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窗口確定!楊長風講述北斗幕後傳奇
據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衞星發射窗口定為6月16日10時11分至10時50分,瞄準窗口前沿實施發射。
航天測量船做好準備。
地面測控系統做好準備。
“夢想無止境,
我們的北斗也無止境”
我國北斗系統用20多年時間走過了國外衞星導航系統40年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世界衞星導航發展的奇蹟。
回首來路,卻充滿艱辛。
導航衞星發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這是世界各國必爭的寶貴資源。
2000年4月17日,我國在國際電信聯盟組織爭取到了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按規定必須要在7年有效期內發射衞星併成功收到信號。
“北斗立項是2004年,也就是説,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3年。”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説,“發射一顆星,一般來説要5年,3年時間實際上是很難的。”
然而,為了搶佔來之不易的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北斗團隊只能夜以繼日,趕在2007年4月初進入到發射階段。
2007年4月初,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一顆北斗導航衞星送入太空。
“當時,這顆星已經伴隨着火箭進入我們的發射塔架等待發射了,卻突然發現衞星的應答機這個部件出現了異常。為了不讓衞星帶着問題上天,我們重新打開了我們的整流罩。”楊長風回憶。
時間緊迫,北斗人72小時沒有閤眼,及時排除了隱患。
終於,2007年4月14日凌晨4時11分,火箭成功發射,衞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於4月17日晚上8時許傳回信號。
此時,距離國際電聯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個小時。
“接到這個信號以後,大家激動得要命,都眼淚都出來了。”楊長風説,通過努力,終於把我們的軌道頻率資源給保住了。
經歷了這驚心動魄的“背水一戰”,北斗系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到2035年,我們還將建設一個更加泛在的、更加融合的、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時空體系,這就是我們宏偉的一個目標。”楊長風説。
來源: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綜合人民日報客户端、央視新聞
監製:童曙泉
編輯:士心、張小英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