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國際一流建設科學城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週年之際,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築開工建設,由此掀開了光明科學城建設的新篇章,也標誌着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羣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實施建設階段。

  先進表徵綜合粒子設施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光明科學城面向高新技術產業需求規劃佈局的標誌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將聚焦產業需求和科學前沿,圍繞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學與技術方向,對標全球最高標準,努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科學城。

  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表示,光明區正努力構建以智能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科學產業為主導,以特色服務產業為支撐的“3+1”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引領力和競爭力,同時對標國際一流加快推進科學城重點項目建設,完善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等城市配套設施,營造有利於科研的生產生活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影響力和輻射力。

  在過去的40年裏,光明區以時不我待的先鋒意識與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同頻共振,借勢而為、乘勢而上。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曾堅朋表示,深圳高度重視和無比珍惜黨中央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機遇、重要使命,主動謀劃了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光明科學城從概念到規劃,再到現實,應時而生,應勢而成。

  走向創新發展舞台中央

  在光明科學城啓動區項目現場,只見塔吊、起重機遍佈,有序作業,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據光明區建築工務署項目主管工程師彭虎年介紹,光明科學城規劃總面積99平方公里,啓動區土建工程用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項目主要包括腦解析與腦模擬大科學裝置平台、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平台,建設內容為大科學實驗裝置及操作平台和科研辦公、會議等相關配套設施。

  “兩年來,我們立足全球視野,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需求,從完善規劃政策、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創新平台、提升城市品質等方面開展工作,着力打造不一樣的科學城。”王宏彬介紹,光明科學城以“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為空間格局,“一心”就是規劃的光明中心區,“兩區”是裝置集聚區和產業轉化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同時,光明區還啓動了光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諮詢等14個專項規劃和科學裝置謀劃遴選佈局等16個專題研究,不斷完善光明科學城發展的規劃政策體系。

  “創新生態體系的建設可以實現創新因子有效匯聚,為各主體帶來價值創造,實現可持續發展。”王宏彬表示,光明區為此還以平台支撐加速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先後和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家省實驗室簽署合作協議,佈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兩所研究型大學。

  “在產業方面,我們堅持裝置集聚,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王宏彬介紹,2018年,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首批大科學裝置設施落地,僅用6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項目審批、用地手續、方案設計及工程招投標全部程序,並於2019年1月25日開工建設,如今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將於10月底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到今年底,預計整個科學城啓動區將有5棟大樓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放眼光明科學城火熱的建設場面,我們彷彿再現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幹事創業的激情。”王宏彬感嘆道,光明區在22天完成科學城啓動區1.82平方公里土地整備簽約,25天完成光明中心區2.3平方公里土地整備簽約,26天完成大科學裝置核心區3.05平方公里土地整備簽約,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了充足空間。

  光明區區長劉勝介紹,光明科學城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裝置建設、平台進駐、人才引進等各個方面大幹快上。在硬件建設方面,2017年,光明區固定資產投資372億元,近兩年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大踏步前進,今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將達800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光明區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光明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猛,同比增長23.0%。

  集聚科技引領型現代產業

  “光明區原來是深圳的後發展地區,城市風貌和配套與中心城區相比有一定差距,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大家對在這裏建設科學城,怎樣把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有很多期待。”劉勝表示,規劃定位明確後,隨着一大批世界級的大科學裝置、一流的科研平台和頂尖的科學家向光明區聚集,越來越多高新技術企業選擇來此投資興業。

  《光明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將建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領型現代產業先鋒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前沿,以人工智能為頭部引領,強化新型顯示產業優勢,佈局新一代通信與網絡、柔性電子產業。引領發展新材料產業,提升優勢材料創新研發及工藝水平,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需求。高端發展生命科學產業,提升生物醫藥領域原始創新和臨牀試驗能力,推動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轉化,吸引一批上下游關聯企業集聚,協同推動光明區生命科學產業蓬勃發展。此外,光明區還將提升發展特色服務業,發揮科學、文化、生態優勢,全面激發創新創意活力,集聚一批文化創意企業,推動旅遊業向特色化、高端化、品質化發展。

  “城市環境對吸引高素質人才非常關鍵,我們重新規劃了光明中心區,圍繞科學公園來佈局,這是光明區定位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功能最核心的區域。”劉勝介紹説,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的深圳科技館新館目前已開工建設,書城、圖書館、體育館等配套設施正推進建設。光明區山水資源得天獨厚,有深圳“綠肺”之譽,今年底將建成254個公園。“未來,光明區將遍佈高樓大廈,推窗依然可以見田園、聽鳥語、聞花香。”

  承擔未來主引擎使命

  “光明科學城處於深圳這片創新的沃土,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它更鮮明的特點,主攻方向明確。”劉勝介紹説,光明區在定位方面更加聚焦應用基礎研究,致力於解決制約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更加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產業領域,如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這是支撐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領域。同時,更加聚焦創新成果產業轉化,突出“沿途下蛋”的基本導向,利用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和創新環境,在市場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創新成果,在科技創新的第一線迅速運用和轉化,通過大規模產業應用正向回饋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富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環,着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發展”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引擎。

  除了打造科學研究的“硬設施”之外,光明科學城積極營造制度創新“軟環境”,通過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運行管理、科研項目的經費改革、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利用以及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推動開創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度融合新局面。

  光明區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按下“快進鍵”,光明科學城正以科學促進創新裂變,引領產業聚變,實現城市質變,帶動創新能級、產業能級、城市能級大幅躍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陽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8 字。

轉載請註明: 對標國際一流建設科學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