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對話石建萍:車路兩端發力,商湯構建智慧出行藍圖

智能時代,我們聽到了無數關於出行的暢想,而自動駕駛正是連接現實與未來的關鍵入口。

在自動駕駛系統運作全鏈路中,感知作為先手環節,擁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加之近年來深度學習和算法技術的突破,感知也成為自動駕駛四大核心模塊中發展最快、提升最大的一個模塊;乃至於成為了車路協同發展的驅動力之一。

從 2016 年開始,商湯科技(SenseTime,以下簡稱商湯)就憑藉着視覺感知技術的先發優勢,拿到了自動駕駛領域的入場券,並逐步將感知能力拓展到了其他傳感器。

四年之後,商湯在這一領域的探索結出了新的果實。

獨家 | 對話石建萍:車路兩端發力,商湯構建智慧出行藍圖

11 月 26 日,在 2020 世界 5G 大會期間,商湯發佈了全新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其中包括 L4 級智能網聯接駁小巴,以及具備多傳感器融合感知能力的智能路側感知解決方案。

隨着這一解決方案的發佈,商湯的打法逐漸明晰——以感知能力為載體,「車」和「路」兩方面為切點,將自己原創的 AI 技術沉澱移植到自動駕駛領域,支撐起智慧出行的藍圖。

基於商湯對自動駕駛以及智慧出行的思考,新智駕近日與商湯研發執行總監石建萍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商湯在感知層面的能力如何移植到自動駕駛?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多年探索如何落地?相應的成果如何融入到商湯智慧城市的大版圖? 

這些問題,如今都有了切實的答案。

佈局自動駕駛小巴賽道

毫無疑問,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將真正改變未來交通與出行的形態,但從時間上來説,想要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仍然是個漫長的過程。

而且,隨着自動駕駛的發展歷程進入中場,單純做 demo 的意義已經弱化。落地,乃至於支撐起長線發展的任務,儼然成為了賽道玩家現階段更加關注的問題。

商湯 L4 級智能網聯接駁小巴的問世,正投射出這家 AI 獨角獸對技術落地的獨特思考。

在與新智駕對話的過程中,石建萍説道:

目前,市場對載人(多人出行)車型有很大的需求。而且,基於示範區場地的優勢,小巴實現運營閉環的速度更快。

換言之,小巴是一個天然的中低速自動駕駛場景,在滿足多人出行需求的基礎上,便於做安全邊界管理。

獨家 | 對話石建萍:車路兩端發力,商湯構建智慧出行藍圖

相比之下,Robotaxi 以轎車為載體,屬於私人出行,載客量小;此外,Robotaxi 現階段的發展可能面臨着更復雜的工況以及更高的技術要求。

不過,石建萍也透露,由於技術不斷髮展成熟,商湯未來也會在時機適宜的時候佈局小巴之外的賽道。

除了對落地的賽道精心選擇,商湯打造接駁小巴的傳感器配置也被充分考慮和權衡。據介紹,目前正在進行示範運營的商湯接駁小巴搭載了攝像頭、雷達等主流傳感器,但整體的成本並不算高。

對此,石建萍告訴新智駕,綜合小巴面臨的工況和速度區間(通常在 20-50km/h),商湯會進行傳感器範圍計算,來預估在確保安全的提前下,感知距離以及精度的情況,“激光雷達雖然只搭載了兩顆,但已經能夠滿足商湯對接駁小巴可靠性的需求。”

她進一步補充説道:

更多的傳感器確實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冗餘,但我們在落地的同時也要考慮,什麼樣的成本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去做持續迭代的。

商湯 L4 級智能網聯接駁小巴

基於搭載的 L4 級自動駕駛系統以及與路端設備的協同,商湯接駁小巴能夠識別車道線、交通信號燈狀態,智能預測交通參與者的運動方向,並及時做出決策和路徑規劃。藉助人臉識別和 3D 環境感知技術,小巴還可以準確識別車內人員數量情況以及車內環境,幫助實現車內安全管理。

目前,商湯科技L4級智能網聯接駁小巴已在江蘇(無錫)車聯網先導區落地。明年,小巴車將將會進一步增大數量,相關的乘客接駁工作也會進一步展開。

「可插拔模塊」的技術路線

不難看出,在多個行業落地後,自動駕駛儼然成為了商湯要攻佔的下一個目標。

儘管商湯多年來在這一領域十分低調,但其在 AI 圖像識別方面的能力,還有數年探索而累積的經驗,早已為佈局自動駕駛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獨家 | 對話石建萍:車路兩端發力,商湯構建智慧出行藍圖

上圖為商湯視覺感知效果圖

目前,已經在日本常總市、中國杭州及上海臨港等地進行路測,實現在半開放場地內的無接管自動駕駛。

然而,僅依賴路測來推進自動駕駛進程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打破時間和測試規模等方面的侷限,賽道上的玩家開始將目光轉移到虛擬世界,即通過仿真測試來檢測自動駕駛汽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石建萍表示,商湯在這一方面也已有部署:

除了導入實車路測時所收集的數據,商湯還研發了一個虛擬場景生成引擎;在這兩條路徑的基礎上,商湯還會對不同的場景進行編輯,比如對車速、行人行為、周圍環境等參數進行微調,以訓練傳感器和車輛。

“基於上述方式,我們的仿真測試目前已經能夠覆蓋路測時遇到的 50%-70% 的問題。”石建萍説道。

但需要注意的是,商湯此前種種對自動駕駛的探索,更多的都聚焦於乘用車之上。那麼,這些積累如何移植到本次的小巴車型?

事實上,在自動駕駛感知系統搭建之初,商湯就確立了「可插拔模塊」的技術路線,並且已經經過了多次迭代和大量的拆解測試。由此,商湯的感知系統被賦予了較強的可拓展性,可以兼容不同的傳感器配置,從而實現不同車型的快速部署。石建萍強調:

對於不同的車型來説,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對車輛的底盤線控進行調試和調優。

本次商湯接駁小巴的落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可插拔模塊」技術路線的優勢。新智駕了解到,從小巴出廠到上路路測,商湯只花了兩個月不到的時間。 

而且,基於對感知系統、傳感器硬件的理解和把握,商湯已經搭建了智能駕駛軟硬件研發平台,可以實現不同車型,以及輔助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之間的靈活應用。

儘管許多技術問題已經在當下被解決,但在實際的路測過程中,商湯接駁小巴可能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因此,現階段小巴的駕駛座上還需要有安全員存在。

在石建萍看來,現在大家都是在「一邊看,一邊做」,只有這樣最終才能把事情做起來。“我們需要留一些時間給技術發展以及法律法規的制定。”

她也向新智駕透露,商湯已經在推進硬件穩定性的檢查和提升,包括傳感器自檢模塊的打造;同時,在接駁小巴實現閉環運營的過程中,系統在緊急工況下的處理方式,以及人工接管的情況都會記錄下來,以便於迭代系統的性能。 

路端智能化升級的思考 

正如上文所説,現階段的單車智能尚存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車路協同的方式開始被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而路端設備是幫助「車」與「路」協同起來的直接載體。

從整體的情況上來看,現階段車路協同的感知主要還是依賴於攝像頭,在大雨大霧等惡劣天氣時,可能會影響路端設備為車輛提供信息的準確度。

對此,商湯也向外界表達了其對於路端智能化升級的思考——商湯打造了基於 FPGA 的 SenseDrive LiDAR 激光雷達嵌入式感知方案,可以高效處理激光雷達點雲數據,對道路上的交通參與者及其他動態物體進行高精度的檢測和跟蹤。

獨家 | 對話石建萍:車路兩端發力,商湯構建智慧出行藍圖

有了激光雷達的加持,路側設備擁有了更強大的感知能力,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激光雷達價格不菲,而且,在風吹日曬的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的路側,其損耗情況可能更顯著。

對於這個問題,石建萍回答道:

商湯激光雷達的解決方案是有選擇地去部署在路況複雜、事故頻發的路口。在長直道路上則可以使用成本相對低於的傳感器,以此來做一個權衡。而且,現在幾萬元的激光雷達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儘管會比純攝像頭的方案更高,但並不像外界想象得那麼可怕。所以,成本問題還是相對可控的。

她進一步補充:

激光雷達本身的設備成本其實並沒有那麼昂貴,主要是體量沒有上來,因此價格也沒有降下來。如果我們能夠在路上進行大範圍的部署,也能夠去推動車載激光雷達迴歸到更合理的價格區間。

商湯 SenseDrive LiDAR 嵌入式激光雷達感知產品效果

為了確保激光雷達準確無誤地為車端提供定位和超視距的能力,商湯在設計系統時也充分考慮了冗餘和備份,可以接受不同鏈路上一定概率的誤差;同時也會和產業生態進行有效結合,保障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據石建萍介紹,目前,商湯正與禾賽共同推動激光雷達的路端應用,並且已在上海臨港部署應用。

新智駕總結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商湯對於智慧出行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及一套清晰的打法。

而且,年初新基建政策的出台將 AI、5G、大數據等與自動駕駛強相關的新興技術提上國家戰略的高度,為整個產業的發展孵化了新的機遇。

商湯 L4 智能網聯小巴的研發以及激光雷達路側解決方案的打造,更像是在新時代潮流下自然而然孕育出來的果實。

儘管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都是需要巨大的人員和資金投入,同時部署這兩條路徑可能會面臨相當大的壓力。但商湯此前在這些領域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實現了從 0 到 1 的轉變。

同時,對於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的進一步部署,又能夠反過來融入到商湯智慧城市的規劃當中,去與公司的整體業務協同。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6 字。

轉載請註明: 獨家 | 對話石建萍:車路兩端發力,商湯構建智慧出行藍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