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 剛剛過去不久的“618”,各大電商平台再創銷售紀錄,直播帶貨等新方式也成為了疫情影響下拉動消費的新力量。不過,火爆的直播帶貨背後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6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就指出,在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成為了投訴的重點。真的是這樣嗎?
據央視財經,近日記者瞭解到,一場場直播背後的數字並非全部真實。在多個包含“直播漲粉”等字眼的聊天羣裏,記者看到,有不少聲稱可以在各大主流平台上提供刷觀看、漲粉絲等服務的廣告。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
為了一驗真假,記者隨機挑選了一家直播店鋪,讓刷量人員在1小時內完成新增2萬觀看量,15萬個點贊並增加15個真人互動。隨後,記者看到,這家直播間觀看數顯示只有不到200人次,與他們平時的關注度相差不大。但從刷量開始後屏幕左上角的觀看數正在以幾百的速度跳漲。僅20分鐘,觀看數就突破1萬了。1小時後,該直播間總觀看數達到了22400人次,點贊數15.92萬。而在此後的10分鐘裏,觀看數只增加了20人次,又恢復到正常狀態。刷量人員告訴記者,增加2萬觀看量外加15個真人互動,總共只需53元。
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每場直播銷售的成交額也可以造假。多位嘗試過直播賣貨的商家告訴記者,他們在與主播合作時,最常遇到的是直播效果遠不及預期。一位運動服飾商家告訴記者:“我們看她一些過去的數據,差不多單場單品能到百萬以上銷售額,可在我們這裏最終的成交額是9萬左右。”雖然最終商家要回了坑位費,但仍因提前備貨而虧損了不少。數據造假,往往會給消費者造成較大的誤導。
中消協調查報告顯示,有37.3%的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這個數字遠遠大於其他的購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