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打法失焦,內容打法興起

隨着媒體和受眾越來越碎片化,舊的傳播打法正在漸漸失去做作用,品牌的內容產出跟不上用户的消費場景的飛速變化,內容營銷的重點從依靠平台轉向了深挖用户數據,通過場景化的內容精準觸達目標用户。

傳播打法失焦,內容打法興起
01 舊的傳播打法,正在失焦

有必要先界定一下:什麼是舊的傳播打法?

本文指的舊的傳播打法的一般操作是:

先基於洞察,然後產出一個品牌層面或者一波Campaign的BIG IDEA,;再基於此製作各種廣告傳播物料,比如:TVC/病毒視頻、KV/social海報、H5等等,然後再選擇媒介把這些物料投放出去。這是標準的廣告公司提供給品牌市場部的服務和作業流程。

作為乙方從業者,最近越來越感受到這種打法的侷限性,且品牌對於這塊服務的需求也正在逐漸減少。就以剛過去的618為例,本來想從創意的角度,收集一些那些在營銷傳播上做得好的品牌案例,比如刷屏的social事件、爆款H5、出圈的病毒視頻等等。但是很不幸,今年像這樣做傳播物料的品牌案例屈指可數。

為什麼會這樣?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媒體和受眾正在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移動聯網時代, 大眾媒介也逐漸失焦。各媒體平台千人千面內容算法,形成的信息繭房,好似讓受眾處於無數個“楚門的世界中”。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舊的傳播打法就像是用大炮轟打分散在各處的蚊子一樣,突然失去了焦點。

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們在基於那個BIG IDEA產出傳播物料的時候,就默認了受眾是一羣有着相同身份、背景的人,但實際上隨着受眾身份的解綁,每個人感興趣的內容本身可能就不一樣。即使在後續媒介投放上,通過人羣標籤,找到了假想中的那羣人,傳播效能也是大打折扣的。

這是舊的傳播打法正在失去競爭力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品牌產出傳播物料這件事情本身,過於笨重、且是不持續的。

過於笨重,這比較好理解。從廣告公司接到品牌需求,到最後產出確認傳播物料的時間和成本都是擺在那的。就比如品牌請到一個明星作代言人,傳統的做法通常都是拍TVC和KV,這個過程包括多輪過腳本、現場拍攝、後期精修,最快一的也至少需要1個月時間吧。這相比於現在和明星談內容種草式的合作,明顯是後者看起來會輕巧高效。

再來説説持續這件事。在如今媒體和受眾都處於極度碎片化的環境下,品牌要讓目標用户一直處於消費鏈路上,甚至推動他們往後鏈路流轉,就需要持續不間斷地產出可以觸達並吸引他們的內容。

很明顯,原本舊的傳播打法不太能做到這樣,品牌不可能一年12個月每月都做Campaign、拍視頻、做H5這些。

02 新的內容打法,正在興起

在當前環境下,品牌更有效的市場打法應該是通過目標受眾感興趣的內容,這個內容就不再是一套BIGIDEA下的物料了,可能是很多因人而異的內容,再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精準觸達。畢竟品牌與粉絲有效而持久的鏈接和不斷保鮮的關係,正是通過一次次或有價值,或有趣,或兼而有之的內容溝通來實現的。

所以,我大膽預測,接下來品牌像以前那樣一波一波做傳播campaign的預算會逐漸減少,因為這種形式在現在看來有點過於“笨重”,而且是不持續的。品牌更需要持續、輕巧,而且精準的內容來和消費者保持溝通。這也是我大概看了一圈618案例後,發現那些上榜的品牌,大都沒有做什麼特別外顯的傳播,而是在內容打法上下足功夫的感悟。

所以,接下來聊聊新的內容打法。

“內容營銷”這個詞,應該大家都聽爛了。那麼品牌怎麼做內容營銷呢?是自己運營自媒體賬號,從“雙微一抖”拓展到現在的“抖快紅B”?還是通過第三方KOL投放?似乎很多人是比較混亂的!

我認知中品牌做內容營銷可以分成兩個階段:過去的1.0時代做內容和現在的2.0時代做內容。

1.0時代做內容,取得成績的,大都靠的是壓對有流量紅利的平台和KOL。比如微博紅利起來了以張大奕為代表的一批服裝穿搭品牌、微信公眾號紅利起來了HFP、小紅書紅利起來了完美日記、抖音紅利起來了花西子等等。但很遺憾,好像沒有一個品牌是靠自己運營賬號火起來的。所以,可以簡單理解成:1.0時代品牌做內容營銷,是押寶紅利期的內容平台、內容達人、內容IP。

互聯網下半場,沒有了平台紅利。

2.0時代品牌做內容營銷,品牌更靠的是基於數據的洞察,通過場景化可自我發酵性和可延展性的內容來精準觸達目標人羣。

下面來一一解釋加粗的這幾個關鍵詞。

數據洞察的作用,一方面指的是通過消費數據,找到產品支撐且目標人羣最可能感興趣的買點。我這裏説成“買點”,是想跟傳統營銷中説的“賣點”區分開來。

關於這兩者的區別,可以這樣理解:賣點是固定的,但買點會隨着用户的差異、甚至場合的不同,作動態的調整。比如用同樣是鮮花,情侶用户的買點是傳達甜蜜、單身用户的買點是生活儀式感、日常買花的買點是花本身新鮮和顏值,演唱會買花的買點純粹是應援愛豆。

所以,一個鮮花品牌在做內容營銷2.0時代,就需要基於這不同人羣的買點產出對應的內容,而不是靠一個BIG IDEA走天下。

數據洞察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指通過人羣觸媒數據,找到跟目標用户最強關聯的觸點,包括找什麼樣的內容平台、什麼類型的明星/KOL。這跟過去靠壓寶平台和KOL紅利,是更需要數據儀表來輔助的。

場景化的內容,指的是基於上面挖掘到的目標人羣買點,在具體內容產出上要用很多個讓目標人羣有代入感的場景來表達。

比如一款主打“輕食斷糧餅乾”的新鋭品牌做內容營銷,就要找到白領上班族、學生等羣體最有可能消費這款餅乾的很多個不同的具體場景:匆匆忙忙趕早高峯的早餐、中午開會沒時間吃的午餐、下午茶的休閒時刻……

然後在請明星或者KOL做內容種草的時候,就可以讓他們照着這些具體的場景來做使用證言。

內容要佔領具體的場景,還有一個很大原因是基於當下很多用户購物需求不明確前,會先去小紅書、知乎、抖音等這些內容平台上搜索具體場景下的使用需求關鍵詞,比如早餐餅乾、春日野餐籃、一人食餐具等。這時候,用户是很容易被那些符合他們需求的內容種草的。

自我發酵性和可延展性的內容,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種草內容可以擴散觸及更多人羣的保證。比如有個產品贊助了某個綜藝,就拿現在最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來説好了,這個內容本身是具有自我發酵能力的,這時候就要求品牌可以把贊助綜藝這個內容進行延展,比如延展到品牌自媒體、延展到穿搭博主深扒文、甚至延展到產品上等。

#專欄作家#

普浪呢,公眾號:普浪呢(ID:planner233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電商營銷策劃,聚焦品效合一活動創意策劃。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1 字。

轉載請註明: 傳播打法失焦,內容打法興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