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小眾文化相對於大眾文化來説,它是非常有個性的,在生活中小眾產品其實並不常見,那商家如何做到讓個性化產品找到自己的社羣?本文作者介紹瞭如何讓小眾產品快速引爆,希望看後對你有所幫助。
引爆是個密度問題。
在麪粉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這些粉塵懸浮於空中,達到很高的濃度時,比方説每立方米空氣中含量達到9.7克時,一旦遇到火星、火弧或適當的温度,瞬間就會燃燒起來,形成猛烈的爆炸,其威力不亞於炸彈。
這裏,9.7克/立方米就是引爆的臨界點。
商業引爆,同樣存在着臨界點;臨界點是個密度(濃度、温度)問題。
品牌的引爆也是如此。
比如,某個品牌知名度是1%,不會引爆;
假設,知名度達到30%時,就可能引爆;
這裏,30%就是臨界點;達到臨界點,就會從量變到質變;量變的積累,投入大,週期長;達到臨界點,就會引爆。
爆,意思是猛然炸裂或迸出;表現為:
營銷工作,其實就是期待引爆的那一個刻;
引爆前是“填坑”,沒有引爆,坑就像個無底洞。
引爆,意味着坑填滿了,剩下的全是收益。
引爆,是一個營銷週期的結束。
引爆前,投入大於產出;
引爆後,產出大於投入;
凡是沒有引爆的市場,都是需要持續投入的市場;引爆後,就可以“以戰養戰”,滾動發展。
二、個性化是低密度如果説引爆是達到臨界點密度的話,那麼,個性化產品恰恰是低密度的。但個性化恰恰又是趨勢。
寶潔經過近幾年的震盪,總結出一條規律:
- 大眾消費時代,最稀缺的是品牌;
- 消費分級時代,最稀缺的是個性。
在個性化產品中,“營銷密度”是跨不過去的概念。
個性化產品是小眾,小眾又要達到營銷密度,這是一個矛盾的話題。
什麼是個性化?
個性化不是差異化,也不是銷量比較小的大眾,而是人格化。
個性與性格、人格是同義詞;不是有特點,而是特點是人格化。
IP這個詞是從動漫衍生來的,動漫就是人格化的(哪怕是動物,也是人格化的)。
一個產品在功能上有差異,這不叫個性,這是差異化,或者是大眾化的邊緣產品,也可以稱為銷量較小的大眾產品。
把銷量小的產品等同於小眾和個性,把個性當作大眾的邊緣,這是錯的。
差異化是物化概念,是物理性特徵;個性化是從人出發的概念,是人格化。
消費分級時代,個性化的產品往往會成為首選。它的傳播勢能更高,它是少數人的最愛,少數人的最愛才是小眾。
個性不代表銷量小,小眾也不代表銷量小,個性化的產品跨界成功,銷量可能比大眾產品還要大。
三、個性化的營銷路徑個性化產品有獨特的營銷路徑。從小眾聚集的場所開始,找到小眾營銷的精準的路徑。
小眾營銷精準的路徑從哪?
- 一是社羣,人以羣分,小眾一定是因為個性相似聚集在一起;
- 二是垂直平台,比如女性的平台;
粉絲研究院的發起人丁丁老師,做了一款玫瑰汾酒,從字面看就知道是一個女性化的產品;玫瑰汾酒這個產品一定是小眾,而且是有個性的。
在這裏要觀察兩個問題:
- 一是產品的個性化夠不夠明顯,如果僅僅是一個針對女性的產品,而不是個性化產品,做起來就比較難;
- 二是如果通過女性的平台,找到女性消費者,那麼我們會説它在平台裏,或者在這個社羣裏的消費者是高密度的。
從大眾來講,喝酒的女性本來就少,在大眾肯定是低密度的。
所以營銷路徑就一定要找到小眾聚集的平台,或者是社羣;在小眾聚集的圈子裏形成密度。所以,密度是個相對概念。
四、個性產品如何達到營銷密度?精釀啤酒是個小眾產品,但凡精釀,規模都不大。
如果按傳統的鋪貨率做市場,根本做不出營銷密度。
優布勞啤酒,在地級市找到了200個“鐵粉”;
按照粉絲傳播的“1990原理”,一個鐵粉影響9個粉絲,9個粉絲影響90個普通消費者。
那麼,200個鐵粉就可以影響20000個消費者;在一個地級市,就有足夠的密度了。
有了這樣的密度,就可以設立5個以上配送站,並保證下單後5分鐘內把鮮啤送到指定地點。
有了市場密度,就有了服務密度。
個性化產品,如果採用大眾媒體的傳播方式,也許總的受眾不少,但在目標消費羣的密度並不高。
因此,個性化產品一定要精準傳播,並在特定目標羣內形成足夠大的密度。
第一:要藉助精準的平台傳播
精準的平台,比如社羣、自媒體、垂直平台等;
精準平台:
- 一定要有影響力的傳播發起者;比如自媒體、意見領袖(KOL)、鐵粉、行業IP、本地化的IP;他們有傳播性。
- 是要有足夠的數量,比如前面講的200個鐵粉,就是發起者數量;這是必備條件。
第二:要有足夠的認知強度
傳播的滲透力有兩個影響因素:
最強認知是什麼?是體驗、場景、參與感。
李渡白酒把他們的體驗模式稱為“沉浸式體驗”,就是這種體驗模式產生的認知度最強,我稱之為深體驗、強認知、高傳播。
個性化產品,認知強度比認知密度還要重要;越是個性化產品,越是高端產品,越需要通過體驗的方式形成強認知。
“人貨場”中,場就是場景,場景設計就是為了增強體驗產生強認知的。
第三:即使在小眾社羣和垂直平台,仍然要聚焦
在中國,任何一個小眾都足夠大,能不能聚焦於區域,在小眾裏再來切塊,形成更高的認知密度,把一個區域迅速做透,形成正向循環。
五、直覺在專業的對立面與密度對立的概念叫稀釋。稀釋就是密度越來越低。
如果一個小企業,又是個性化產品,在哪個地方都想做市場,那麼最後資源和市場一定都被稀釋掉了。
市場越來越稀釋,濃度越來越低,離引爆的臨界點就越來越遠。
有一個歷史故事:
霍去病徵伐匈奴,打了勝仗,皇上賜十罈美酒;但霍去病有20萬大軍,他想到一個好辦法——把美酒倒在泉水裏,然後與士兵開懷暢飲。
十壇酒倒在泉水裏,這叫稀釋;稀缺了,濃度越低,越沒酒味。雖然這個故事,另有其意。
營銷的很多做法,就是資源稀釋的過程。
比如:
200個鐵粉,分散在全國,就沒有密度。
但是,中小企業的個性化產品,經常進入稀釋過程;只要市場被稀釋掉以後,就更難達到營銷密度了。營銷一定要遵循專業的做法,專業就是要在短期內迅速達到足夠的營銷密度;
所以個性化產品的營銷密度,本身就隱含了一個矛盾,個性化產品是沒有密度的,但我們一定要達到營銷密度才能成功。
#特邀作者#劉春雄,微信公眾號:劉老師新營銷(ID:liuchunxiong1964),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特邀作者。現任鄭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EMBA課程主講導師,《銷售與市場》雜誌社副總編,清華大學MBA、中國人民大學MBA特聘客座教授。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