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相間的主降落傘在半空展開,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緩緩下落。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感覺良好”乘組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翟志剛成為出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着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撤離空間站、登上神舟十三號飛船,是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回家的第一步。
16日0時44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分離。9時06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三艙構成。返回過程中,飛船高度從距地面400公里逐漸下降,軌道艙率先與返回艙分離,隨後發動機開機。再入大氣層前,推進艙也完成分離,返回艙則進入返回軌道。
此時,返回艙距地面大約100公里,進入大氣層時必須精確控制自身姿態。角度太小無法進入,若角度過大,返回過程中會因為速度過快而燒燬。
再入大氣層是飛船返回過程中最危險的階段,艙體要承受氣動加熱,艙外温度可達上千攝氏度;航天員要承受再入過載、震動和噪聲;同時返回艙進入“黑障”階段——艙體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高温高壓的電離氣體層,氣體層像劍鞘一樣包裹在返回器表面,隔絕返回器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通信聯絡。不過,雖然返回艙下落時宛如一顆“火流星”,但依靠艙體表面敷設的燒蝕材料昇華脱落、帶走熱量,艙內温度能始終保持適宜的温度。
在這段靜默期,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製的相控陣體制測量雷達“看破”在黑障區“隱身”的返回艙,持續開展跟蹤測量,防止返回艙偏離預定的着陸區域。
“神舟十三號報告……”在近5分鐘的沉寂後,返回艙衝破“黑障”,通訊再次建立,翟志剛的聲音依舊沉着穩健。
返回艙高度繼續下降,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依次打開。傘花綻放,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中掌聲雷動。護航神舟十三號降落的主傘面積達1200平方米,由1900多塊傘衣拼接而成,全部展開後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大小,拉直長度近7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帆傘。
在降落傘的保護下,返回艙從每秒200米左右減速至每秒8米左右,但這個速度仍不能保證航天員落地的絕對安全。着陸前的最後幾米,返回艙智能計算高度、速度等信息,反推發動機在最佳時機點火“剎車”,速度降至每秒2米左右着陸,飛船內部的緩衝座椅也會為航天員提供落地保護。
茫茫大漠中,一片塵土飛揚,返回艙以直立姿態成功精準着陸於預定落區。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劉蘇雅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 邰紹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