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創作如何“避坑”?環球網執行總編輯石丁演講實錄丨傳媒客廳⑭

近日,環球網執行總編輯石丁以《國際新聞如何“避坑”》為主題進行了直播授課,探討國際新聞為什麼能夠在中國火起來、有哪些需要避開的“坑”、國際新聞該怎麼做等問題。以下為演講實錄,我們一起來看看。

今天在這裏跟大家分享的是過去21年工作中總結的一些個人心得和體會,不一定特別得正確,我覺得更多是拋磚引玉,也想跟各位媒體同行一塊來交流。

説起環球網可能有一部分同學並不是特別的瞭解,但是如果大家有下載各大新聞APP的話,可能會經常看到我們生產的新聞。

雖然大家不一定是直接來訪問環球網,但通過我們的商業合作伙伴,我們的新聞還是“穿透”了很多互聯網用户,所以作為一個人員規模有限的網站,我們能夠在與老牌新聞網站競爭的過程中站穩腳,其實一個很重要的點是環球網做到了順勢而為。

那麼“勢”是什麼?我認為“勢”就是中國受眾越來越關注國際新聞。尤其是這兩年來出現了一個羣體性現象,除了我們環球網之外,還有很多的兄弟媒體包括大量優質的自媒體創作人,通過報道國際新聞進入了廣大受眾的視野。

我今天主要想從三個部分跟大家來分享,第一部分是從我的經驗來看,為什麼國際新聞能夠在中國火起來?

第二部分我想分享在中國互聯網上做國際新聞,以我們的經驗來看有哪些“坑”需要避開。

第三部分我想以環球網這些年的運營經驗,加上我個人的實際體會來跟大家探討國際新聞該怎麼做。

國際新聞發展背後的原因

這些年國際新聞為什麼會火?其實答案有很多種,但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講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方面,這些年中國和世界的連接越來越緊密,碰撞越來越激烈,尤其是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越來越多的開始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我記得在2007年11月15號環球網第一次正式上線時,我們都覺得非常吃驚,因為第一天我們的流量就超過了我們設定的全年指標。

在隨後的一個月的過程當中,我們每週都在調整我們全年的流量指標,基本上在第二週我們就已經能夠達到。我們於是就很好奇,為什麼中國人對國際新聞能有這麼關注?

後來我們慢慢理解了,隨着全球化的不斷髮展,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融入國際社會,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大。

從2007年開始,伴隨着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互增加,環球網的發展也經歷了這幾個高峯。比如在2008年拉薩發生“3•14”打砸搶燒事件,包括隨後奧運火炬在海外傳遞過程當中出現的很多事件,帶動了民眾對國際新聞的整體熱度;在2009年的時候,新疆的“7·5” 暴恐事件所帶來的中西輿論對撞又再次帶動了中國人對整個國際化新聞的關注。

從環球網的角度來講,兩次事件都帶動了網站建站初期快速的崛起。從後來這些年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世界上發展的過程當中,經歷了越來越多的交互和碰撞。比如特朗普上台以後,中美之間的對抗加劇。從數據來看,我們的增長曲線與中國跟世界的交互與碰撞烈度密切相關。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跟世界的互動確實越來越多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進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圈層。

比如説全球油價的變動直接影響了我們出行成本的高低,同時美國股市跟中國股市也有很緊密的聯繫,美國股市大跌的時候,往往我們這邊可能也會跌。

最近就是這兩天比較火的 H&M、耐克抵制新疆棉事件,這些勢必也會影響到一部分中國人對消費的選擇,所以國際新聞對中國人的生活影響變得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些年不斷變火的重要原因。

還有第二個原因,因為技術的進步和規則的變化,尤其是技術進步讓國際新聞的生產門檻大大降低,從而大大增加了互聯網上國際新聞的供給量。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20年前在互聯網Web 1.0的時代,從事國際新聞生產的媒體數量是比較少的,屬於相對稀缺資源。後來隨着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比如翻譯輔助工具這些年越來越多進入到了我們生活當中,使很多人能夠更方便地去訪問外國網站和閲讀信息。

這些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國際化程度變得越來越高,看懂國外信息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講不像以前那個年代那麼困難了。

還有一些新網絡平台的出現,比如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今日頭條等等,他們大量鼓勵創作者豐富平台上的內容信息,也給了很多有國際新聞生產能力的普通作者更多的動力。

當然了,對於我們媒體生產機構還有從事自媒體生產的朋友來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進行國際新聞生產在內容上具有相對更好的內容安全性,這個也是可能很多媒體人或者是很多媒體機構從事國際新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國互聯網國際新聞越來越火爆的當下,而且可以預期在未來隨着中國跟世界的互動趨勢,我們預期國際新聞會持續取得發展。

做國際新聞需要避開哪些“坑”?

那麼如果要進行國際新聞的生產,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坑去規避?

首先在中國互聯網上,國際新聞生產的第一個大坑就是:“鹹魚”新聞是主流。“鹹魚”大家都知道是阿里巴巴集團一個二手交易的平台。那為什麼我説這個大坑是鹹魚新聞?

因為如果大家去觀察的話,在中國互聯網上的國際新聞絕大部分都是編譯外國媒體的二手新聞。直接能夠生產純原創國際新聞的,無論是媒體機構還是自媒體人的數量都非常的有限。

為什麼?因為我們很少能有媒體機構或者是媒體人,能夠在全球部署報道力量。在全球鋪設報道力量是非常昂貴的嘗試,我們曾經做過統計,如果在美國派駐一個駐站記者的話,其成本一年至少是10萬美金即將近70萬人民幣。

即使對於發展到今天的中國媒體經濟實力,這也不是大部分媒體機構或者是自媒體機構能夠去承擔的數字。所以中國互聯網的國際新聞生產基本上處於一個相對比較被動的狀態。

其實中國也有一些媒體機構已經在全球布點,比如一些比較大的主流媒體機構,人民日報、新華社還有中央電視台等等,也包括我們環球網。環球網是依託於環球時報在全球150個國家設置了大概450位駐外記者,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生產國際新聞主要也是靠編譯製作為主,為什麼?

因為我們需要考慮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的問題,如果説我們去做一篇編譯文章,那我們的記者一天能夠生產很多篇,但如果是外出採訪的話,尤其是在海外外出採訪可能只能生產一篇文章,當然除了生產效率低之外還有大量的成本投入,比如你外出的飲食、交通、住宿等等方面的成本,這對於任何一個媒體機構來講都是相當大的經濟負擔,所以目前比較普遍的情況是依賴編譯新聞。

這種情況就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知道在國內出現新聞熱點時,很多媒體機構可以直接派人到新聞現場去跟蹤,但如果出現國際新聞熱點,我觀察到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大量新聞媒體在製作後續新聞的時候很多都是以採訪專家為主。在這個過程當中,二手新聞可能給你帶來一錯再錯的風險。

所以怎麼樣擁有在海外獨立採編製作的能力、擺脱“鹹魚”新聞的坑?對於無論是媒體機構還是自媒體生產者都是一個極其大的挑戰,我想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我們需要仿照CNN、BBC等國際主流媒體逐步去構建這種能力,但一定會需要很長時間去積累。

第二個“坑”就是總被人抓“鼻環”。這個“坑”實際上和“鹹魚”新聞密切相關,因為我們總是翻譯或編譯外媒的新聞信息,所以內容和導向經常會被源新聞和源媒體牽着鼻子走。這些年大家可能都有體會,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之下,西方媒體很多的新聞報道夾雜了大量的政治考量,甚至是非常明顯的意識形態元素在其中。

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新聞尤其是他們的涉華國際新聞,可能不僅是一種信息傳遞,還會是“信息戰”的一部分。

這些年來我們觀察到很多的案例,比如有一些國家的媒體和政府機構有相應的默契和配合,故意散播一些信息去誤導,部分西方媒體在釋放“特定信息”方面做得是非常嫺熟。

所以無論是自媒體人還是媒體機構,通過編譯做國際新聞時要多一個心眼,我們需要專業性的判斷,構建風險的過濾器,避免成為對中國不利信息的擴音器。

當然,這些年還有一個新的現象也值得我們去注意。因為中國這些年的崛起以及世界地位的提升,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外國媒體開始開設中文頻道或者中文版本,他們會在中文頻道和中文版本上刊登大量已經翻譯成中文的信息,這裏面有很多“大坑”。

首先,有一些外國媒體刊登在原語言版本上的和中文版本上的新聞內容有很大差異,同樣的一個新聞在發佈原版的時候,就有一些比較刺激的攻擊中國的語言。但是放到中文版的時候就有目的地刪除了,可你會誤認為這是一篇對華比較友好的報道。

第二,這會產生一種誤導,讓人誤以為外國人最關注的都是這些信息,但事實上這些信息並不是被外國人所最關注的內容。

第三,甚至很多反華媒體、邪教媒體也開始通過提供中文國際新聞,吸引那些想省事的機構和自媒體人轉引,從而影響中國輿論。

網上國際新聞的第三個“坑”就是經常開國際玩笑。我們會經常看到無論是媒體專業機構還是自媒體的生產者經常因為翻譯的錯誤造成“國際玩笑”。

剛才我説為什麼國際新聞能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技術的門檻降低了之後,給了很多人能夠方便閲讀並且翻譯國際新聞的能力。

我們曾經注意過有一些自媒體賬號甚至是靠谷歌翻譯進行報道,因為他自身的外語水平並不是很足,就需要谷歌翻譯去幫助他,你一看行文就能發現有很多問題,以這種方式去製作國際新聞很難不出問題。

當然,即使是專業的新聞機構也有經常翻車的案例,包括我們環球網也犯過一些錯誤。比如1月26號我們看到有兄弟媒體刊登了一條新聞,説世界衞生組織專家表示莫德納新冠疫苗不建議進行接種,但是後來有人查對原文之後發現人家説的是“不建議孕婦接種”。“不建議接種”和“不建議孕婦接種”這個差異是非常大的。他們的這篇新聞在刊登之後在中國互聯網上得到了廣泛的轉載,很不幸環球網也轉載了這篇新聞,直到發現錯誤之後才刪除。

國際新聞製作過程當中的第四個“坑”,就是波動性事實已經成為常態。這個不限於國際新聞領域,在國內來講也是這樣,這些年我們在互聯網上經常會產生一些新聞的反轉,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隨着事態的發展導致事情的走向跟一開始不同的例子太多了。

但在國際新聞領域,外媒通常很少去主動道歉更正信息,他經常用的方式是默默的update。

最近一個事情是中國東海航空的機長和乘務員產生矛盾的新聞上了熱搜,也被外國媒體報道,其中英國有家媒體報道了,但配圖配成了東方航空的圖片,之後有網友在報道底下留言要求更正圖片,但他們並沒有做相應的反應,倒是過了幾十分鐘之後偷偷摸摸地把照片給換了,也沒有去澄清事實。

這種情況在我們觀察到的外媒報道中已經有很多次了,這會造成一個問題是,當你編譯的是他最早的新聞時,當時翻譯可能沒有錯誤,但當外媒更新了之後,你如果沒有去查他的update,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做國際新聞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第三部分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從環球網的經驗來看國際新聞該怎麼做,這些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跟大家一起商榷。

首先,無論是媒體機構還是自媒體,做國際新聞首先要理清邏輯。因為這些年受眾對國際新聞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另外製作國際新聞相比較國內的新聞來講安全性相對比較高,敏感性也沒有那麼高。

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媒體強化了國際新聞的生產,甚至包括很多財經媒體也開始轉型進行國際時政新聞的生產,尤其是更大數量的自媒體作者的紛紛湧入這一領域。

我聽説有的媒體可能就招兩三個人懂外語的人,就開始製作國際新聞,還有一些自媒體賬號是在網上招募一些兼職寫手。看到這些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國際新聞自媒體賬號,有種前段時間股市高漲的時候,大家一起炒股那種蜂擁而至的感覺。

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從事國際新聞領域的內容生產,大家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情,我們做國際新聞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能不能形成生產國際新聞整個流程的閉環?

對於閉環,我講幾個要素。

一是品牌定位,也就是你是做什麼的?比如從“環球網”這個名字上看,我們就得做環球相關的國際新聞,跟我們的品牌定位直接相關。

如果説你的主品牌並不來自於國際新聞,但卻投入很多資源去做國際新聞,那可能對你的主體品牌是一種資源的分散和浪費,對媒體構建自己的強勢競爭品牌可能並不是很有利。

第二點就是做國際新聞,你有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進行支撐?剛才我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環球網在全球各地部署了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絡,這種強有力的資源支撐對我們生產國際新聞能提供很好的幫助,也是我們做好國際新聞的一個基礎。

另外長期以來國際新聞的生產使我們積累了一支比較有經驗的團隊,這都是我們的重要支撐資源。

第三點是內容生產鏈條是否完整,你的生產鏈條能否構建得足夠好,其中就包括很多元素,比如生產的效率、性價比,包括全流程的內容安全性,你是否有能力去構建堅強有力的生產閉環?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商業邏輯走的通麼?我們從媒體運營的角度來講,既然媒體要面臨市場化生存壓力,就要從企業邏輯角度來看國際新聞的商業模式,你的國際新聞生產所匹配的商業模式能否支撐本媒體可持續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從品牌定位、資源支撐、生產鏈條和商業邏輯這4個方面,如果都能夠形成比較良好的閉環和支撐,那我覺得從事國際新聞的生產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如果不能支撐,真的要認真思考一下是否要在這方面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去競爭。

國際新聞競爭的5個要素

下面我想根據環球網這些年的運營經驗,與大家探討一下關於國際新聞競爭的5個要素。

首先是新聞源的競爭。作為一個國際新聞的生產者,無論是專業內容生產機構還是自媒體創作者,如果想製作大家喜聞樂見,並能夠獲得高閲讀量或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新聞,我們必須要有強大的內容挖掘力,即在全球範圍內發現好的新聞選題的能力。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構建自己的媒體資源庫。對於環球網來講是通過十幾年的積累構建了一個由世界主流媒體庫、實名認證的各國意見領袖、政治家、學者資源庫,以及各種智庫列表等構成的媒體資源庫,有效支撐了我們的新聞選題挖掘。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採購了海外數據庫的產品,利用技術手段去提升新聞選題挖掘能力,有效提高內容搜索效率。大家現在比較喜歡用谷歌,但谷歌並不是萬能的,因為很多新聞源是有反爬蟲技術,隔離谷歌搜索的。通過採購一些版權數據庫產品,我們可以極大限度縮減搜索範圍,更精細化地去鎖定我們想要的內容。

當然從我們的工作經驗角度講,同時也依託於環球網的特色資源,我們還在提升駐外記者的採編能力,通過加強與他們的溝通,並且提供相應的採訪、資源等支持,擴展新聞源,從而構建我們在新聞競爭的一些獨特優勢。

第二,是生產者的競爭。

從環球網這些年的工作經驗來看,你是否擁有一隻高素質的內容採編團隊,是你能否在國際新聞競爭當中脱穎而出的一個核心要素。

其實這些年在這方面,無論是媒體機構還是對其他媒體生產單位來講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因為這些年新聞行業在中國國內各個行業的就業競爭當中,並不處於特別有利的地位。

以環球網為例,如果想獲取一個優秀的內容生產人員,在招聘的環節就會碰到很多困難,這些年我們也經常看到的一些非常優秀的媒體人轉型去了企業,包括很多學習新聞、外語的應屆畢業生畢業之後,第一選擇也不是新聞單位,所以生產者這塊是我們一直特別重視的一塊,包括我們對員工的培訓等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資源。

另外生產者團隊建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設置門檻,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內容生產,如果對團隊的進入門檻設置過低,會導致出現特別多的內容問題。

第三點,推廣力的競爭。

現在這個時代想讓我們的新聞傳播得更廣,讓更多的讀者看到,必須要跟各大渠道和平台構建非常好的關係並持續進行良好的互動,尤其在新聞選題方面要經常交流,我們的團隊每天都跟各個平台有頻繁的溝通,把生產的好內容推薦給這些平台,希望平台能夠對我們進行相應的推薦,獲取更多人的關注。

所以跟主流平台搭建良好的關係,包括能夠獲取更多的推廣渠道的這種能力,我把它稱為這種推廣力。如果我們想做好新聞,尤其是做好國際新聞的這種競爭的話,推廣力的競爭是非常重要的。

這裏我也想舉一個例子,當年的環球網為什麼一上線就能夠在流量上取得如此大的這種突破?其實跟我們在推廣上採取了一些措施有很大關聯,當時上線的時候給新浪、搜狐、騰訊這樣的門户網站進行了談判,我們並不收取他們的版權費,但是我們要求他們在轉載環球網新聞的時候都在文章底部加上一句話“更多精彩請點擊環球網”,而這個環球網是一個超鏈,直接跳到我們的網站首頁,所以我們一上線就可以通過當時最大的門户網站來引流。

第四點,差異化的競爭。

為什麼要講差異化?因為現在生產國際新聞的媒體機構,尤其是生產國際新聞的媒體機構、自媒體人越來越多,內容高度同質化。

如果大家都擠在同一個賽道,那每一家都很難受,如果不做差異化競爭,其實很難在媒體市場上獲取比較好的地位。

那麼環球網是怎麼做差異化的?首先,實現從快到深,從看見到看懂,我們把消息向解讀方向去推進。評論也是環球時報的一面旗幟,所以對環球網來講,我們對評論工作是高度關注的。

我們建立了一個國內最頂尖國際問題專家的資源庫。發生國際熱點新聞的時候,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去採訪專家,通過專家的視角來去解讀這些國際新聞對中國人意味着是什麼,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這條新聞,我們認為深度的信息挖掘永遠是稀缺資源。

第二,服務垂類要細分,最好能細分到圈層精準製作,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受眾已經有明顯的垂直分類,根據你的資源深入某一領域,集火攻擊,成為這個領域裏面最好的生產者。我們選擇的主攻方向就是國際時政和軍事新聞。

第三,從國際新聞到國際化新聞,環球網從創立開始就一直秉承着一個理念,就是堅持國際化新聞路線。所謂的國際化新聞就是除了報道國外發生的新聞,還可以用國際化的視角去觀察或解讀中國所發生的熱點新聞。

這最早是“環球網”和《環球時報》帶動的報道方向,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同行開始向這個方向去轉型。

第五點,內容安全的問題。

根據我們的國情,在中國從事新聞內容生產的媒體或自媒體,內容安全要放到第一位,所以環球網建立了自己的風控體系、顧問體系還有諮詢體系。

風控體系在正規媒體機構是必備的環節,但對於自媒體人來講,在這一方面可能有比較大的缺失,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媒體賬號在報道上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要做好國際新聞,還要構建好自己的顧問體系。比如環球網聘請了人民日報長期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老記者等頂尖專家來當我們的高級顧問,幫助我們做重要內容的把關和建議,這對我們的內容的安全運行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

除了顧問體系之外還要有一個諮詢體系,因為國際新聞的報道,尤其是涉華國際新聞的報道,其實也涉及到中國很多政府機構或者是一些企業,我們要有就特定問題去諮詢相關機構的能力,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內容安全。比如環球網就與眾多國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機制,不僅支持了我們的內容安全,還構成了一種獨特資源。

本文轉自騰訊媒體研究院

本文編輯:劉穎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 閲 讀 推 薦 -

直播帶貨新規解讀:分級管理設黑名單,重視未成年保護

劇方平台聯合抵制短視頻侵權剪輯,雷聲大雨點小丨週末談

國際新聞創作如何“避坑”?環球網執行總編輯石丁演講實錄丨傳媒客廳⑭

來新京報電商平台“小鯨鋪子”買買買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617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新聞創作如何“避坑”?環球網執行總編輯石丁演講實錄丨傳媒客廳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