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面對越來越精準的推送,用户有着擔心“被竊聽”的焦慮,個人信息也確實存在過度獲取的可能。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專門組建了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對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現象進行專業的監管。
新聞還舉了個例子,北京市民苑慶攀最近有個疑惑,和朋友只在線下閒聊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出現在自己手機應用的推送裏。“朋友説椰棗,過了一天我就刷到了關於椰棗的推薦視頻。我覺得很驚訝,我除了説説,沒有任何搜索記錄,咋就給我推薦了?”
其實,有相同經歷的人不在少數。有人反映,剛跟人説到什麼商品,有時候就出現在了某APP的推送裏,懷疑自己是否被竊聽。
對此,專家分析,因為獲取成本高、法律風險大,短期內,大家不必過於擔心自己的語音、上傳的圖片等隱私信息被收集。
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表示:“完全沒必要用竊聽這麼複雜高級的手段,去針對某一個人的購物需求去做這樣的事。造成精準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的好友搜了一個商品,它可能知道你們是好友關係,可能就會給這些人都推這樣的信息,但是你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原因,好像被‘竊聽’了。”
這裏面其實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被竊聽的事到底有沒有。這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專家沒有否認技術上的可行性,但認為獲取成本比較高,所以不可行。那麼,隨着技術進步,竊聽成本可能大幅降低,我們需要對這種可能性保持警惕——現在沒有並不代表未來沒有。得想辦法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真實案例出現才去重視。
這則新聞裏提到: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手機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機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採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振動頻率。這樣的技術,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況下,繞開隱私協議獲取語音信息。
那麼,這樣的情況到底存不存在?調查到位了,把情況理清了,就會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才能消除大家的被竊聽焦慮。
還有,對於App獲取個人數據要不要約束?如何約束?這個市場不僅有合規經營、嚴格管理數據的公司,也有一些不安分的無良公司,有一些在管理制度和技術手段上沒有足夠能力來保護個人數據的公司,甚至一些公司把個人數據當做交易的商品進行出賣,對此,不能不加以約束。
互聯網社會的基礎是數據,如果對信息收集設置過高的壁壘,會影響整個互聯網經濟的運行。但是,個人數據不應通過野蠻的方式被取得,獲取過程也不應不受嚴格監管,監管部門需要努力滿足公眾對隱私安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