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財報:利潤不過646億,但薪資支出1391億,研發投入1419億
從整體的輿論報道中,華為在2020年的趨勢並不是很樂觀,尤其是談論到芯片和5G網絡建設的時候,稱為內憂外患也不為過。但是在華為3月31日公佈2020年財報的時候,媒體以及大眾才發現:原來,連我們自己也低估了華為的實力!
華為營收和利潤雙雙增長,基本符合預期。
華為全球營收8914億元,其中淨利潤為646億元,前後兩個數字與2019年相比,分別增長了3.8%和3.2%。在這樣的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財報之下,華為高層表示,這些數據基本在華為的預期之中。
然而對於吃瓜羣眾而言,這並非一件預期之中的事情。一方面在5nm芯片麒麟9000有限的儲量之下,華為在2020年10月發佈的mate 40,基本都是原價限量銷售,官方渠道甚至只能搶購。
另一方面,華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的5G技術雖是一騎絕塵。但是在國際5G業務上卻是屢屢碰壁,真正能敞開心胸,邀請華為參與到國家5G網絡建設的國家和地區寥寥無幾,這與技術無關。
華為讓大眾低估了自己?其實不是。
即使mate 40沒能取得一個好的銷量,但這對華為整體的營收影響並不大。因為它是華為一年中最後發佈的一款旗艦手機,而此前發佈的P系列、暢享系列等依舊採用7nm芯片的手機並沒有受到影響。
再説華為的5G市場,在2019年的時候已經成熟,所以研發成本早就在往年的營收中抵了過去。何況還開拓了阿聯酋、韓國等重要的5G市場,整體上講,其實5G反而給華為帶來了一些收益。
美國採取的一系列關於芯片和5G技術的措施,真正的效果要在2021年之後才能體現出來,華為清楚地知道這些,所以在2020年下半年就全力部署自己多方向發展的業務,增加了許多業態。
華為開拓了哪些全新的業態?
華為全新的業態可以概括為:鞏固通訊優勢、補充半導體短板、構建物聯網時代。圍繞這3個方向,華為的目標其實是非常明確的,就以通訊來説,就是尋求更多5G國際業務,加深6G技術研發。
補充半導體短板這一塊,以華為海思為核心,避開ARM全力研究新型芯片架構、避開芯片劣勢全力研究光子芯片、直面芯片難題,揭開芯片自我代工的序幕、也加強了與京東方、中芯國際等企業的合作。
華為構建自己的物聯網時代是圍繞鴻蒙系統展開的,對外與全球第一的美的合作,開發智能家居更大的可能、計劃將500萬輛汽車改造為互聯網智能汽車,對內,砸下千億構建鴻蒙系統的內部生態,也包括進軍支付領域。
1391億元:一切都需要人才和技術支持
如何實現鞏固通訊優勢、補充半導體短板、構建物聯網時代的三大目標,人才和技術才是重中之重。據相關數據顯示,華為在2020年共計支付員工薪資1391億元,員工平均工資為5.88萬元每月,平均年薪則是高達70多萬。
高薪聘請人才一直是華為的特點之一,早在去年11月任正非就説過,華為2021年預計需要招納40000萬人才,只要你們敢來,華為有的是錢。同樣的話任正非在2019年、2018年同樣説過。
華為每年的收入無法排進世界前100,然而技術投入在全球企業中卻是常常居於榜單前十,正常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大約是營收的5%上下,華為卻能達到15.9%,2020年華為研發投入1419億元。
真正需要挑戰的是在2021年。因為是全新的開始,需要完成的任務更比往年繁重,今年會花掉更多的人力物力。華為,加油!
本文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平台、渠道,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