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又要開始賣收購來的企業了。9月14日,日本軟銀集團和美國英偉達公司正式宣佈,後者將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手中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Arm在全球的半導體行業中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該公司是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售出的超過10億部智能手機的架構核心,而且從工廠設備到家用電子產品,使用Arm代碼和架構的芯片無處不在。
如此優秀的企業當初被軟銀收購,證明孫正義看公司的眼光一如既往地好。這些年來,孫正義被架在“神壇”上,不能不説與他看投資對象的眼光有很大關係:雅虎、阿里巴巴、Uber、WeWork、Sprint......在他豐富的投資歷程中,多數公司都能夠代表未來趨勢,並且為外界所看好,而對阿里的投資更是讓他成為“投資神話”。
不可否認孫正義在投資方面眼光獨到,但問題在於,回看他這些年的投資案例,善始的不少,善終的卻不多。都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這條定律在孫正義這裏卻似乎失效了,實際上在孫正義的投資生涯中,真正意義上能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並不多,反而是那些慘痛的失敗教訓不少。
那麼導致這種“異常現象”的原因何在?這樣的孫正義又真的能當得起外界給予他的“投資神話”之稱嗎?
一、有善始沒善終,孫正義的投資沒少“翻車”
孫正義被中國人熟知,是源於對阿里巴巴的投資。當時馬雲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卒,又恰逢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拉投資到處碰壁。但孫正義給了馬雲6分鐘的時間闡述理由,也被馬雲的一席話打動,當即投了2000萬美元,又在2004年將投資追加到6000萬美元。後來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登陸美股,股價一路攀升,孫正義當初的6000萬美元得到了2000億美元的回報。
這個過程確實很“神”,甚至有點像網絡爽文,可仔細想想,孫正義投資馬雲,“一時衝動”的成分其實更多。馬雲口才好又有能力,可很多沒有實際能力的人口才也不差,萬一當初孫正義被這種人忽悠,恐怕這2000萬美元就打了水漂,也就沒有後來的投資神話了。
當然除阿里之外,孫正義也有其他高光時刻。1995年孫正義給雅虎投資了200萬美元,後又注資1億美元,雅虎上市當日,軟銀集團一天就賺了3億美元;2003年軟銀集團在盛大最困難的時候,以4000萬美元獲得盛大21%的股份,之後狂賺5億美元全身而退。
然而在之後的歲月中,軟銀似乎迅速跌落神壇。並不是説孫正義看企業的眼光不行了,而是將這些企業收入麾下之後都無法讓它們“善終”。
在憑藉對阿里的成功投資成為日本首富之後,孫正義將目光鎖定在美國。2013年,軟銀收購了美國第三大無線網絡運營商Sprint,以此進入了美國市場。但也是由於收購Sprint,軟銀的債務從2013年的2.1萬億日元膨脹到6萬億日元,這主要是由於收購之後的Sprint經營不佳,客户嚴重流失,2014~2015財年間虧損高達15億美元,軟銀的債務到2016年達到了1805億美元。
而今天打算賣掉的Arm也經歷着類似的事情。2015年,三星、高通等全球多個移動芯片製造商,以及許多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都已經在使用Arm架構,軟銀於2016年以320億美元收購了Arm,孫正義當時還説要在20年之內讓全球Arm架構芯片的產量達到1萬億顆,收購Arm也成為軟銀繼Sprint收購案之後的最大一筆併購交易案,然而最後還是不得不賣給英偉達。
今年5月,軟銀髮布2019財年年報,截至2020年3月31日,軟銀淨虧損為9615.76億日元,這是軟銀自1994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也是軟銀集團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業績。
其中疫情的衝擊難以忽視,物流、消費、房地產這幾個在軟銀投資中比重佔前三的領域受疫情影響非常大。另外Uber上市之後表現不佳,疫情衝擊使其陷入裁員風波,在2019年第三財季虧損擴大至11億美元;還有WeWork大幅虧損,估值470億美元的IPO計劃泡湯,還成了軟銀的“吸血鬼”,不僅沒法回本還一直在吸取軟銀的資金,孫正義後來在財報發佈會上直接表示“向WeWork投資數十億美元之舉是愚蠢的”。
縱觀孫正義近年來的投資案例,代表未來的熱門企業不在少數:無線網絡、大出行、共享辦公、芯片,哪個看上去都非常有前途,而且軟銀投資的這些公司一開始也普遍被外界所認可。然而注資之後和想象之中卻往往相去甚遠,這些公司由於各種原因在軟銀手上接連“翻車”,不是破產就是被賣,不管這些公司的前途如何,軟銀都沒撈着什麼實際的好處。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其實這種翻車現象與孫正義在投資方面的風格有很大的關聯,他的瘋狂和激進可以“劍走偏鋒”,幫助他完成阿里巴巴這種神級投資案例,但“投資奇才”的光環可能也掩蓋了他的失敗,並且他的投資總是離“泡沫”很近甚至置身其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孫正義算不上是個“成熟”的投資人。
二、夠瘋狂卻少理性,孫正義算不上“好”的投資人
孫正義是好的投資人嗎?那要看這個“好”是如何定義的。如果膽子大、行動力強、敢於突破規則是好,那麼孫正義做得可算是相當不錯。
他的這種“好”在投資雅虎、阿里巴巴、盛大的時候都有充分體現。後來在WeWork已經不行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決定接手,在和當時WeWork的CEO的談話中,他表示WeWork現在還不夠瘋狂:“要讓它更瘋狂起來,在戰鬥中,瘋狂比聰明更好”。
孫正義的勇氣和膽識值得肯定,但“瘋狂”是要付出代價的。軟銀入主WeWork之後,才發現這是個爛攤子。而諸如此類的失敗在他的投資生涯中還有許多,從他過往的投資案例來看,他是個瘋狂的、有野心的投資人,但卻不夠穩重。
對於風口的追逐,孫正義從來都沒有放棄。近日美國股市持續大跌,有分析稱這是因為孫正義買入了將近40億美元的美股科技龍頭看漲期權,其中包括亞馬遜、谷歌、奈飛等多家巨頭。外界普遍認為孫正義大規模押注科技股的行為十分危險,每當出現泡沫時孫正義通常都離得很近,例如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孫正義就曾損失700億美元,而如今的孫正義甚至被看作是“反向風向標”、“行業熄燈人”。
其實這些年來,孫正義的投資很多時候都讓人心裏沒底,你當然可以將這看作是眼光獨到不走尋常路,可在這種投資策略之下,也有許多投資到最後沒辦法回本,甚至還成為負累,這樣的案例近些年也不在少數。
今年軟銀的狀況則更加窘迫:2月,有“美版拼多多”之稱的電商平台Brandless倒閉,成為軟銀今年第一例失敗的投資項目;3月,美國全球衞星電信網絡初創公司OneWeb官方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並辭掉了85%以上的員工,這是軟銀曾領投10億美元的企業;6月,德國支付企業Wirecard因財務造假宣佈申請破產,這是軟銀曾投資9億歐元的企業。
在連續翻車之下,一期願景基金累計投資810億美元,損失超出了80億美元,使得二期募資極其困難,加之年初石油價格劇烈波動,軟銀最大的“金主”PIF自身難保,更無暇顧及軟銀。
在這種情況下,孫正義還斥巨資購買看漲期權,説明他非常看好科技股後市。也許孫正義有他自己的一套邏輯,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行為依然非常衝動,反映出孫正義熱衷於追逐風口但卻缺乏理性的特質。
想法獨特又有“衝勁”本身不是壞事,然而過度追逐“熱點”,並且把“瘋狂”當作投資的指導思想確實欠妥。更何況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行的大背景中,“理性”要比孫正義所展現出的“個性”更為重要,軟銀應該考慮如何彌補近期的虧損,恢復投資者對軟銀的信心,做到了這些才可能繼續走下去。
三、孫正義仍有機會挽救崩壞的“人設”,但他需要突破舒適區
從近年軟銀投資的種種表現來看,孫正義“投資神話”的人設已經逐漸崩壞。本來這世界上也沒有“神”,那不過是外界加諸在某些人身上的光環,這種光環帶去了榮耀同時也可能成為枷鎖。
或許孫正義秉持着瘋狂激進的投資態度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維持住自己的人設,或者説這是屬於孫正義的“舒適區”。這種人設固然能給其個人和公司帶去利益,但負面的影響卻也在近年逐漸顯現,投資屢屢翻車的背後,很難説沒有這一層原因。
對於軟銀現有的投資項目,孫正義表示,在88家企業中,有26家估值上升,47家估值下降。他認為未來會有15家公司退出市場,但同時也會有15%的公司在疫情過後實現騰飛,為軟銀帶來鉅額利潤,所以軟銀的願景基金將會繼續投資。
堅定未來繼續投資的想法很好,但如何投資是個問題,在這一點上軟銀似乎有着自己的規劃。今年3月,軟銀董事會決定“出售或資本化”4.5萬億日元的公司資產,這是軟銀史上規模最大的股票回購。而隨後軟銀就決定給滴滴投資3億美元,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做出這種決定,再結合以前軟銀對Uber等出行企業的投資,可以看到軟銀對出行領域的厚望和野心。
那麼孫正義這個決定究竟算不算明智?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打磨,出行領域既吸睛又吸金,成為科技行業的亮點:從長遠來看,出行是剛需,不管在哪都一樣,而其產業增長點會落在自動駕駛、共享汽車等方面,這些也都是熱點;從短期來看,網約車需求巨大,所以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滴滴等出行企業在以補貼的方式迅速擴張。
所以孫正義其實是看到了出行領域的增長點,才會持續進行大手筆的投資,甚至想要在全球構建起軟銀的“出行帝國”,這也是軟銀目前在下的一盤大棋。
對於滴滴,軟銀明顯青睞有加。2017年先後給滴滴投資了50億美元和30億美元,還收購了阿里所持滴滴的5%的股份。2019年,軟銀又投了16億美元給滴滴。
軟銀之所以如此砸錢,是看中了滴滴廣泛的出行場景和其背後規模龐大的出行數據資源。軟銀有意佈局中國的網約車市場,和滴滴合作是相當明智的選擇。而在日本,軟銀已經與滴滴成立合資公司“滴滴日本”,在此之前,日本的網約車領域一片空白,軟銀通過滴滴抓住機會,在全球第三大出租車市場的日本佈局網約車,前景也是相當可觀。
出行領域的廣闊前景和軟銀佈局之迅速,或許能讓軟銀和孫正義再次“翻盤”,挽救逐漸崩壞的人設。但是孫正義應該改變自己激進衝動的作風,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注重考量實際情況,在投資之後更加“穩重”地逐步經營,才可能甩掉“反向風向標”的定位,為自己和軟銀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