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的核心元件儲備,能否支持到華為實現IDM的夢想?IDM是芯片設計、製造和銷售一條龍的半導體發展模式,英特爾就是該模式的典型代表。而華為海思之前一直是純粹的IC設計公司。
利用其兩年的庫存來建立華為自己的IDM生產線據華為顧問公司的一份報告稱:華為儲備了兩年的芯片和元器件,以支持其海思芯片部門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這包括海外業務、手機、5G通訊和機頂盒等產品組件。
美國擴大限制後,使得華為無法從上游供應商處獲得核心部件或代工能力。華為被迫將上下游關係向內地轉移,更多地向中國OEM廠商尋求零部件。如果這份報告準確的話,華為將有時間緩衝克服一些困難,讓我們看到應對挑戰的希望。
大量消息也傳出,華為正在尋求建立自己的IDM生產線。這包括:
1、華為已經組裝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基於8英寸晶圓130nm OEM生產線,可以立即為華為生產一些低端芯片。
2、針對12英寸晶圓成熟工藝,正在與一家國內代工廠(非中芯國際)合作,建造一條不包含美國技術的45納米12英寸OEM生產線。
3、正在努力尋求一條12英寸晶圓的28nm非美化生產線。
這個消息比較靠譜的地方是,目前能夠完全去美化的半導體生產所需的技術、設備、原材料,也只能覆蓋到28nm製程工藝。
形勢依然嚴峻如今的形勢下,沒有一家公司是勝利者,對於全球供應鏈來説,在接下來的一年的時間裏,都是十分困難的。很多半導體行業相關的企業都十分擔心業務能否持續下去。
目前,華為以及其競爭對手、華為生態系統下上下游廠商的庫存和後繼生產都令人擔憂。雖然最初的目的是孤立華為,如今卻演化成了對全球半導體行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轉型IDM,絕對是一個巨大挑戰,自建晶圓廠投入極大,華為在這方面缺乏技術和人才積累,而且從投入到實現生產整個週期很長。華為準備好了嗎?
當然除了產品線也可以通過自建IDM逐步製造,華為也在考慮採用聯發科、Unisoc和高通公司的核心芯片來暫時替代麒麟系列SOC。
但有個非常好的情況是:在目前嚴峻的情況下,海思半導體仍在擴大規模,完全沒有考慮縮小設計流程,也沒有考慮任何縮減規模的跡象。
其實在美國限制政策發生之前,華為一般非常低調,很少對投資或吸引投資產生興趣,但在經歷了兩年的生存大考驗之後,華為開始轉變思維,除了直接採購現有的國內供應商產品外,也開始投資生態內有強關聯的項目或企業。
華為如果真的興建自己的IDM生產線,資金需求量一定很大,不能靠華為一人完成所有的事情。
例如,今年7月3日,台積電(TSM.US)宣佈將發行139億台幣的無擔保公司債,所籌資金將用於新建廠和擴建廠房設備。
據悉,這是該公司今年發行第四期無擔保公司債。台積電在2020年上半年已發行600億台幣無擔保公司債,在3月已發行240億台幣無擔保公司債,4月初和4月底分別又發行216億台幣和144億台幣公司債,所籌資金主要用於購置晶圓18廠設備。
華為是不是也可以考慮發行企業債的方式,以減輕大規模投入的壓力呢?憑藉華為的信譽和國內資本的實力,估計缺的就是華為振臂一呼而已。
結語傳出了好消息!華為發佈了2020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在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1%, 淨利潤率9.2%。 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596億元人民幣,企業業務收入為363億元人民幣,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558億元人民幣。
在美國打壓和全球新冠疫情的雙重壓力下,華為在2020年上半年艱難地保持13.1%的增幅,但是華為仍在繼續尋找生存和發展的鑰匙。相信華為會挺過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