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技成果首次融資近億元,西湖大學能否成為“東方斯坦福”?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科技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6月1日,由西湖大學研究員自主研發科研成果完成轉化創辦的西湖生物醫藥公司宣佈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

  西湖大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廷亮博士表示,經過近一年的推進,包括該成果在內的三個成果轉化項目已經從實驗室技術走進產業,西湖生物醫藥是第一個順利完成首輪融資的企業,其他幾個項目也表現出來相應領域裏的“明星氣質”。

  近幾年,通過修訂科技成果轉化法、推進成果轉化高校試點等方式,我國的科技成果為產業所用的狀況逐步好轉,但在具體實施上,例如股權激勵、創辦公司等方式仍需要在細則上摸索、探討。在缺乏明確細則的情況下,部分高校的成果轉化仍難以真正與市場接軌。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美國名校斯坦福大學成績卓著。已故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曾表示:斯坦福大學有傳統,學生出來創業,老師會投資。一篇題為《斯坦福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及啓示》的論文也提示,擁有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專業性強的科技成果轉化團隊、科技成果的自主處置權等特點讓斯坦福科技成果轉化碩果累累,甚至可以説斯坦福成就了硅谷。

  定位於“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從創辦之初就有着不同的“基因”,其由基金會主辦、校董會管理的新型辦學模式,具有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優勢,隨着人才、科研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改革深入推進,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新潛能不斷釋放。此次科技成果初創公司首融近億元,是否意味着西湖大學有望走出一條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子?

  專業轉化團隊,找出有“明星氣質”的科技成果

  擁有專業性強的科技成果轉化團隊是斯坦福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助推劑”之一。

  2019年,西湖大學在正式成立不足一年後,便成立了成果轉化辦公室和西湖大學發展有限公司,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我們引進的人才從全球招募而來,在世界名校接受了長期的教育和科研訓練,目前正是最年富力強具有科技創新的爆發時期,這些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具有巨大的產業化前景。”王廷亮説,這些人才回國之前原來所在的實驗室機構都是各自領域內全球最頂尖的實驗室,回國後開展的科學研究和衍生孵化的技術具有顛覆性的創新。

  但並不是所有的顛覆性創新都適合轉化。王廷亮對科技日報表示,科研成果分為很多類:有一些屬於純基礎研究的,深遠地影響着科學領域的變革;有一些雖然有潛力,但應用還有一段距離;有一些有應用前景,但還處於研發的太早期;有一些屬於常規的技術,有一定市場,但市場容量不夠大;有一些屬於概念型技術,到市場廣泛接受度還需要依賴大環境改變……

  為了對適合轉化的成果進行專業性的甄別,挑選出研發成熟、市場急需、資本青睞的項目,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對學校科研團隊正在進行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調研排查。

  “西湖大學堅持面向全球遴選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領軍人才和卓越學術潛力的青年人才,具備了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實力,形成了近百個高水平科研團隊,我們系統地學習和調研了每個團隊的研究方向,瞭解了相關領域的狀況和最新成果,對感興趣的團隊進行了專門交流。”王廷亮説,在過去一年中,成果轉化辦公室密切交流了近20位團隊帶領人,最終順利推進3個作為第一批進行轉化的重點項目。此次獲得近億元融資的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確定項目之後,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和西湖大學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轉化團隊將為成果發明者提供整個轉化體系全鏈條的服務,從公司註冊、專利佈局、法律諮詢、融資路演、交割談判以及公司落地等全流程助力。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科研人員對於市場運作、政府制度、管理知識等方面的“短板”問題。逐步形成了項目接觸早、孵化技術精、支撐服務全、轉化模式新的體系。

  “扶上馬、送一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初孵企業經常受困於早期的艱難時刻,專業的轉化團隊在理解科技成果實際價值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的“包辦”很可能是企業最渴求的。

  逆勢“吸金”,原創、自主必不可少

  2020年的疫情之下,資本投入更加謹慎。一個項目緣何還能在這個時候拿到近億元的融資?一定有自己的“金剛鑽”。

  據介紹,此次獲得融資的西湖生物醫藥,其核心技術平台是紅細胞載藥平台。該平台通過對外周血內存在的少量造血幹細胞定向改造而來。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西湖生物醫藥創始人高曉飛博士此前從事於幹細胞研究,着力於決定幹細胞細胞命運的分子機制的基礎研究。其對造血幹細胞命運的“掌控”使得企業擁有生產出可以攜帶特定功能蛋白的紅細胞的能力,進而通過輸血的方式,進行相關疾病的治療。

  “我們生產的紅細胞治療產品與天然紅細胞一樣沒有細胞核,細胞核是細胞體內惡變的前提條件,因此用紅細胞進行體內回輸治療不會存在畸變的可能。”高曉飛説,“紅細胞在體內循環系統中存在120天后,就能夠在肝脾中清除,這個過程中不會引起任何免疫反應,我們生產的紅細胞產品與天然紅細胞的生命週期相當,因此非常安全。”

  安全性大大縮短了這一治療手段臨牀獲批的週期。目前而言,臨牀普遍使用的細胞治療是紅細胞治療,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輸血”。也就是説,通過紅細胞載藥平台的技術,輸血不僅可以為缺血者治療,還可以為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治療。

  “我們通過人外周血等來源幹細胞,定向改造成為攜帶靶向藥物的紅細胞用於治療各類重大疾病,陸續開展了針對癌症、痛風、罕見病、免疫與代謝等重大疾病的多種創新治療產品的研製。”高曉飛説,目前團隊正專注於研發針對臨牀治療癌症、病毒疫苗、痛風等幾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細胞治療產品。

  據介紹,其中針對痛風的療法正在以科研臨牀的方式進行驗證,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合作,利用醫院寄送的痛風患者的外周血樣製備攜帶藥物的功能性紅細胞,並分析其功能。研究結果表明,功能性紅細胞能有效地在體內外代謝尿酸鹽,並不會引起額外的毒副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團隊的核心技術屬於幹細胞治療領域,是醫療領域的前沿,對於造血幹細胞的利用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其他類型細胞治療的不安全性,同時團隊對於核心技術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部署了國際專利進行保護。顛覆性創新可用於解決實際問題、自主研發且沒有專利權的糾葛,成為這一科研成果順利轉化,逆勢“吸金”的最大吸引力。

  打造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啓動“西湖速度”

  從西湖生物醫藥公司成立,到其生產的細胞治療產品通過與醫院合作的方式開展臨牀科研,整個推進過程不超過一年。

  “產業化和實驗室技術有着本質的差別,質控是第一位的。”高曉飛介紹,未來,團隊將會建立GMP級別幹細胞製備車間,實現紅細胞治療產品生產工藝的標準化以及規模化生產,用於後續臨牀試驗。

  最優良的創業環境,類似於想睡覺有人遞“枕頭”。作為創業團隊的代表,高曉飛博士對於未來的謀劃提出了至少三個願景:GMP平台意味着需要車間、工廠、空間;臨牀試驗意味着要有可以合作的醫院;而所有的操作都需要足夠的資金。

  “我們所在的地方政府,杭州市西湖區為西湖大學的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提供了兩個孵化基地,共6萬平方米空間,供我們使用。”王廷亮介紹,此外,西湖大學已經與浙江省內20多家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臨牀合作。

  為了滿足企業最賴以生存的資金需求,西湖大學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政府專門設立了西湖區科創直投基金,這一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政策性基金對符合西湖區政策性扶持條件的創業企業,採取直接參股股權投資形式進行投資。有政府基金的支持,華方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評估後踴躍投資。

  王廷亮博士表示,西湖大學具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整套規章制度仍在試行中,需要一步步摸索成熟,不斷完善後再形成最終辦法予以公開,西湖大學將接軌國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型,推動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和創新。

  很多人説杭州將推動科技創新驅動,打造中國的“硅谷”,無論西湖大學會不會成為成就這個未來中國硅谷的力量之一,她對地方的經濟、產業發展勢必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受訪者供圖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