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巨潮商業評論(ID: tide-biz),作者楊旭然,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除了“鄧文迪的前夫”之外,默多克身上還有非常多的標籤:世界報業大亨、新聞集團董事長、影視大鱷,以及——扎克伯格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2005年,Facebook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是MySpace。這家公司被默多克相中,以5.8億美元的價格買了下來。
默多克作為傳媒巨頭,希望社交網絡MySpace的視頻業務能像YouTube一樣成功。並且早在2007年,就宣佈MySpace獲得了10億美元的收入和2.5億美元的利潤。
但這些收入與利潤,是以犧牲用户體驗為代價獲取的:
MySpace的視頻業務曾經排在YouTube之後名列第二,但是急於創收的新聞集團,在每一個視頻前都插入了廣告。迪沃爾夫(原創始人)曾經建議公司減少視頻廣告,然而新聞集團指出,首先需要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分析,看減少視頻廣告會損失多少收入。
最終的結果,是默多克坐視扎克伯格的Facebook一步步做大,並最終低價甩賣離場。
大洋彼岸,小米創始人雷軍在2010年底推出了米聊,卻在2021年初選擇關閉。
米聊在微信面前一敗塗地,對此雷軍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他曾經表態“當初做米聊就是與騰訊賭時間差”:如果騰訊一年後才有所反應,米聊勝率是50%,如果騰訊兩三個月就有反應,米聊應該100%會死掉。
事態的發展,最終卻按照雷軍最壞的推演發展過去:騰訊在3個月時間內就推出了微信,並憑藉QQ號註冊的策略快速發展,從此成就了騰訊的萬億帝國。
社交網絡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成王敗寇的生意。在這塊戰場上,我們見識了默多克、雷軍、張一鳴、羅永浩們的失敗,也看到了馬化騰、扎克伯格站上了這個星球財富的巔峯。
想長久地站在這個巔峯之上又談何容易。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絡,需要滿足用户自相矛盾的訴求,需要不斷地擴展價值,也需要時刻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挑戰。
就像是在高聳而光滑的金山上攀登:這座山都是你的,但每一步都不能有失。
01 用户想要“簡單的複雜”根據DEVA估值理論,企業市值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用户數量。
互聯網在PC個人電腦出現之後逐漸形成,個人電腦背後,是每個互聯網用户。
這些用户通過互聯網獲取資訊、休閒娛樂、購物支付,共同構建了全球互聯網的龐大生態。
互聯網上雖然充斥着各類應用功能、信息與服務,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在為用户(和用户之間的溝通)服務的。誰擁有了用户,誰就擁有了價值。
以太網的發明者、3COM公司創始人、計算機網絡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於1973年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這是一個和摩爾定律同樣重要的定律:
網絡的價值,與“聯網設備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以這個定義為基礎,互聯網皇后Mary Meeker提出了最早為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公式—— DEVA 估值理論。這個理論至今仍是為互聯網公司估值的重要依據之一:
互聯網企業的市值=用户數的平方*企業為每個用户創造的價值
這個估值理論在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早期出現,並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缺陷。雖然現在已不常見,但仍有足夠的借鑑意義。根據這個估值理論,企業市值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用户數量。
這與梅特卡夫定律的含義一樣,更多用户之間,可以交織成一張更加龐大、高粘性的用户網絡。網絡節點的增加,也意味着信息與服務有了更龐大的載體。
社交網絡上的用户,對於社交網絡主要有兩個訴求:
1.利用社交網絡實現自己的社會交往;
2.以社交網絡為載體,使用一部分應用。
這也是微信開展業務的起點。人們在這張社交網絡上聯絡親戚、朋友、熟人,並聯系這張網絡上的陌生人,隨之進入另一個圈層。
同時,一些應用完全可以在社交網絡上使用,比如觀看視頻——朋友發送過來一條視頻,我立刻打開,而不是退出社交網絡然後去其他平台搜索。
這兩個功能的定位,也構成了微信的兩個不同的價值點:
1.工具
2.應用
微信、Facebook都是面向所有公眾免費使用的,用户不會為社交工具本身付費,這部分用户雖然使用者很多,但除了點擊廣告之外,最終很難為騰訊、臉書公司直接創造價值。
但和臉書不同的是,為了保持更好的用户體驗,騰訊在利用廣告增收方面表現出了相當的剋制。因此在騰訊總的營收池子裏,“工具收入”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這並不意味着工具沒有價值。相反,正是微信的工具價值,吸引着海量用户——每天10.9億人打開微信,首先不是奔着小程序、公眾號或者視頻號來的,而是奔着社交聊天來的。
社交工具吸引用户+為用户提供應用並創造價值,是微信這款產品經營最核心的脈絡。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裏,這個過程都是順暢的,並且迸發出了巨大價值。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用户的需求一直在變——要更簡單,也要能夠有更多的延展功能。這越發考驗馬化騰與張小龍的智慧:
就像甲方要求的“色彩斑斕的黑”一樣,如何滿足用户要求的“既簡單又複雜”?
02 擴張與價值如果微信變成了一個只有社交聊天功能的工具,那它的產品價值就會打折扣。
在美國互聯網廣告市場中,Facebook、谷歌、亞馬遜佔據了市場份額的前三位,三家公司在互聯網廣告方面能夠獲得大量收益。
尤其對於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廣告業務更是其營收的最重要來源。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Facebook的廣告收入達到569.8億美元,佔到其總收入的98.42%。
而對微信有着更強“潔癖”的騰訊,更願意讓微信遠離類似Facebook界面中常見的廣告,張小龍也曾多次表態,毫不吝嗇對簡單的讚頌:
我用簡單來作為美觀,實用,合理,優雅的代名詞。
簡單是很美的。從一個物理公式到一個日常用品,往往是簡單的是更好的。實現同樣一個目標,有一千種方法,但只有最簡單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為有一千種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簡單是很難的。
所謂“簡單”,卻和互聯網公司企業價值(前文所述的DEVA 估值理論)產生了尖鋭的衝突,勢同水火:
簡單,可以讓用户用得更安心,省心,舒適,而不會轉去其他社交軟件。但問題是,如果微信變成了一個只有社交聊天功能的工具,那它的產品價值就會打折扣——你能想象一個只能聊天,不能看朋友圈公眾號、不能微信支付、不能打遊戲的微信嗎?
正如360、WiFi萬能鑰匙、獵豹移動曾經的王牌APP、在全球範圍內一度衝到第一的Clean Master等工具類產品,它們的母公司並沒有被市場定出很高的估值,並且這些工具類產品很難保持長青,往往到一定時間就會被用户拋棄。
因此,公眾號、金融支付、“九宮格”、小程序等這些與“簡單”相對應的“複雜”,實際上同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微信的使用時長,並且產生更大的應用價值。
根據DEVA估值理論,為用户提供更多的價值,企業的價值(市值)才會更大。
過去很多年,中國成功的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都遵循了“獲取用户,並不斷拓展新功能為用户創造價值”的原則——這其實是符合DEVA 估值理論的。
典型者如美團,通過餐飲團購業務獲取用户後,迅速擴展各類業務,包括電影票、外賣、醫美、共享出行等等,企業市值隨之水漲船高;
阿里巴巴的業務也並不侷限在電子商務,還要做金融支付、“健康、快樂”業務、本地生活等等,才能讓企業價值在龐大的基數之上不斷增長。
對於騰訊來説同樣如此。微信連接了中國十幾億人,在這之上沉澱的遊戲、支付、金融、內容業務可以幫企業不斷賺錢,但2020年不是企業發展的終點,2021年也不是。只要不是終點,新的用户價值就必須不斷開發。
遊戲、廣告、金融之外,微信用户價值最新的開發與擴展路徑就是視頻號,這甚至成為了騰訊新十年展望最核心的關鍵詞。
視頻號是否能夠成功和視頻號的運作思路,並非是本文所論述的核心重點。總體上看,關於微信對於視頻號的力推,有幾點隱藏的事實:
1.微信必須通過視頻號,去追趕視頻時代的趨勢與紅利,以避免在視頻時代徹底掉隊;
2.視頻號的設計,與微信“簡單”的原則相沖突,兩者之間正在努力平衡;
3.騰訊沒有完全固守“簡單”這樣的工具思維,擁抱複雜的視頻業務,是能夠實現企業價值提升的正確戰略判斷。
03 不僅是用户時長對用户使用時間的競爭,背後是對用户帶來企業價值的競爭。
如果不考慮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騰訊在平衡“簡單與複雜”這對矛盾的動作,堪稱完美。
通過增加金融支付功能,擴寬了微信的使用場景,進一步固化了普通人對微信的使用習慣;
通過公眾號,給微信增加內容屬性,讓更多人把時間沉澱在微信上;
小程序則是一個更加宏大的生態,可以引入無數個外部應用,大大提升微信的功能性,讓每一個小程序,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APP,而微信就變成了“安卓操作系統”。
張小龍在公開課中分享了一組數據:
有10.9億用户打開微信,3.3億用户進行了視頻通話;
有7.8億用户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户發表朋友圈;
有3.6億用户讀公眾號文章,4億用户使用小程序;
每一個普通人稍加學習,就能把這些功能利用起來,打開微信,能夠解決的生活問題和互聯網使用需求越來越多。而實現這些功能,是建立在沒有增加太多操作複雜程度的基礎上,這是產品團隊超強能力的體現。
但是,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裏,每名用户使用微信的時間長度,竟然下降了。
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圖文時代向視頻時代的變遷等等。但其中最值得騰訊警惕的一點,是來自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之一——字節跳動對用户使用時長的分流。
眾所周知,字節跳動旗下的產品,是以算法分發進行內容推送見長的。在這種模式下,每個用户都會被平台推送各種內容,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內容是什麼,不斷被刺激與“獎勵”。
系統算法會機器學習用户的行為與喜好,並進行相應的推送。得益於平台海量的創作者,這些推送內容源源不斷無窮無盡。
相比之下,微信的內容分發更加依靠天然的社交分發——包括朋友圈轉發、微信羣轉發、點贊、在看形成的閲讀與傳播等等。
這類模式發展到高峯,是在騰訊推出直播業務的時候,用户看過的直播會直接推送並提示給其他用户,這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滿,後期被調整。
不斷加碼的點贊+向好友推送模式,對於部分用户來説,從方便變成了一種負擔:有相當一部分人不願意成為其他人的內容來源,他們會為了不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對內容的喜愛偏好,而更加謹慎地點贊、在看或轉發。
這種謹慎最終的結果,就是在社交網絡中,內容的傳播力會被削弱,內容無法通過用户的轉發/在看/點贊進行跨圈傳播。
隨着內容傳播受到侷限,內容所形成的用户粘性出現下滑,進而導致用户使用時長的下降。這些失去的用户時長,降低了用户使用其他應用的頻率(或潛在的使用頻率),並增加了微信的“工具屬性”。
按照張小龍的話説,就是“用完即走”的這部分用户,會因此增加。
張小龍並沒有以用户時長作為KPI,每次的公開課,也沒有極端強調用户時長的重要性。但作為全中國最頂尖的產品經理,這個指標有多重要,他比《巨潮商業評論》要清楚得多,也在為此做出各種改變。
包括“看一看”和“熱點廣場”的推出,甚至是視頻號的推出,都有強烈的增加用户使用時長的考慮。但至少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字節跳動的用户使用時長不僅繼續排名第一,還在不斷增加。
對用户使用時間的競爭,背後是對用户帶來企業價值的競爭。騰訊應該慶幸的是,截至目前,因為種種問題,字節跳動始終沒能把內容之外的業務做起來。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