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3原則:臉紅,心跳,狗跟着叫
編輯導語: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感官每天都會被各種現象充斥,尤其在品牌營銷打得火熱的當下,要想更加有效地刺激用户感官,品牌則需要拿出更多創意。本篇文章裏,作者總結了創意的三個基本原則,一起來看看。
“浪哥,我給你説個有意思的事:
你見過吐泡泡的魚嗎?它們可太有趣了。”
如果有人向你分享這樣一條消息,你會覺得有創意嗎?你心裏肯定會想,魚吐泡泡有什麼新奇的?是個魚都會吐泡泡吧!
這種事根本形不成影響力,更談不上創意。創意,至少在智識上可以形成一種稀缺感,足以讓人感覺到“哇塞”!
回到剛才的話題,真正能讓人尖叫的説法是這樣:你見過會飛的魚嗎?我家裏就養了這麼一條,你看,這是我拍的照片,神奇吧!大家驚呼:我X,發羣裏看看吧!
這才是一條“有創意”的魚。它反常識,給人震撼,並且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感,甚至讓人有分享的慾望。這篇文章,我將從實際案例切入,告訴你創意的3個基本原則:
- 臉紅:第一性原則;
- 心跳:振動棒原則;
- 狗跟着叫:羣體收益原則。
我們對於第一次體驗,總有更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戀愛、第一次打架流鼻血、第一次臉紅等等,這些第一性的體驗永遠比其他體驗要引發更長時間的銘記。
個人如此,社會也如此。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次飛躍黃河,第一次上火星,這些事件自帶傳播力。
創意的第一個原則,即:第一性原則。那些世上本沒有的挑戰或創新、創造及編造等等,被第一次創造出來的時候,即是偉大的創意。
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的攝影術、電燈泡、互聯網等,從來沒有的事物,本身就具有傳播的價值。正如今天的比特幣、元宇宙等概念,它們從生下來就是石破天驚的創意。因此,它們的傳播毫不費力,也符合第一性原則。
同時,當一個概念、產品、思想、話語等被大多數人熟知以後,大家都習以為常之後,這件原本極具創意的事情便失去了傳播性,它的傳播力歸零。
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紙,一千年前發明出來的時候,自然帶有極強的傳播力,每個人都會談論,甚至流傳到世界各地去。然而,今天當紙張稀鬆平常的時候,我們再也不會為它而尖叫,或者去分享自己擁有一張紙。
這裏面暗含了創意第一性原則的一個原理:創意重複效果遞減。如圖:
對於未知的/第一性的創意,大眾會自發傳播;當創意被部分熟知以後,傳播仍然有效,但是效率會遞減;當創意爛大街之後,大眾自然會對此產生脱敏現象,處於完全忽視狀態。
從此可以看出,如果我們需要好的具有自傳播的創意,必須遵守第一性原則,儘可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未被熟知的、新奇特的內容。
比如,2022年開年之際,名創優品把一座大樓刷成日曆,每個窗口都是一種生活狀態,最終呈現#美好生活歷歷在目#的主題。
如果是第一次看見這個創意的時候,一定會尖叫,也會前去打卡拍照,最終主動向他人分享。
但是,這個案例對我來説並沒有什麼新意,因為我在很多年前就看到過國外的案例,已經被震撼過了,所以它的創意性在我這裏就失去了第一性原則,從而沒有獲得我主動自傳播的機會。
老廣告是十幾年前Axe祛除體味的產品廣告,一面同樣將外牆製作成日曆的樣子,表現產品每天都能讓女人煥然一新,祛除體味。
看過Axe產品廣告的人,第一次肯定是被該創意所震撼,但他第二次看到這個創意時,他的震撼程度會遞減,如果有一天滿大街都是這種廣告的時候,估計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創意了吧。
所以,一個創意被重複得越多,它的創意性就會越弱。反之,創意就是要建立第一次體驗,因為只有深刻的第一次體驗,才會具有自傳播的動力。
再舉一個案例,當2018《杜蕾斯詩集》火爆全網之後,我也尾隨了12期,同步出了一套《廣告人詩集》,第一次被各大平台轉發,也吸引來很多流量。
到後來,各大品牌各種詩集相繼推出,有名的有中國銀聯#詩歌POS機#(形式參考國外小説販賣機),還有各種品牌相繼推出不同品牌詩歌,到2022年,四年過去了,珀萊雅還弄了個新年#地鐵詩歌展#,讓詩歌這個創意載體已經玩爛了,幾乎失去了創意性。
由此可以看出,創意的好壞是一種“見過”與“沒見過”之間的競賽,“沒見過”相對具有創意性,“見過”就是在減弱創意性。而創意的第一性原則,可以濃縮為一句話:營造第一次超級體驗。
二、心跳:振動棒原則我們都有過心跳加速的體驗,緊張、興奮、縱慾、醉酒的時候,都會遇到心跳加速的狀況。
心跳加速一般連接的就是情緒與慾望,這和創意的感動時刻相似。創意如同一支振動棒,你受到的振動幅度越大,爽感越強烈,則創意帶來的影響力更大,同時也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效力。
那些引發羣體振動的、驚喜的、有難度的、內心震撼的體驗,都是創意需要製造的體驗。當對於一個創意帶來的體驗感受越深刻、震撼越強烈,那麼自傳播的慾望也就越積極。
反之,當某個所謂創意完全無法激活情緒,那它也就失去了創意性,淪為再平常不過的素材。
我們生產創意,就是要製造振動時刻,振動大小就是創意大小。大創意就是引發大爆炸,帶來翻天覆地的爆發力。而小創意的振幅就弱,影響的人和事就少,產生的勢能也相對較弱。
例如,阿聯酋航空之前做過一個創意,讓空姐站在世界之巔——828米的哈利法塔,舉牌子向大眾發出廣告信息。
這個廣告創意所製造的震動很強烈,讓人都感嘆驚險、不要命,從而產生極強的傳播力。究其原因,是空姐做了一件極其危險、出格的事,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跡與震撼,所以才產生了自傳播的能量。
假如這件事情發生在某條大街上,還是這個空姐,還是這樣舉牌,會具有如此廣泛的效果嗎?不會,當抽調危險性/別人難以模仿的極限感之後,創意性立即消失。説明什麼?説明受眾急切需要振幅巨大的創意,而不是稀鬆平常的簡單之事。這也印證了創意的第二原則:振動棒原則。
其實,之外給東風風光也做過一個汽車開上440米停機坪的事件,也是掀起一波瘋傳。汽車如何飛上440米的大樓樓頂,成為了一個懸念,引發網友的討論與傳播,實現一次創意的飛躍。
同樣的道理,汽車停在馬路、開上賽道、趟過泥沙,這些都不夠震撼,但是汽車上到400多米的樓頂,便成了一種奇觀,這種創意的震撼性更高更強。
除了物理上的振動以外,很多時候,創意所體現的是心理上的震撼。比如台灣早年間出品的《夢騎士》,5個老人帶着老友遺照環台灣遊的故事,老年、心臟病、死亡與不服輸、拼命、勇氣形成強烈的反差,產生極其強烈的震撼感。因為震撼強烈,所以它的傳播力就更強。
前不久看到一個案例,天貓發起了一隻鞋計劃,取名#一隻足以#,它帶來的就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當我們習慣以正常人的視角看社會的時候,往往忽略一些特殊人羣的需求。真正為特殊人羣打造創意產品,給我們帶來一種驚醒,原來我們對於殘疾人的關心實在太少了。這樣的創意,帶來的就是振動,非同尋常的一種體驗。受眾能記住,也會去傳播。
總之,引發自傳播的創意內容,必然能引發振動,振動越強烈,傳播越廣泛。這就是創意的第二原則:振動棒原則。
三、狗跟着叫:羣體受益原則創意,如果能讓狗跟着人叫,説明這個創意引發了羣體的大範圍傳播。“狗”指的是本來與中心事件無關的人,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卻不知從何處來關注創意所引發的事件,説明這個創意十分成功。
人性本私,本質上並不關心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件,但是人又常常看起來“鹹吃蘿蔔淡操心”,總是談論別人,為什麼呢?
背後的原因還是人在展現自己、滿足自己。發佈單純好笑和好玩的內容,為了展現自己的審美欲;八卦別人的隱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窺視欲;圍觀社會熱點事件發佈不滿言論,也是為了藉機抒發自己的情緒。
因此,創意需要找到羣體的心理軟肋,和更多圈層的人發生關係,這樣創意引發的爆發力就大。
這裏特別強調一個準則,就是創意影響羣體,不能害人。害人的負面消息傳播力也夠大,但是它是損害性的,不良影響,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從這裏引出創意的第三個原則:羣體受益原則。羣體受益方越廣,傳播的廣度也就越大。
世界級的大創意,有類似#冰桶挑戰#這樣的事件。活動的初心是幫助“漸凍症患者”,引起更多人關注。該事件從2014年開始,由棒球選手發起,傳播到世界各地。
創意發起是讓漸凍病患者收益,得到更多的捐款。參與者包含企業家、明星、政治人物等,接受挑戰的過程同時也展現了自己關心公益的舉動,他們本身也受益。媒體因為這件事得到了很多傳播素材,免費宣傳也受益。
這個事件的發展過程,就是從漸凍病患者到普通人,到社會各個羣體,各個組織,實現了全球性的風靡,真正詮釋了“狗跟着叫”的羣體影響力。
當然,世界上每天發生很多事情,上頭條也不一定是正面的,往往很多負面消息更受大眾青睞。但是,作為創意的策劃者,我們必須遵守羣體受益原則。因為我們所製作的商業內容,無時無刻不受大眾監督,不能誤入歧途,為了製作眼球經濟而忽視善意的本心。這一點,我們看很多失足的企業、明星、自媒體人,可見一斑。
羣體受益原則的關鍵是,創意的本心是善良的,個體的參與者可以娛樂,但不惡俗,並且可持續發展。華與華為西北莜麪策劃的“親嘴打折節”,就是個羣體受益原則的代表。
親個嘴,打個折,參與者展現愛意,享受了優惠,本身即是受益者;商家發起活動,更多人蔘與,並且展現了品牌的温情,企業也受益;媒體看到了,也可以傳播社會的愛意,媒體也受益;路人看了也喜悦,產生了一種對於愛情的美好向往,他們也受益。
羣體受益原則的另一個關鍵是羣體,也就意味着創意不是滿足每一方的私慾,而是引發羣體性的喜歡和參與,傳播及分享。這樣的創意,才是可持續的創意,永不過時的創意。
以善意為本,更多人受益,就是創意的第三原則:羣體受益原則。
創意,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解決方案。它帶來超級體驗,也帶來深刻的震撼感,同時要讓更多羣體共同受益,這才是好創意。
四、總結:- 創意要給人創造與眾不同的第一性體驗,當一件事物隨着大眾熟悉而爛大街,自然漸漸失去創意性。
- 創意必須帶來某方面的振動,無論是感官的、情感的、體驗的、生理的,帶來震撼才可能引起更多傳播。
- 創意也要遵守羣體受益原則,做善意的創意,可愛的創意,招人喜歡的創意,而不是單純為了眼球而創意,這樣的創意才可能持續持久、影響更多羣體。
屈太浪,微信公眾號:屈太浪(ID:qutailang199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5年廣告人,文案策劃經驗豐富。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