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百歲壽辰,給予我們的啓示不止於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物理學家、諾獎得主楊振寧,迎來了100週歲的生日。近日,從舉辦“百種楊振寧主題圖書版本展”,到出版《我知道的楊振寧》等書籍,社會各界通過多種形式為他祝壽,很多網友也自發送上了祝福。

楊振寧何許人也?大家並不陌生。但對於他的學術貢獻,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從楊—米爾斯理論,到宇稱不守恆定律,楊振寧在基本粒子、場論、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等多個物理學分支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1994年美國富蘭克林學會為楊振寧頒發鮑爾獎時稱:楊—米爾斯規範場論重新規劃了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代幾何學的發展,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肯定會對未來幾代人產生相類似的影響。

楊振寧百歲壽辰,給予我們的啓示不止於此……
(清華大學供圖)

學者深耕領域各有不同,為學精神卻是彼此相通。在楊振寧親自籌建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裏,向來不把項目、職稱、論文作為目標。他的學生表示,現在強調“破五唯”,高研院從一開始就只有“一唯”,那就是“唯留得下來的學術成果”。此外,從引導學生不進入僧多粥少的領域、更高效做出科研突破,到反對耗費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哪怕這一項目最能展示自己的學説,無不彰顯出楊振寧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與一心為公的高尚品格。

在詩作《歸根》中,楊振寧寫道:“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1971年開始,他不辭辛苦奔波於中美之間,促進學術交流,資助學者出訪,為中國科教事業建言獻策,為中國物理學發展把脈開方;2003年,他從紐約石溪搬到北京清華大學,親力親為推動人才培養,為科研捐出個人積蓄,甚至親自給大一新生上大學物理課。正如楊振寧被評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所説:“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他所牽掛的不只是學生的成長、學科的進步,更是中國的發展、民族的未來。

在楊振寧百年壽辰之際,梳理他的經歷,回顧他的貢獻,既是向這位大科學家和世紀老人致意,也是為了凝聚共同向前的力量。對於物理學研究者,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繼續尋求自然世界的全新突破;對於廣大學者,是汲取他的給養在廣闊知識世界中自由翱翔;對與每一個你我,是應該在各自崗位上一心苦鑽研、矢志報家國。這或許是楊振寧傳奇人生的另一種延續。

楊振寧百歲壽辰,給予我們的啓示不止於此……

(鄧稼先致楊振寧的信)

也要看到,在物理世界的規律運行之外,現實世界的邏輯總有一些出人意料。關於楊振寧,網絡上的爭議從未停息。即便在百歲生日之際,仍不乏有刺耳的羣嘲,或苛責當年沒有立即回國,或關心高齡續絃的始末,將一位大師級科學家生生“從科學版‘踢’上娛樂版頭條”。固然,相比看懂楊—米爾斯理論,個人生活更加通俗。但有人除了把眼球浪擲在科研之外的八卦上,還依據不實傳言對專業人士的工作與觀點妄加評價,這樣的風氣值得警惕。以此賺取流量,不僅有失起碼的尊重,也會寒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寒了鼓勵創新的環境。

科學探索,尤其基礎研究領域是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遠離名繮利索,需要專注更需要尊重,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持。時下,我國有能力為學者創造世界級的工作環境。放眼東西南北、大城小鎮,各地都在建科技中心、築人才高地,招才引智妙招迭出,各類獎項層出不窮。但人才看重的不僅僅是“胡蘿蔔”,更大的鼓勵來自社會的示範效應和創新氛圍。為此,需要相關機構克服只看論文、只認效益,束縛過嚴、管得過死的積弊,也需要社會公眾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對普通人來説,科技創新很遙遠,但仍然可以做點滴“不難而正確”的事,為學者營造更好輿論環境。這也是楊振寧壽誕,給予我們的另類啓示。

年過期頤的楊振寧,曾回憶起一段往事。1971年,好友鄧稼先來信,其中化用詩句寫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50年後,楊振寧深情回應:“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説,我這以後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這裏飽含着他們改變祖國科技面貌的志向,寄寓着掀開科學神秘面紗的期待。沿着他們開闢的路蜿蜒而上,需要更多科學家勇敢加入,也需要社會公眾加油鼓勁,共同為最艱險的攀登掃清荊棘。

這正是:科學攀登,一路艱險;尊重創新,當為共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2 字。

轉載請註明: 楊振寧百歲壽辰,給予我們的啓示不止於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