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智通雲聯,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是如何煉成的?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科技

行業的發展,總是和時代和各個歷史事件有關。

2008年,中國除了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還有一件新聞震驚了世界,就是臭名昭著的三鹿毒奶粉事件。當時,22家企業、68個批次的奶粉被檢出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直接導致了數十名嬰兒死亡,引發了全球範圍的關注。中國乳製品行業由此陷入生存危機,多個國家禁止進口中國乳製品,甚至整個中國製造商品信譽都受到重創。

一個時代和成千上萬家庭的傷痛,讓乳制業在過去10多年裏,被不斷鞭策着進化變革:除了在安全層面加強管控外,生產端的智能化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中國製造2025”大背景和工業互聯網浪潮的推動下,湧現的眾多工業製造業企業和服務商成為助推乳製品行業智能化的有力加速器。

從石油到牛奶,這家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是如何煉成的?

目前,乳製品行業的三大巨頭為蒙牛、伊利和光明。但在三四十年前,行業格局卻與現在大相徑庭。

80年代,牛奶通過鮮奶站和訂奶到户的方式開始在中國普及。當時,伊利和蒙牛被稱為“草原雙雄”,但由於鮮奶保質期的原因一直沒有打過長江,因此華東一帶被本地奶商光明佔據,光明成為長江沿岸人民最熟悉的乳製品品牌。

1993年,一家成立於瑞典的跨國食品包裝加工公司,利樂包裝來到中國,自此改變了中國乳業的競爭格局。

當時,伊利、蒙牛紛紛引入利樂包裝生產線,以盒裝常温牛奶代替玻璃瓶、袋裝鮮奶,“草原雙雄”開始過江,光明的陣地逐漸失守。

利樂作為這三大巨頭之戰背後的“軍火商”,卻並不滿足於乳品包裝的發展,在看到中國乳品企業的發展機遇後,利樂一直計劃着與中國科技公司合作,致力於中國乳制業的數字化改革。

最終,在2016年,利樂找到了智通雲聯的前身“北明智通”,開啓了它在中國乳制快消品的智能製造之路。

與乳製品不同,智通雲聯還有一條業務線是石油石化,智通雲聯核心團隊從2012年左右,就開始了石油石化行業知識工程的探索,並逐步形成了成熟的解決方案和產品。這條業務線的“石油石化”和“牛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始終沒有離開智通雲聯數據挖潛、知識賦能的DIKW(Data-to-Information-to-Knowledge-to-Wisdom 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模型與技術脈絡。

到了2019年年底,智通雲聯又正式從知識工程、智能製造這兩大產品線升級為工業互聯網平台及工業軟件的總體解決方案,實現數據的融合和應用,將整個行業鏈條進行了打通,也是在這一年,智通雲聯入選工信部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智通雲聯歷程示意圖

智通雲聯執行總裁史曉凌表示,“智通雲聯在不斷建設和豐富工業數據挖潛的兵器庫,並實現跨行業自由組合,自由連接,最後真正形成一個工業互聯網的生態。”

中國製造內外夾擊,我們需要怎樣的工業互聯網?

 "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

苗圩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中國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還要再努力30年。

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而工業互聯網作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手段,已經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那麼,中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可以理解為工業+物聯網,重在工業要素與生態要素的聯接。走向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工信部CPS發展論壇副秘書長、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專家趙敏指出,工業互聯網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廣泛地聯接各種機器設備和工業系統,由此而實現“聯接-管控-優化-效益”的基本邏輯。聯接度是描述工業互聯網的“地基”是否真正牢固的一個評價指標。而知識圖譜通過 “人、機、料、法、環”等可見要素的廣泛連接,以及通過計算推斷出不可見工業要素,並分析其各種隱形關係,將“過去不可見的要素可見、過去不可計算的要素可計算、過去不可聯接的要素可聯接”,利用聯接“關係”,撬動深層價值。

知識圖譜示意圖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實現了工業知識圖譜工程化落地的企業,智通雲聯通過 “工業知識圖譜”,構建行業大腦,從數據、信息、知識到智慧提供一套完整的業務服務。利用數據優勢、智能服務優勢、行業APP優勢,在各個可遷移的行業,形成行業生態鏈。

智通雲聯的總體解決方案

沒有強大的工業軟件,就沒有強大的工業製造。我國要實現“製造強國”,必須擁有自主、安全、可控的工業軟件。對標西門子、羅克韋爾、施耐德等國際大拿的智通雲聯也推出了他們的“安可”(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產品體系,成為隨需所用、任意搭配的兵器庫。

智通雲聯的產品體系

目前,基於這個兵器庫,他們打造了全球首家海底撈智慧餐廳,火鍋已成為繼石油石化、乳製品後的又一“火辣”實力軍。未來,智通雲聯會以石油石化、食品飲料,餐飲行業為第一梯隊,踐行工業互聯網平台的落地。

隨着作戰經驗的豐富,搭配組裝的效率將越來越高。智通雲聯透露,他們打造的石油石化集團級企業知識中心花了4年,到了乳製品數字工廠的建設就用了兩年半,現在,其他行業場景驅動的知識圖譜構建與智能應用服務6~8個月就可以完成。比如面向土地監管業務,打造了土地時空一張網,並實現土地審批、土地儲備、開發利用等情況的智能分析與輔助決策。

“智能”與“製造”:所想即所見、所見即所得

從全球智能製造發展來看,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特色。德國的工業4.0屬於自下而上,分步實施,以CPS網絡(信息物理系統)為核心,以廠入網;美國則相反,是以互聯網技術等信息產業為立足點的再工業化,典型的以GE為代表,進行自上而下地以網入廠;日本提出了工業價值鏈,更注重以人為本。

各國智能製造戰略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狀態才算是“智能製造”?智通雲聯認為有兩個目標,“所想即所見、 所見即所得”。

所想即所見,是指智能製造的“智能”。假設人在頭腦中勾畫了一個產品或場景,智能製造就能利用軟件把它呈現出來。所見即所得,則是指智能製造的物質層面或者製造層面。假設我們在計算機上DIY一個產品,利用算法和資源進行最佳資源組合,就可以得到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計算機圖紙模型。

就像《鑄魂》一書作者趙敏、寧振波在書中描述的那樣,“未來的智能製造,是每一個原子都可以被軟件給出的比特數據精準控制的製造”。

具有人的感覺、動作和思維的智能機器是智能製造的基礎單元。目前,智能設備的感覺、動作已越來越逼近,甚至在某些方面遠遠超越了人類,而在“思維”層面的賦能,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落地。

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智通雲聯持續將基於知識圖譜等智能技術的“行業大腦”賦予更多的工業場景,為工業企業提供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和工業軟件,一同打造萬物互聯的美好智能世界。

從製造到智造,做專注、精益、創新的匠人,處繁華之境守住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