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假如有一天,你最常用的、且存有大量重要數據的智能手機或者筆記本電腦突然出現嚴重故障,那麼此時,你首選的維修方式會是什麼?

A.聯繫官方客服,走正規售後程序

B.在街邊隨便找一家小店,修到能用就行

C.拿出烙鐵,自己動手,嗚呼~起飛

很顯然,大部分用户都會選擇信賴官方售後渠道,一小部分設備已經太過老舊、或者地處偏遠的朋友可能會不得不選擇第三方維修,但往往很少有人會願意自己動手去維修如今那些內構精密的消費電子設備。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可在地球的另一邊,歐洲議會的議員似乎有他們自己的看法。因為就在本週三,歐洲議會剛剛投票通過了一項新的報告。它旨在督促歐盟各國立法,為未來的消費電子產品引入“可維修性”評級機制,並強制要求廠商向消費者開放“維修權”,允許且幫助用户自行維修或通過第三方機構對產品進行維修。

對於這樣的一則動議,歐盟議會的看法顯然是相當樂觀積極的。用他們自己的説法,“可維修評級機制”以及“開放維修權”將會降低消費者維修數碼設備的成本,同時延長消費電子產品的壽命,這樣就能讓大家少花錢,同時還能起到環保的作用。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但是作為專業的科技垂直媒體,當我們三易生活設身處地站在歐洲消費者的角度上,思考了一下歐盟這個所謂“維修權”所帶來的影響之後發現,它實際上與年初歐盟搞出來的“強制統一充電器規格”一樣。都屬於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會給行業添亂、會給消費者反而造成麻煩的胡來政策。

“可維修指數”並不靠譜,甚至還可能有副作用

為什麼我們敢這樣説?首先根據這份報告中的內容顯示,歐洲議會首先是呼籲“制定並引入強制性標籤,以向消費者提供清晰,立即可見且易於理解的,有關購買產品時的估計使用壽命和可維修性的信息。”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説,就是未來在歐洲銷售的消費電子設備上都將貼上一個標籤,上面會寫明這款設備能夠用多長時間,同時還會有一個以10分為滿分,告知消費者設備維修拆解難度的評分分數。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媒體曝光的法國版“可維修評分”圖樣

可維修性評分、10分滿分,看到這兩個關鍵詞,一些朋友可能就已經意識到了什麼。沒錯,從目前外媒報道的信息來看,歐洲未來的這個所謂數碼產品“可維修性評分”,基本上就是照搬了知名拆解維修評測媒體iFixit的評分體系,也就是由專業機構對產品進行拆解,然後根據過程中的難度感受做出評價。只不過iFixit是在產品上市後再進行拆解評測,而歐盟的“可維修評分”體系,則肯定需要在產品上市前的申報過程中就進行拆解分析才行。

然而,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首先,iFixit儘管是面向大眾的拆解評測網站,但他們的目標觀眾畢竟是少數具備強動手能力的發燒友,以及一部分想要了解競品信息的行業相關人士。再加上這種專業拆解機構的成員本身必然擁有完備的拆解工具和高度熟練的產品維修技巧,這實際上就造成了一種信息不對稱。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專業維修必備的植球焊接網,誰家裏會有這玩意呢?

也就是説,哪怕是拆解機構和他們的讀者都覺得“確實很好拆,很好修”的設備,對於家中並沒有常備熱風槍、植球模具、恆温阻氧焊台、定製撬棒、真空吸盤機,更沒有專業拆解知識的普通用户而言,可能依然是無從下手,不知該從哪修起的“黑匣子”。

不止如此,如果我們進一步審視此類拆解維修評測內容就會發現,在這些拆解評測機構的眼中,塑料卡扣、可拆卸的後蓋、模塊化的插接電路板等設計通常意味着“可維修分數高”;而強力膠固定的玻璃背板、緊湊的內部設計、點膠或者焊接工藝的電路板和芯片,則通常得分很低。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灌膠其實是很實用的絕緣保護工藝,但是在歐盟方面眼中它顯然不便於拆卸

雖然從“方便拆卸”的角度來説,這樣的評分標準並沒有什麼錯。但實際上從零部件固定牢固度以及耐衝擊性的角度來説,強力膠、焊接、點膠,乃至灌膠水的工藝實際上卻要比卡扣或模塊化接口要牢靠得多。更不要説在當前5G手機結構越來越複雜的背景下,定製異型主板與層層疊疊的超緊湊內構本來就是公認較為先進、能有效減小設備體積和厚度的設計趨勢。

所以如果歐盟執意要推行“可維修評分”體系,顯然就難免會對廠商產生誤導,甚至可能會迫使他們為了追求“維修評分”更高,而主動採用那些“更好拆”的固定結構,以及更鬆散的內部設計。其結果便是實際上降低了產品的耐久度,讓手機與電腦等產品實際上變得更容易摔壞,且體積更為臃腫。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會在意手機或電腦好不好修,但質量變差卻顯然會更直接地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看似公平的“維修權”,背後卻藏着骯髒與爭議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部分品牌及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屆時可能並不會拿歐盟的這項“可維修評分”當回事。大家還是會更在意產品本身的功能屬性與耐用性,既不會因為一款手機單純的“好修”就趨之若鶩,更不會因為一些出色的產品“難以維修”就不去買它。

但是相比“可維修評分”,“維修權”對於行業規範和消費者利益的潛在破壞力,就可能要大得多了。

什麼叫做“維修權”?簡單來説,就是歐盟認為,消費者以及其他不屬於生產廠商的第三方維修商家/機構,都應該享有對產品進行維修的權利,數碼產品的生產廠商必須為這種權利的實踐提供方便。比如,歐盟希望未來的手機及電腦廠商除了產品的使用説明書外,還要附帶一本詳細且易懂的“維修説明書”;又比如説,對於那些需要更換零部件才能完成的維修項目,廠商有責任向消費者和其他第三方維修店鋪出售所需的配件,並且不能橫加阻撓。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乍看之下,歐盟的這則法令好像是能夠讓消費者在維修自己的手機或電腦時少花錢,是為用户利益着想的舉動。但實際上,這比上文中所説的“可維修評分”還要更不接地氣,也體現出了歐盟這一政策制定者對於市場實際情況的不瞭解。

首先正如我們前文中所説的那樣,不同的人對於什麼叫做“好拆”與“好修”,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標準。這就意味着所謂的“維修説明書”,註定會變成眾口難調的尷尬之物。可能部分發燒友會覺得內容過於囉嗦,但另一部分小白用户卻又可能依然感覺像是在看天書。更不要説很多數碼產品如今的維修過程,都是需要專用工具和大型設備的,可這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説,就算真提供了厚厚的維修説明書也未必能派上用場,反而成為了不環保的紙張浪費行為。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其次對於數碼產品的生產廠商來説,維修所需的替換零部件本身就會擠佔產品的產量,因此在當前,主要以自營服務網點為主的維修體系中,廠商才會要求對每一次的維修過程都進行詳細記錄。這不僅僅是為了監督維修質量,同時也是為了對零部件備品的使用和庫存進行嚴格而有序的管理。試想一下,如果放開“維修權”,任何人都有權直接向生產廠商購買備用零部件,往輕了説,這可能干擾原本的生產進度,造成正規維修點沒有零件可用。往重了説,缺乏監督的消費者與第三方維修店到底會不會把這些零部件用於維修,會不會造成假冒偽劣零部件的流行,這些其實都很不好説。

最後,假設“維修權”全面開放,而消費者技術不夠,或者非官方零售點存在以次充好的情況,那麼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會浮上台面。如果消費者或者非官方維修店,把產品修壞了,或是弄出了更大的毛病,那麼生產廠商是否還應該對此負責呢?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很顯然,在維修權這個概念並不存在的年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説,自己動手,或者在非授權維修點弄壞的機器,廠商是完全有理由拒絕提供維修服務的。因為用户和第三方維修店本來就無權維修,只有官方售後才是唯一的合法維修途徑。

可一旦“維修權”的概念被確立下來,那麼事情的性質就不太一樣了,因為大家都擁有了被法律所承認為“合法維修行為”,因此生產廠商的維修點便無法拒絕被用户自行修壞、或者被第三方維修店修出毛病的產品了。換句話説,所謂的“開放維修權”並不見得會降低產品的維修成本,卻反而有可能帶來更多的麻煩,從而讓產品的維修進度變得更慢,並使得廠商承擔更多不合理的負擔。僅從這一點來説,它並不能改善消費者的實際利益,卻反而可能因為“zzzq”給消費者、給廠商,以及整個行業都帶來更多的麻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4 字。

轉載請註明: 歐盟的數碼產品維修法令,或將害慘用户與廠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