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作用是月球表面物質混合的重要地質過程,是控制月壤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高壓礦物作為撞擊事件的重要記錄者,對限定岩石受衝擊的温壓條件及反演撞擊坑的大小有重要意義。但是,月球返回樣品和月球隕石中較少發現高壓礦物相,限制了通過月球樣品反演月表撞擊過程的研究。
經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進行研究,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成員、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杜蔚團隊及其合作者在樣品中首次發現了共生的二氧化硅的高壓相——賽石英和斯石英。
科研人員在一塊嫦娥五號月壤粉末光片中發現了二氧化硅的兩種高壓相——賽石英和斯石英,這是首次在地外返回樣品中發現賽石英。賽石英和斯石英出現在一塊二氧化硅碎屑中,與之共存的還有似α-方石英的二氧化硅相及二氧化硅玻璃。其中,賽石英和斯石英均被不定形態的二氧化硅葉片有規律地切割,形成不同形式的格子結構,指示了它們的形成機制為固態相轉變。
通過研究賽石英、斯石英、似α-方石英的二氧化硅相及二氧化硅玻璃的形態特徵及分佈規律,推斷賽石英和斯石英形成機制為固固相轉變;受撞擊過程的動力學控制,賽石英作為亞穩相在較低壓條件下出現,隨温度的升高部分賽石英轉變為斯石英,因此,該二氧化硅碎屑記錄了一次月表撞擊事件的升壓和緊隨其後的升温和降壓過程。通過其形成的温壓條件結合撞擊條件模擬計算,研究推測該二氧化硅碎屑可能來自嫦娥五號採樣區南面的Aristarchus撞擊坑。該研究是首次在月球返回樣品中確認發現賽石英,為前人通過遙感數據分析提出的嫦娥五號採樣區存在遠處撞擊坑濺射物的觀點提供了重要證據。
月球表面遍佈形態多樣和大小不一的撞擊坑,表明其在演化過程中遭受了頻繁撞擊。地球和月球所處的空間位置相近,研究月球的撞擊歷史不僅是月球科學的重要課題,也是窺探地球撞擊歷史的重要窗口。自然界中的高壓礦物主要形成於行星深部或宇宙天體撞擊的高温高壓環境,因此,研究高壓礦物的成分、結構及其形成過程對認識行星內部物質組成和撞擊過程有重要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