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在剛剛過去的“微信之夜”中,張小龍作為“微信之父”對微信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規劃和憧憬。很多產品經理從中吸取到了寶貴的知識,本文作者也不例外。文章將從背景端、用户端、產品端、思維觀念四個維度進行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
微信公開課:互聯網界的一次春晚,互聯網人的一次狂歡!
近期,能夠刷爆朋友圈以及各大羣聊的,除了娛樂界的那些“瓜”,對於互聯網界來説,無疑就是小龍哥的公開課了。
十年陪伴,難涼熱血!
每一次,都為小龍哥思維的高度以及思想的深度所深深折服。而公開課背後所體現的那些產品方法論,更是如教科書一般的經典!
01 前言一身運動裝,一口帶着些許口音的普通話,演講時,甚至還能感受到一絲的羞澀和靦腆。
這個被上帝眷顧過的男人,看起來是這樣的普通,而且在他87分鐘的演講裏面,所講述的內容又是那樣的務實。
有這樣一組數據統計:
張小龍在公開課總共提到了75次視頻號,70次內容,38次用户,37次朋友,36次直播 ,39次推薦;
提到了0次閉環,0次打法,0次私域流量,0次品效合一,0次方法論,0次矩陣,0次覆盤,0次玩法,0次中台。
沒有高談闊論,小龍哥好像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產品經理,為廣大的用户彙報着十年之際微信的更迭。
我們之前就總結過產品經理級別的劃分:
- 初級產品經理專注於功能模塊;
- 高級產品經理專注於產品本身;
- 資深產品經理專注於業務領域。
而張小龍這種被上帝眷顧過的產品經理,又是從哪些維度和視角出發來看待產品的呢?
通過這次公開課,我們可以窺見其冰山一角。總結起來,一共有“三端一念”,讓我們一起來膜拜一下吧~
02 背景端先拋出一個觀點,一定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
整個公開課,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講述視頻號的內容。
縱觀微信的十年曆史,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朋友圈視頻以及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視頻動態”之外,微信對於視頻方面一直沒有什麼大動作。
然而,就算是微信這樣一根定海神針,也免不了被“抖音”、“快手”,這種短視頻的浪潮所波及。
在騰訊拿出“微視”迎戰,經過幾輪奮起直追,終於連“抖音”、“快手”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了以後,2019年,微信終於推出了“視頻號”。
於是乎,也就有了,2020年公開課中,小龍哥這樣的説辭:
視頻號的起源:
隨着時間的推移,視頻化表達其實越來越成為普通人的習慣。來看幾個數據,最近5年,用户每天發送的視頻消息數量上升33倍,朋友圈視頻發表數上升10倍。這時候,我們再思考短內容的時候,就會想,不應該基於短文字來做,而是應該基於視頻化內容來做了。
視頻化表達應該是下一個十年的內容領域的一個主題。雖然我們並不清楚,文字還是視頻才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從個人表達,以及消費程度來説,時代正在往視頻化表達方向發展。
產品法則第一條:產品的演進方向,一定要迎合時代的洪流,需順勢而為!
03 用户端我們在《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的系列文章中就提到過,瞭解業務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了解場景,而場景的經典表達方式則是用户故事。
小龍哥也在公開課裏面,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們自身。
1. who(角色)在整個公開課當中,小龍哥提到過的用户角色,一共有三類:人人(普通用户)、機構、創作者。
2. what(活動)三種不同角色,在微信或者視頻號上面,想要完成的活動基本都是類似的,只是所佔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在微信上無非就是聊天,刷朋友圈等等,在視頻號上則是發佈視頻與瀏覽視頻等等。
3. value(價值)而他們想要實現的價值卻是各異的。
對於人人(普通用户)來説:不管是“發佈視頻”,還是“看見歌曲”,還是“設置狀態”,張小龍告訴我們:社交的本質是找到同類。
一些有趣的實驗性項目:
在某一時刻,一定還有其他的人跟你處在同一種狀態裏,你會希望看到他們。
看到在打同一個遊戲的人,同一個咖啡吧的人,同一個景點旅遊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種心情的人。
對於機構來説:我一直遵從着俞敏洪老師的一句話,“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在視頻號當中,最直接的價值體現就是,視頻號是每個企業的官網。
視頻號是什麼?
大家知道PC時代每個機構都有一個官方網站。
其實微信一直在尋找PC時代的“官方網站”的替代物。做公眾號的時候,我們希望公眾號就是一個機構比如企業的官網。做小程序的時候,我們希望小程序就是官網。現在,我們希望視頻號是每個機構的官網。
對於創作者來説:我們想實現的價值,既有和機構一樣的物質利益,也有和人人(普通用户)一樣的情感認同。但我們也都經歷了微博以及抖音,被大V所支配的恐懼。
關於創作者:
所以視頻號這裏,我們沒有花一分錢去購買內容,將來也不想這麼做。
倒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當我們不花錢買內容的時候,創作者還願意進來,才説明創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回報,才説明我們建立了一個能自行運轉起來的生態。
瞭解完用户端之後,我們進而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能夠為用户做什麼?
我們需要先有一個方向,它不需要那麼細緻,但它一定是我們前行的燈塔。
公開課裏面,張小龍一共兩次提到過定位的問題,一次是微信的定位,另一次是視頻號的定位。
-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 視頻號是一個人人都可創作的短內容平台!
體系是產品的核心輪廓!
確定了產品前行的方向之後,接下來就需要進行體系的搭建了。
體系搭建是一項龐大而又精密的工程,一旦搭建起來,則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後期想要廢除或是改動的話,只能大動干戈,甚至是推倒重來。
就如張小龍所言:
視頻號是什麼?
但是這個ID的意義又特別大,一旦走出這一步,意味着微信不再侷限於社交領域,而是進入到公開信息領域。
這或許是微信最常用的手段了,尤其是這一年當中,無論是在微信,還是在公眾號,抑或是在視頻號,我們經常都在討論:“你有這個功能,我為什麼沒有?”
而且,數據是檢驗灰度測試的重要標準!
視頻號是什麼?
於是五月份開始了變更最頻繁的兩週,幾乎每兩天就要更新一個版本。
然後發佈了基於朋友點讚的新的灰度版本,終於看到了上揚的數據,用户的留存非常高。
產品是一個從“能用”,到“好用”,再到“好看”的過程。
負責“好看”,是UI的專業領域範疇,我們不過多贅述。但“好用”這件事,很多時候都是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
張小龍最後描述微信時,用的其中一個詞語是“簡單”,然後補充到“我用簡單來作為美觀,實用,合理,優雅的代名詞。”
的確如此,微信每一次小版本的更迭,都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用户體驗。而這種更迭,也簡單到,讓我們好像舊友重逢,毫無違和感。
公開課裏面,讓我非常感動的一點就是,張小龍這種級別的人物,還在跟我們大家一起探討這些小的功能,小的體驗。例如浮窗。
浮窗:
我其實一直很不喜歡浮窗,因為它就像狗皮膏藥,這也是PC時代大部分網頁瀏覽的體驗都不好的一個原因。
為了解決一篇文章要很久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斷處理微信消息的需要,我們有了浮窗功能,但它並不完美。
很多時候,一篇文章,一個長視頻,是要分很多次才看完的,如果每次都要先拖到浮窗,也是很繁瑣的。
現在,微信提供了一個尚未看完的內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隨時找回這些內容繼續看完。尤其是對於長視頻,更加需要隨時可以切走,然後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樣需要。
思維觀念是我們心中的flag,每時每刻都在影響着我們的態度與行為。
小龍哥所表達出來的思維觀念,真的是太震撼了,我將原汁原味的內容,摘錄出來給大家,然後你品,你細品~
張小龍傳遞給我的思維觀念:
- 並且我説,我們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大。這並不是公司給的任務,因為完成任務是枯燥無味的,並且會因此動作變形。應該説是我們要給自己一些挑戰性的目標,不然工作會顯得很無聊。
- 做產品其實是個驗證想法的過程。如果你腦袋裏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可能很不靠譜,但又似乎有意思。然後繼續往深裏去想,如果能經過很多次選擇,最終能變為實現,就會體會到做產品的樂趣。
- 所有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做產品絕不是枯燥無味的。雖然大多數想法都會是行不通的,但有少數的能行得通,就非常好了。
- 如果一個問題,三天沒有想出答案的話,那麼三個月也想不出來,因此要麼三天內找到解決方法,要麼放棄,去尋找新的路徑,而不是耗在那裏。
- 如果一個一百人的團隊做不出來一個產品,給一千人也照樣做不出來,甚至做的更差,因為一千人的內耗太大了。
- 以前在飯否,看到很多產品越做越複雜,我吐槽説,“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垃圾產品啊!” 不是説加功能會讓產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對。
或許成功的起點,只是一個最簡單的想法,就如張小龍所説,當時只是希望有一個適合自己的通訊工具使用。
然後把這個簡單的想法做到極致的過程,就是奇蹟誕生的過程。
借用《雙城記》中的一句經典名言來結尾吧: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我們被各種壓力壓到無法直視生活的時候,依舊有機會見證微信這個神話的誕生,依舊每年期待着那個叫張小龍的男人,能夠如約而至,為我們講上一堂發人深省的課。
幸甚,幸甚!
#專欄作家#曉莊同學;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老兵,各大平台專欄作者。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