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説內容種草,種的到底是什麼?
內容種草,聽上去好像是營銷業中的“農業種植”課程。其實,背後的原理也差不多,算是一門手藝活。
在這個行業工作五年以上,並且稍微涉及到數字營銷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個詞,叫“WOM(word of mouth)”,中文可以叫做“口碑營銷”。
這跟現在我們常掛在嘴上的“內容種草”,其實就是一回事。本質都是,借第三方之口,利用他的人際關係也好、個人影響力也好,來推薦某個產品/服務,最終都是幫助商家達到宣傳效果。
只不過,以前口碑內容發佈的平台是百度、BBS、微博、微信,現在種草更聚集在小紅書、抖音、B站、知乎、快手等平台。
口碑營銷,或者現在的“內容種草”,其實是對品牌第一視角廣告的一種補充。注意我説的只是一種補充!現在很多人喊着“廣告已死”、“不做廣告,做口碑”,都是對於第三方內容的極度痴迷的一種表現。
我是不太同意的,雖然現在消費者的多元化觸媒習慣,讓口碑營銷/內容種草對於品牌營銷越來越重要,但這並不影響廣告存在的必要性,雖然消費者不喜歡全都是品牌的“自賣自誇”。但如果全都是來自他人之口的信息,他們估計對這個品牌也不會有太大的信任吧。
所以內容種草和廣告,對於品牌來説,只是投入比重的多少。關於這個比重,是跟品牌所處階段有關聯的。我基於某快消品,畫了一張非常草的圖,試圖來表現這幾者的關係。(不一定對,還是要結合各自品牌多方面實際考量)
一種是爆款打造邏輯,一種是長尾搜索邏輯。
前者是需要你有夠特別的話題產品,啥叫夠特別?
簡單理解:要麼外觀超美、要麼功能超屌、要麼價格超值、要麼使用體驗超有戲……當你有了這種產品後,內容種草的作用就是幫你把它打造成爆款。
這時候通常你要聚焦產品的一個點,通過金字塔矩陣的明星、頭部KOL/主播、腰部KOC、底部素人去一層層擴散出這個產品點,最好是先聚焦在一個平台上,集中火力打。一般來講,當一個平台被你吃透後,自然離出更大的圈就不遠了。
但不是每個品牌都有這種夠特別的話題產品,這種時候怎麼做內容種草呢?就要啓動內容種草的第二種邏輯:長尾搜索。啥意思?
大家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想買一個東西,但對這類產品不太熟悉或者不知道買哪個牌子的好,於是打開了小紅書/知乎/抖音等平台去搜,搜索的關鍵詞可能是某個品類名,或者很具體的使用場景詞。比如:春日野餐籃、一人食餐具等,然後再去瀏覽搜出來的內容。這時候,你是很容易被那些符合你需求的產品種草的。
這樣的購物鏈路,其實不在少數的。像小紅書/知乎/抖音這樣的平台,越來越成為消費者會在上面主動搜索內容的平台。
這對品牌啓示是什麼呢?
就是假如你的產品平平無奇,但又想來一發內容種草,這時候你就可以結合產品特點,儘可能多地去找不同類型的達人合作,達人的粉絲量不一定要多,但是數量一定要多,這時候發的內容就不像上面爆款打造邏輯那樣單一信息了,而是要儘可能的多元,去佔領消費者的搜索詞,比如像人羣、使用場景、產品外觀、功能等。
這些內容投下去,剛開始可能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具體體現比如天貓的搜索量突然高了。但也別太期待有太大的短期效果,因為這些內容是可以長期留存沉澱在平台上的,只要消費者搜索到對應詞的時候,你的種草內容就可以發揮效果,這是一種長尾效應。
為什麼要起暱稱?
最大的原因就是用消費者的語言來命名,可以讓更多人記住你。一個簡短響亮的暱稱,可以在無數競爭對手中,第一時間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
比如,我們隨口就能説出很多耳熟能詳的暱稱:紅腰子、神仙水、前男友面膜、黑繃帶、許三多、楊樹林、小燈泡、小鋼筆、橡皮擦等等。
那麼,怎麼給產品取暱稱呢?
可以從以下幾種方法入手:
當然還有一些產品暱稱,是集合了以上幾種方法一起的;還有一些是,聯合明星來命名的,比如:楊冪同款XXX、楊洋色號的XXX等等。
傳統我們做social傳播,很多都是素材由品牌方agency做好了,然後給到明星/KOL,讓他們在自己社交賬號上發佈擴散,這種我們姑且叫做“自上而下”的內容產出模式。
但做內容種草不一樣!消費者為什麼會被產品種草?
因為他們看到是明星/KOL真實地在體驗產品,順便分享了出來。所以,在做內容種草的時候,想要效果好的內容,一定要按照“自下而上”的模式。
讓明星/KOL先基於自己真實的使用體驗,來分享內容梗概,這也符合他們自己的人設和粉絲長期培養的閲讀習慣。再給到品牌方審核,哪些內容不能講,哪些內容可以突出。在不影響大方向的情況下,儘量配合KOL自己的內容。
我們日常工作中會用到一個詞,叫做PR seeding,這才是明星在內容種草的正確用法。而不是像品牌請明星代言一樣,拍美美的產品海報或者TVC。種草的正確用法是讓明星真實地去體驗產品,然後無意中像曬生活照一樣把它曬出來,比如微博上曬出一張參加活動時候的穿搭、深夜曬出收工後敷面膜的照片等,最好做到沒有廣告痕跡。
有人要問了,那這個怎麼讓用户知道這些明星用的是我們家的產品啊?接下來,再通過頭部和中部KOL去“挖梗”擴散這個產品是某明星同款,最後再用主播去做收割。
KOL本來就是用户視角,所以千萬不要學品牌打“官腔”。做內容種草,很重要的一點是,把賣點翻譯成一系列消費者語言了,説白了就是“講人話”。核心翻譯的方法有以下2種:
一種是把賣點置於具體的使用場景中,增加代入感。
比如李佳琦經常在直播間張口就來的一些話:
戀愛中的少女,開心地去找男朋友,那種很甜的感覺;
瀉湖花園,男朋友懷抱的味道;
屋頂花園,斬男香,非常適合夏天;
穿着白紗裙,在海邊漫步的女生,非常乾淨;
秋冬天你用這個顏色,你就炸了。
另外一種是圍繞個人體驗、使用效果來闡述產品的賣點。
比如:
“滋潤秀髮”可以翻譯成“不炸毛”
“重塑肌膚,顯著緊緻“可以翻譯成“閨蜜還以為我打了美容針”
“修復牙縫三角區”可以翻譯成“讓口腔比你年輕20歲”
“讓肌膚28天內變得白皙”可以翻譯成“閨蜜還以為我打了美容針”
很多人以為,KOL內容發佈後,工作就算結束了。但其實,還包括幾個很重要的工作需要跟進:站外控評引導轉化、監督輿論走向和站內的關聯電商關鍵詞搜索。
站外控評好理解,就是確保不要被“歪樓”了,儘量讓粉絲往產品預期的信息擴散;站內關聯電商關鍵詞的意思就是,比如你在小紅書上種草時關聯的關鍵詞,在電商端也一定要做好SEO/SEM優化,不然很可能辛苦引來的流量沒有着落或者被別人搶走了。
比如那個泡泡麪膜,最早是珀萊雅做的,但後來用户搜“泡泡麪膜”關鍵詞,卻發現很多其他家也叫泡泡麪膜的產品,這時候很明顯,種草帶來的流量為別人做了嫁衣。
普浪呢,公眾號:普浪呢(ID:planner233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電商營銷策劃,聚焦品效合一活動創意策劃。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