領域孕育着更大更深遠的變革。
6月24日,中國農業大學與拼多多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公佈了決賽名單。此次比賽吸引了來自全球頂尖農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眾多專家學者,組成了17支科技組隊伍共108位成員進入初賽。
這些來自人工智能、算法、園藝、機械工程等多領域的青年科學家,經過激烈角逐、遠程答辯,有4支隊伍進入了最後的決賽。其中,HortiGraph隊和CyberFarmer隊並列初賽第四名,兩支隊伍商議之後,組成聯隊參加決賽。
這4支隊伍將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在雲南高原挑戰草莓種植。為期4個多月的比賽中,通過“人機競賽”,切磋出適宜本土化推廣的種植方法。
可以説,農業是個充滿矛盾的領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離開它,而以年輕人為代表的勞動力流失,又造成了土地撂荒現象的加重。落後的生產方式與較低的經濟效益,讓農民對它不再留戀。
與此同時,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以及5G、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對舊有的生產模式效益的提升,又讓更多人看到了潛在的商機,想要進入。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龔元石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於重大的變革期,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對農業產業發展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過去的兩年當中,中國農業大學與拼多多在平台搭建、農產品電商研究、新農人培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合作。”他希望這次比賽能夠產出切實有效的比賽結果,將過去前沿頂尖的智慧數字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當中實現落地應用。
過去一段時間,用無人機、無人車噴灑農藥的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接受;傳感器這種工業領域的物件更頻繁地出現在農場裏;通過衞星影像數據的分析,結合經緯度、氣候等因素,科技公司可以為不同降雨、氣温、土壤環境的種植主提供不同的播種建議,讓生產變得更加可控。
然而,智慧農業的發展多數還是停留在局部的“試驗田”階段,我們距離真正的智能、無人化農場還有極大的距離。
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自然資源部原副部長曹衞星希望“通過這次大賽,能夠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加快推進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技術的產品化和產業化,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增添新的動能,提供新的載體”。
這是一次具有“未來感”的探索。
▲位於雲南富民縣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的比賽基地中,具備標準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的獨立温室已投入使用。穆功 攝
從現場的種植形式上來講,它並沒有十分前衞,國內外已經有一些商業公司在嘗試無人化的智能生產;但從落腳點來看,它擺脱了“面子工程”,足夠務實與深入。從可持續性來講,更加接近未來。
賽事主辦方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次比賽,而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項目。想為農業生產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唯有長期主義才能創造長期價值,而技術終將會投身於複雜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羣中。
而人類集體生活方式的改變,往往來自一小部分人的探索、嘗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組委會負責人蘭克表示:“拼多多立足於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升,還希望沿着供應鏈,促進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率,以便農業能夠產出更符合食品安全、富含營養元素、具有優秀的品質和口感風味的農產品,來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農產品消費需求。”
2020的開局給了我們很多不確定性。但行動,是通向確定性的鑰匙。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趙春江認為科學研究要和產業結合在一起,他希望“這次活動能夠把科技的要素,經濟的要素,甚至一些金融的要素進行整合,進一步推動國家,包括全球範圍內智慧農業的發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像每一次大的社會浪潮形成,都來自對小趨勢的積極探索。
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參賽者會在120天的時間裏,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遠程種植草莓,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優化生產參數,最大化草莓的產量,提高質量,同時減少生產成本。通過代碼的控制,讓草莓更便宜,味道更好,且解放人力,利用技術來控制農產品的生長,讓它們擺脱天氣等外界環境的束縛。
用技術主張,定義植物生長的邊界。
技術變革的第一束光芒總是最先投射到時代敍事的導語之上,繼而留下大段大段的陰影,等着我們去照亮。“新農業”作為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當下“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