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已經算是結束了,但是疫情給餐飲外賣帶來的特殊紅利卻會保留下來。最明顯的表現是,人們養成了比過去更頻繁使用外賣服務和嘗試點高單價餐飲的習慣。在這輪特殊市場因素作用下,作為外賣行業老大的美團點評的業績表現,格外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
2020年Q1財報發佈後,我們得以瞭解美團點評這個新晉巨頭的真實抗壓能力。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美團今年一季度的業績也受到重挫,營業收入167.5億元,同比去年下降13%,淨虧損15.8億,虧損擴大。其中外賣業務收入約為95億元,同比減少11.4%,虧損為7088萬元,相比於19年同期的虧損1.5億元,虧損收窄54%。
由此可見疫情對於整個餐飲行業的影響很大,波及到外賣行業上也是明顯的。但是其中外賣的利潤指標卻讓我們看到了業務上的某些亮點,下面我們沿着這一指標來透視美團點評的商業模式的基本邏輯,以及它長期的商業前景。
雖然今年一季度美團外賣業務的利潤依然是虧損的,但是虧損面在縮小,幅度還不小。這説明營業成本有較大下降,或者運營效率得到提升。經過分析,我們得知這首先得益於疫情期間,由於實體店面的餐飲消費嚴重下滑,迫使相當多較高檔的餐飲商家開啓或加碼外賣業務,高單價飯菜上線銷售後就拉高了美團外賣的客單價,據統計客單價提高了14%,這意味着相同的運營成本可以獲得更高的經營收入,所以利潤得到提升,虧損得以收窄。
另外疫情期間,由於居家隔離政策,購買一些生活用品也不太方便,導致除了點正餐的外賣服務外,對雜食、日用品、醫藥等配送需求也增長不少,這個配送服務由於可以錯開用餐的高峯時段,所以有效地利用了外賣騎手的運力,提高了運營效率。
雖然疫情結束後,外賣業務的客單價會回落,外賣配送需求也會減少,但高端餐飲品牌的觸網和用户使用習慣的鞏固,無疑會是業務發展的長期利好因素。所以在Q1財報發表後,資本市場認為美團業績數據好於預期,而且經營上有結構性的好轉,股價連續上漲,市值超過千億美元,成為繼騰訊、阿里後第三家千億市值互聯網公司。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作為美團點評營收大頭的外賣業務,仍然處於虧損狀態,然而市場卻對其長期發展的基本面相當有信心。為什麼有這樣的邏輯呢?這要從美團點評特別是美團的互聯網基因説起。美團起初是成立於2010年的團購網站,2015年與大眾點評實現合併,2018年以美團點評的新品牌名在港股上市。
這家互聯網公司深喑O2O電商模式的精髓,先是用團購的商業策略切入生活服務行業賽道。團購不是電商模式,本質上只是一種批發,量越大團購價越低。而美團最早的歷練和崛起歷程,在於理解並利用了O2O模式的本質,這也成為它日後長足發展指導思想的戰略基點,團購策略只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跳板。
首先O2O模式具備電商最普遍的規模聚集效應,只要一部可以上網的設備,全國乃至全球的產品、服務你都可以看到併購買,一家電商平台可以跨越時空限制,輕易地壟斷巨大的市場。阿里先看到並抓住有形的產品這塊商機,而美團則盯住了吃喝住行玩樂。
中國幾大互聯網巨頭的發展路徑大致都是先撿最肥的肉吃,等到發現過去看不上的雞肋業務終於發育成香餑餑時,這時要麼用資本收編創業公司,要麼自建隊伍進行圍剿。典型如今日頭條之於百度,抖音之於騰訊,美團之於阿里。問題在於當別人吃肉已經長壯後,往往既收編不了,也打不死。
然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O2O模式強大的導流和黏性能力,購物終有限度,但是如餐飲之類日常生活那可是高頻率的需求,一旦用户通過外賣或訂餐服務沉澱在平台上,後面會有大量如娛樂、美容、旅行、出行等生活服務業排着隊來榨乾他們的荷包。畢竟吃喝玩樂之類的需求是高度關聯和融合的場景,而購物場景就沒有這麼強的鯰魚效應了。想想有一些大老爺們提前列好清單,在雙11這一天快速下單付款後就下線,而懶得去看什麼活動。
所以在美團點評的核心戰略中,餐飲外賣以及後續新增的打車、共享單車等高頻低毛利的業務線,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在於擴大用户規模基礎,提高用户在平台的使用黏性,然後引導他們在到店、酒店和旅遊等高利潤業務中多多消費。據2017年數據顯示,美團酒店中新增用户高達80%的比例就來源於餐飲外賣業務的導流。
也要説明的是,即使不考慮外賣業務在美團點評商業生態圈中的戰略地位——流量池塘,僅從利潤角度看,即使薄利也可以靠多銷來賺錢,尤其當其實現了市場壟斷時。如今美團外賣就已經在嫺熟地運用此道,也因此與不少商家就佣金劃割產生矛盾。
經歷了團購行業“百團大戰”的美團,無疑從如火的商戰淬鍊出性格中真正堅韌的東西,清晰的戰略意圖和超強的經營執行力。這讓美團在面對阿里、滴滴等強敵時依然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何況還有騰訊這棵大樹在一旁庇護。千億市值新貴未來可供想象的空間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