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做了題為《人工智能面對的一些挑戰》的演講,提出人工智能有三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需要科學家“從0到1”的原創研究。
姚期智認為,脆弱性是人工智能面臨的第一大技術瓶頸。人眼識別十分穩定,一個圖像如有微小改變,人仍能一眼看出它是什麼。然而,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方面有點“人工智障”,比如將一隻小豬的照片加入一些圖像“雜音”,一些機器視覺系統居然會把它識別為飛機。“小豬變飛機”這種漏洞會給人工智能應用帶來安全隱患,比如黑客可以攻擊汽車自動駕駛系統,誘導它將馬路上的“停止”標識當作“通行”,從而引發交通事故。
第二大技術瓶頸是機器學習算法缺乏可解釋性,很多算法處於“黑盒子”狀態。例如一個科研團隊開發了一個房地產估價系統,這個系統通過一套算法學習了有關各地房地產價格的大數據,從而能自動評估房地產價格。然而,這套算法像黑盒子一樣,很難給出估價的完整依據。這在商業應用上是一塊很大的短板,房地產商會懷疑:人工智能系統是否低估了價格?是不是有利益相關方對系統做了手腳,故意壓價?因此,算法的可解釋性問題亟待科研突破,否則會大幅限制人工智能的商業應用進程。
第三大技術瓶頸是人工智能的對抗性較弱。如今,一個無人機羣可以輕鬆完成燈光秀、農林作業等任務,但要看到,這些任務都是在自然環境下完成的,如果是處於高對抗的人為環境中呢?比如在電子競技和軍事戰鬥中,無人機羣的協同作戰能力就會受到很大考驗,要在對抗中勝出,需要計算機科學、數學等領域的科學家進行深入的強化學習、博弈論研究,讓無人機羣能夠在高對抗環境中自主找到最優策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研方向,需要從0到1的突破。”姚期智説。
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5.7萬億美元
普華永道數據預測,受到下游需求倒逼和上游技術成型推動的雙重動因,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5.7萬億美元的規模,約合人民幣104萬億元。
北美、亞洲和歐洲是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人工智能活躍企業超千家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北美洲、亞洲、歐洲地區發展愈演愈烈。北美、亞洲和歐洲是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截止2019年底,北美地區共有2472家人工智能活躍企業,超級獨角獸企業78家;亞洲地區活躍人工智能企業1667家,超級獨角獸企業8家;歐洲地區活躍人工智能企業1149家,超級獨角獸企業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