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本無底 前進莫彷徨
少些學術味財經報道也能很有趣
人物:朱嘉明│ 職位:財經中心記者│ “網”齡:1歲
入職財經記者已一年有餘,並非新聞科班出身的我,初嚐了新聞工作的滋味。要儘快適應自己專業之外的全新領域,學習能力尤其關鍵,更需要及時“充電”,學習新聞寫作技巧,學習新鮮的新聞呈現方式。
一年多的新聞實踐與歷練過程中,我充分認識到,即使熟讀政策、把握好了各種經濟金融概念,也不見得就能做好財經記者。因為做新聞不是做學問,學問是給自己和專業圈子做的,而媒體是要面向讀者、面向公眾、面向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因此,在面對深度解讀的選題時,就不能用學術的方式進行考證,把文章寫得嚴謹而乾巴,而要力求生動有趣地向讀者介紹和解讀新聞背景或新聞故事。為讀者製造好的新聞產品,在保證可信度的前提下,讓讀者獲得知識和享受,才是應當追求的目標。
2020年,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批新聞獎證書,既有與部門領導同事合作完成的深度系列報道,也有報刊消息、網絡報道、副刊作品。回顧這些報道,都是從翔實的採訪中獲得的寶貴信息,也讓我體會到了紮實採訪的甜頭。
記者腦海裏的新聞理想和社會願景,是需要通過有生命力、有深度的稿件來實現的。為讓新聞更有生命力,現在我已經成為常常“走基層”的青年記者,在基層中學習,在基層中服務,這種體驗讓我養成了較好的採寫作風和工作習慣。對於受到大眾關注的新聞線索,我會有意識地在充分採訪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使它有別於其它媒體的報道,在同題材新聞中樹立自己的風格。
2020年3月,為提振旅遊消費,江西率先提出試行週末彈性作息。在“走基層”中偶然得知該線索後,我迅速啓動採訪,在相關部門媒體聯絡羣內發佈政策文件獲批消息的當天,我便提交了一篇政策解讀類稿件。稿件中既有專家學者的政策背景介紹,又有政策擬定人的解讀和釋疑,報道詳實且及時,並有別於其他媒體的同題材報道,該報道經多箇中央級媒體微信公眾號轉載,獲得了全國性關注。
當你看見新聞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當你看不見新聞的時候,我和新聞正在路上。在新聞工作的求索路上,在人生價值的追尋路上,學習都應貫穿始終,永無止境。學習本無底,前進莫彷徨--我願與所有青年記者乃至各行各業的年輕人共勉。
我的第一條“爆款”新聞
人物:廖栩│ 職位:互動中心編輯│ “網”齡:3歲
2016年,剛大學畢業的我在入職大江網互動中心從事網絡編輯工作之前,對這個職業可謂一無所知。我覺得這應該是份輕鬆的工作,每天都在重複相同的動作:複製和粘貼,就像一個搬運工。但不知不覺三年工作下來,我完全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想法。
在互動中心,網絡編輯的工作範疇大多是微博、論壇和頭條號。如部門名稱表現的,這是一個需要和網友展開互動的部門。因此,新聞稿件該如何選擇、新聞標題該如何修改、網站頁面該如何排版、新聞話題該如何互動、粉絲粘性該如何增加等等,都是網絡編輯該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記得剛開始運營網站的官方頭條號時,賬號粉絲並不多,每天的轉載工作大部分以數量取勝,機械轉載不加思考。時間久了才發現,選擇的新聞除了要契合當天的輿論熱點,更要思考什麼樣的新聞才會引起網友興趣--爭議性話題總是能夠抓住網友眼球的。
今年疫情初期,一篇名為“24小時喝50斤水,對話江西第二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康復者”的原創視頻稿件,短短2個小時,閲讀數就突破了250萬,評論轉發收藏超1.6萬次,當天漲粉數超過4000。為什麼?因為在當時,疫情是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而患者的康復方式更是大家迫切想要了解的,同時24個小時內喝水50斤的方法,又引起了網友爭論,加上這是純原創新聞稿,完全符合稿件爆發式傳播的特徵,所以它成功了。這也是我在網站運營工作中運營的第一條爆款新聞,因為它的存在,看到粉絲數不斷增長,我對網絡編輯的工作由機械轉載變得充滿熱情。
也因為網站提供的平台,在運營頭條號的過程中,我逐漸接觸到不同平台的同行們,開拓了視野,學會賬號的運營不單需要自己努力,更應該與不同平台合作,為自己的原創稿件增加曝光量,取得閲讀數和討論度。每每在閲讀和粉絲增長數據得到突破時,我都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在微視頻製作中練就“十八般武藝”
人物:徐立鳴│ 職位:採訪中心記者│ “網”齡:2歲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記者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融媒體時代堅持“內容為王”,創新採寫手段、傳播方式,成為一名記者的自我修養。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此,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事權利宣言書和保障書的民法典進入公眾視野,並且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8月底,網站要求我們部門以民法典內容為核心進行新聞策劃,內容要實、形式要新。9月初,採訪中心組織開會討論,最後決定通過“微視頻”形式,製作《民法典來啦》系列視頻作品。
“微視頻”作品在當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如何做出特點,展現優勢呢?我們將民法典內容結合新聞事件,邀請到兩位專業律師出鏡,為我們做民法典具體法規的解讀。作品製作初期,大家對“橫豎屏”產生了爭議:是拍攝適合PC及客户端播放的“橫”屏,還是拍攝適合移動端的“豎”屏?三次開會討論後,我們最終決定堅持採用豎屏進行拍攝。“移動時代,觀眾在哪裏,我們的作品就在哪裏!”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我們以工作日“一日一更”的頻率,迅速製作了13期民法典“微視頻”作品。期間,我和同事們身兼多職,在完成日常採訪工作之餘,進行文案策劃、討論,並在每週五對視頻素材進行集中拍攝,週末陸續製作,第二週發佈。我們每個人既是文案策劃,又是攝像,還是後期製作。通過這次《民法典來啦》作品的製作,我們作為融媒體記者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大江”一年刷新我對職業的認知
人物:洪紫凝│職位:新媒體部編輯|“網”齡:1歲
去年暑假至今,非常有幸已在大江網工作了一年。這一年的經歷,對於我這個新聞專業剛畢業的學生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可能是一直依賴手機的緣故,之前我對信息的認知非常被動,媒體傳達什麼就接受什麼。這一年來,我有了充足的時間瀏覽大量網頁新聞和報紙電子版,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新聞的素材原來可以這樣選取,新聞的標題也可以那麼有趣,新聞語句也可以這樣靈活生動!
一年的實踐,讓我對新媒體編輯這個職業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一職業的核心,其實就是重組和優化新聞信息的技術與藝術--我們需要認知和分析目標讀者的需求,對傳遞信息的內容進行定位,通過文稿編輯加工、信息頁面的整體排版等手段,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同時,作為黨網,我們不能忘記自己“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使命,藴藏於基層百姓中的正能量,更能打動人心,這也需要我們去挖掘。
在《問政江西》領悟“四力”真經
人物:楊文超│ 職位:《問政江西》記者│ “網”齡:1歲
加入《問政江西》平台後,轉眼已是第二個年頭。酸甜苦辣兼而有之,最讓自己感到欣慰的,是在新聞工作實踐中收穫頗豐,領悟到報道需靠好的”四力“。
科班出身的我,從畢業起一直都從事記者這個職業,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這個我所熱愛的職業,給了我更廣泛瞭解時代的機會。對記者而言,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一睜開眼,我就會想:又是未知的一天,即將找到什麼樣的選題,採訪環節中是否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稿件完成後還會重新審視報道的角度……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到鍛鍊。
2019年7月,“廣豐區五都鎮東昇礦業非法傾倒礦渣”的帖文引發《問政江西》平台關注。帖文反映的問題涉及生態環境安全與羣眾人身健康,事關重大。我立即從南昌動身,接連搭乘火車、大巴、貨車後,當天下午到達廣豐區五都鎮,深入實地調查核實,獲取一手素材。圍繞礦廠觀察一圈後,我發現羣眾反映傾倒礦渣位於礦廠不遠處的國道旁。經比對,確定該處礦渣與廠房外堆放的礦砂一致。礦廠負責人説該礦渣不具有危險特性。對於“礦渣是否存在毒性”這一羣眾最關心的關鍵問題,我沒有聽信礦廠負責人的一面之辭,隨後與上饒市廣豐生態環境局取得聯繫。職能部門經過對礦渣進行取樣檢測,確定礦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寫稿時,我開篇即點明“礦渣無毒”,放下了投訴人與廣豐區羣眾心裏懸着的石頭,傾倒的礦渣後續也得到了清理。
以“腳力”到達新聞現場,用“眼力”蒐集線索,憑“腦力”對素材層層梳理,靠“筆力”進行準確表達。通過曝光一個個“怕慢假庸散”現象,《問政江西》平台發佈了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成為時代的記錄者,歷史的見證人。
六年磨礪我強大了
人物:曹洪寶│ 職位:鷹潭分站站長|“網”齡:6歲
不經意中,我已伴隨網站度過了六年時光。六年的磨礪,我們努力壯大自己,充實自己。現在,我比以前成熟了、進步了,我的思路比以前寬了,我的能力比以前強了,我的管理技能也提高了。我能夠依靠不懈的努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面對更多的挑戰,戰勝更大的困難。我堅信,我的人生舞台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努力奮鬥而更美好,更絢麗。後面的工作還有很多,明天是什麼,還會有怎樣的困難,我不知道,也無從把握。但是,只要我抱定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信念,只要我堅信網站未來發展的前景,只要我們走好平實的每一步,我們的明天就是可以期待的輝煌。
我的崗位我的舞台
人物:王夫明│ 職位:互動中心論壇管理員|“網”齡:12歲
當年進入網站工作時,我對大江論壇一無所知,茫然過,不知所措過,但單位領導與同事用心地指導我、幫助我。通過學習實踐,如今,我對論壇管理員的工作也算遊刃有餘了。
論壇管理工作看似容易,但要求卻非常高。它需要將思想、熱情、耐心融為一體。如今,在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大江論壇已形成崛起論壇、民聲熱線、軌道交通、攝影俱樂部、崛起圖庫、鋭評江西旅遊等多個品牌欄目,註冊人數近100萬,每天訪問量300萬人次,成為江西最大互動社區,是江西人生活消費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網上家園。
我的崗位是平凡的,但常常懷着感恩的心,努力完成每一項任務。我熱愛這個行業,是網站給我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
我的第一篇新聞稿被斃了
人物:孫以聰│ 職位:財經中心記者│ “網”齡:1歲
第一次接觸大江網(中國江西網),還是江西朋友推薦的。當時剛想從雲南到江西來,朋友就推薦我看看大江網(中國江西網),説是對了解江西有幫助。第一次接觸,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機緣巧合,我看到大江網(中國江西網)正在招聘,其中的視頻剪輯崗位與自己的專業相符,也正好是自己所熱愛的行業,便投了簡歷。2019年9月,通過筆試和麪試,我加入網站這個大家庭。
其實,我所學的專業並不是新聞採編,而網站最主要的還是新聞,視頻剪輯也需要找新聞點、有創意,與單純的視頻剪輯不太一樣。剛進入網站時,我對新聞的把控能力有限,自己尋找素材並抓住新聞點剪輯,感覺還是挺吃力的。做出來的作品沒有什麼亮點,瀏覽量也不多,有一度,我甚至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個職位。幸運的是,經過身邊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不斷摸索,終於有了一些長進。
一次,部門老師教導我説:“做視頻是你的專業,但要想在新聞這個行業做長久,一定要提升文字能力,要做到文字與視頻的完美結合,一定要學會寫新聞稿。”我思考了很久,覺得老師説得在理,但自己對於文字並不很感興趣,又不是學的新聞採編專業,對寫新聞稿件心裏還是沒底。不過,壓力再大也得頂着上啊!在老師的建議下,做視頻之餘,我每天到單位都會拿一份《信息日報》來仔細閲讀、學習。其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我開始介入一個投訴稿件的採寫。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採訪和寫作,稿件終於完成了。對於自己的這第一個作品,我還是挺有信心的。結果卻不是那麼美好,老師打來電話説稿件邏輯不清晰。經過與投訴人再次溝通採訪,發現確實是因自己的採訪問題而導致事實不清。最後,稿件沒發出來。
第一次失敗多少打擊了我的信心,也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成功沒有捷徑,我從新聞採編的基礎知識學起,從採訪基礎學起,從失敗中進行反思和學習。如今,自己能寫一些小稿件了,對採訪也沒有那麼畏懼。雖然與網站的老記者相比還差之甚遠,但我告誡自己:趁着年輕,多學習肯定沒壞處,一定要堅持下去!
在“大江”我認識到新聞工作的意義
人物:邵文豔│ 職位:景德鎮分站記者|“網”齡:3歲
2017年初,我離開了工作11年的景德鎮廣播電視報社,加入大江網(中國江西網)景德鎮分站,在這個更加廣闊的媒體平台,我職業生涯的嶄新曆程開始了。
那一年年底,網站與景德鎮市教育局共同主辦景德鎮市中小學生“中國夢·瓷都情”美文徵文比賽活動。活動一經報道,立即在景德鎮市社會各界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組委會共收到優秀徵文519篇,通過在大江網(中國江西網)景德鎮頭條網站上投票達13.9萬人次,點擊率230萬人次,一篇篇充分愛黨、愛國、愛家鄉情感的美文引發網友們的強烈興趣。網友們紛紛在朋友圈裏分享,引發刷屏之勢,這樣的熱度在景德鎮媒體界是屈指可數的。
分站通過這次徵文比賽一下子把“大江網”這個優秀的媒體品牌推向更廣闊的天地,我們的“景德鎮頭條”也是一戰成名,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羣體。在大江網(中國江西網)工作的職業成就感一下子鼓舞了我,也讓我開始重新認識和思考新聞工作的意義,真正地把這份職業作為我的人生長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