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N號房”事件:技術本無罪,何必將帽子歸於技術?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對2020年所有的期待的同時,韓國N號房事件的曝光則引發世界民眾的怒火。
韓國N號房事件又被稱為博士房事件,是指2018年下半年至2020年3月間韓國發生的一系列使用匿名通訊軟件Telegram進行的性剝削案件。
在N號房事件中,犯罪分子通過盜號等手段獲取受害人的信息,並通過使用加密貨幣收取會員費,在匿名聊天軟件Telegram建立社羣並不斷擴大。70多位受害者,26萬圍觀者,網絡犯罪又一次以奇怪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
釣魚攻擊
在該起事件中,作案者給受害者發送Twitter消息,説你的私人照片等隱私被盜了,附上一個假鏈接。通過釣魚鏈接,使得受害者的個人信息被掌握了。
因此,需要對陌生的電子郵件、鏈接或通知保持合理程度的懷疑。
流媒體技術
在該事件中,網絡視頻的直播或者傳播離不開流媒體技術。在為解決了互聯網音視頻傳輸的困難問題,流媒體技術出現了。
流媒體技術並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它是網絡技術及音/視頻技術的有機結合。流媒體技術的意義重大,無論是對視頻直播的發展還是整個互聯網的推進都有着很關鍵的作用。
區塊鏈與加密技術
繼臭名昭著的暗網絲綢之路事件後,N號房、匿名聊天軟件Telegram、加密貨幣會員費又一次和重大犯罪事件一起出現,談區塊鏈色變。
實際上,區塊鏈並不是犯罪的源頭,相反,區塊鏈可以輔助警方破案。
在絲綢之路調查過程中,犯罪分子利用比特幣進行交易,而FBI也正利用了區塊鏈技術完成了刑事調查,通過藉助了區塊鏈瀏覽器,利用鏈上數據追溯找到了有力證據。
此外,韓國幾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也曾配合警方調查N號房事件,並從3個虛擬貨幣交易所和2個代理企業獲得相關資料以掌握博士房支付加密貨幣的所有會員信息。
鏈上數據追溯
區塊鏈技術自誕生以來,引人關注的是各種衍生出來的加密貨幣。
鏈上數據是寫到區塊鏈上形式負載的結構化數據,而獲取鏈上數據的直接方式就是使用區塊鏈瀏覽器。
但是利用鏈上數據追溯真兇並不簡單,因為對於貨幣的交易地址與信息是隨時變化的,進而增加追蹤時間。
此外,據悉在該事件中除以太坊外,還包括比特幣、門羅幣等幣種。相較於採用UTXO的比特幣模式,採用賬户模式的以太坊追蹤起來難度較小,但至今年2月,以太坊網絡地址達6900萬個以及日活躍地址達25萬個,以及存在的以太坊上混幣器,這就大大的增加了追查難度。
自由應有界,技術本無罪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各種技術進行發展快車道。流媒體以存儲容量大、連續性、實時性、時序性等特點受到歡迎;區塊鏈以匿名性、不可篡改性等諸多特點引發關注……
但是這並不是利用技術犯罪的最佳手段。不斷出現的科技敲開了互聯網的自由之門,但與此同時也打開了人性的陰暗之門。
這不由的引發思考:自由無罪,技術本身無罪,隨之衍生的是商業模式無罪,但商業模式的背後卻充滿機會與損失並存,財富與罪惡瘋狂碰撞。
縱觀傳統互聯網,前有快播,涉黃內容讓CEO王欣鋃鐺入獄;後有百度違規廣告,魏則西們成為搜索引擎作惡的犧牲者。
雖然比特幣正走向主流人羣,但在無法觸及的暗網,比特幣依舊是排行第一的通用貨幣,依舊是一腳邁向光明 , 一腳踏着黑暗。
因而作為金融邊緣的加密貨幣,監管刻不容緩,自由亦有邊界即不侵犯別人的邊界,而接下來便需要在去中心化屬性上載入合規和監管。需要知道的是,法律監管、道德譴責的是用技術作惡的人,而不是讓加密技術污名化。
就N號房事件本身而言,與其説是技術是否作惡,不如説是人性。正如王欣曾説過技術永遠無罪,但做事的人可能會犯錯。
誠然食色性也,但是這都基於道德良俗的規範。剋制,才讓人之所以稱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