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名13歲女孩,利用在家上網課的藉口給網絡遊戲充值近4萬元,這是她母親近兩年的工資。事件一出,“未成年人網絡遊戲防沉迷”的話題又再一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騰訊、網易等各大遊戲廠商也接連升級防沉迷規則,推出了號稱“史上最嚴”的防沉迷系統。其實,自從網絡遊戲走進人們生活,“孩子沉迷遊戲”“孩子偷用父母賬户充值”的新聞就不時引發熱議。但要解決這類問題,僅靠遊戲廠商的“守護”就夠了嗎?
圖説:此類新聞並不少見
平台的“兩難”
早在2017年2月16日,國內互聯網遊戲行業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系統解決方案“騰訊遊戲成長守護平台”就正式上線了。目前,這個已經運營了3年多的平台已經接入了騰訊旗下共計80款遊戲,用户超過3000萬。在綁定成長守護平台的用户,遊戲時長有了82%的下降。不錯的成績背後,平台也難免夾在家長和孩子中間,時常面臨“兩難”。
圖説:成長守護平台
遊戲客服李玉介紹,在成長守護平台上線後,他最常處理的兩個問題便是來自家長的“能不能把我孩子的號禁了”和來自孩子的“為什麼我的號玩不了了”。如今大多數遊戲都對未成年人的賬號有遊戲時長和充值的限制,於是許多孩子就選擇用父母的身份註冊,而成長守護平台則能讓家長管控自己名下的賬號。一些家長將遊戲視作“洪水猛獸”選擇一鍵禁玩,又不願讓孩子發現自己是“罪魁禍首”從而影響親子關係。而被矇在鼓裏的孩子則不停打電話給客服,詢問賬號為何被封禁,並要求解禁。一場“禁玩”和“解禁”的角力便通過客服人員隔空進行。
圖説:禁玩之前的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在家長選擇“禁玩”賬號時,平台會跳出一個提示:“禁止玩遊戲的事情,請跟孩子溝通好,愛和尊重讓他/她成長。”同時,當賬號被封禁時,孩子們也不會知道是家長封禁,只會看到“暫時不能玩遊戲哦,不如讀讀書來充實下自己”的友好提示。平台試圖保護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並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但平台的這份“貼心”同時也反映出家庭內部親子溝通上的困境,而這或許才是最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
圖説:被禁號之後的提示
從“堵”到“疏”
28歲的龔玉婷,“遊戲齡”超過15年,但她從未因玩遊戲而影響正常生活,這要歸功於她的父母。“小學時,我們一家三口甚至會在週末一人一局輪着玩‘連連看’。”因為本身也成為了遊戲玩家,熟悉遊戲機制,父母便能為她量身定製合理的時間表,比如週末有限時遊戲任務,她可以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多玩一會;而“每日簽到”的獎勵不多,爸媽就會勸她放棄,平日裏專注學業。受父母的影響,龔玉婷對遊戲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審美標準,對遊戲品質要求的提高,也成為了她不容易沉迷的原因之一。
反觀來平台求助的那些“網癮少年”的家長,很多都表現出了對孩子以及遊戲的不瞭解。“遊戲害人”是客服人員常常從家長口中聽到的詞。有些人會情緒激動地要求“把這款遊戲整個關掉”;有些人甚至連遊戲名都不知道,只能模仿平時聽見孩子們遊戲中的音效;更多的人則是因為不會使用平台進行禁玩操作而求助。這種“不瞭解”不僅體現在家長身上,反之,許多盜用家長錢財進行遊戲充值的孩子,也對於家庭收入和消費金額完全沒有概念。
圖説:網易家長關愛平台
遊戲廠商推出的防沉迷系統很難成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萬能解藥”,因為問題的根本不是“讓不讓孩子玩遊戲”,而是“怎樣讓孩子健康地玩遊戲”,簡言之,不是封堵而是引導,而這需要包括家長、學校、遊戲廠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若家長一刀切地禁玩,有時反而會激起孩子強烈的逆反情緒。李玉分享了他接待的一個案例,當時一位家長打電話來,歇斯底里地要求封孩子的號。之後孩子對他要死要活,他又來拼命要求解禁。遊戲客服團隊裏有個廣為流傳的金句:“每份沉迷的背後,都是愛的缺失”。“多陪孩子”“多説愛”是客服人員對家長們最常給出的建議。(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