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TO樓天城的漫畫畫像 來源:小馬智行公眾號
8月18日,採訪的前一天,廣州恰好遇上台風天氣,大風暴雨如期而至。
颱風天氣裏,樓天城坐上了自家的無人車,在暴雨中感受自動駕駛。不過他表示,自動駕駛在雨天的挑戰,其實已經是小馬智行內部一年前的話題了。
樓天城剛從國外回來,結束將近半個月的酒店隔離。他比想象中的更加慢條斯理,但有着工科男生慣有的停頓語氣和縝密邏輯。
2016年底,樓天城和彭軍聯合創辦了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希望用自動駕駛技術產生更多的價值。
四年過去,當下小馬智行已經成為國內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這是一家從上到下都甚少在公開場合接受採訪的公司。而另一方面,投資人的鉅額投資加碼,讓外界對這家公司的技術落地與業務走向充滿好奇。
今年2月份,小馬智行拿到了豐田汽車的四億美元投資。至此,小馬智行完成新一輪融資4.62 億美元,累計融資近8億美金,估值超過30 億美元。
在已有的對外宣傳中,小馬智行也都拿出了實打實的成績:
2018年底,開始在廣州南沙推出Robotaxi試運營,至今完成8萬多次打車訂單,全球總訂單量超過10萬個
目前已經在弗裏蒙特、爾灣、廣州、北京4 個城市進行測試,上海的測試工作也即將落地 ,國內外測試的乘用車輛超百台;
除了乘用車領域,小馬智行還進軍貨運領域。在疫情期間,小馬智行在加州爾灣市和弗裏蒙特市進行自動駕駛的貨物運輸。
在與主機廠合作上,目前小馬智行和三個主機廠豐田、廣汽、現代達成了深度合作。
然而,在自動駕駛逐步走向產品化的階段,這些信息的披露並不能完全滿足外界的期待。
對於自動駕駛到來的時間點,小馬智行是怎麼看待的?目前和車企的合作處於何種狀況?在 Robotaxi 這門生意上,小馬智行走到了哪一步?
小馬智行兩位聯合創始人 左為彭軍 右為樓天城
對於外界的種種關切和疑問,樓天城回應道:“只有當我們真正做到的時候,才能説做到。”儘管有些拗口,但這確實是這家工程文化氛圍十足的企業內部一直信奉的原則。
事實上,在小馬智行內部,對於自動駕駛接下來的發展路徑、目標、可能遇到的挑戰都有非常詳細的計劃。但是作為一家探索型的創業公司,需要保持一種“做到一百才説一百”的行事方式。
儘管如此,在這場深度採訪中,我們還是希望碰撞出更多不一樣的答案:關於小馬智行在上海的落地、與主機廠的合作、Robotaxi市場、自動駕駛如何落地....
Q:最近小馬智行將在上海落地路測,選擇新城市進行落地開拓時,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
樓天城:從根本上來説是為了技術的發展。從技術上來看,自動駕駛跟人類司機一樣,開過越多越複雜的、完全不同交通環境的城市,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將來在新的城市能開的更好。所以開拓5個城市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各個城市的交通環境有很大不同,能讓我們的車在更多不同環境下提高技術。
Q:選擇上海的理由是什麼?
樓天城:上海很明顯的一點是,有很多獨有的路況。上海的道路連接會更加老式一些,更freestyle一些。比如廣州的摩托、北京的大路口,這些特點都是明顯能夠感受到的。各個地方行人的數量、車輛之間保持距離的密度都會不同。
Q:你們落地上海之前,都做了哪些工作?
樓天城:應該説,我們在上海還沒有開始路測,更多是一些跟合作伙伴的合作吧。小馬智行有一個特點,我們一般只説做到了什麼,不會提前預告我們要做什麼,至少這不是我個人的風格。
Q:在開拓一個新城市的時候,有成本方面的考量嗎?
樓天城:成本上不能説太細。首先最關鍵的是人才,上海的互聯網人才很多,從這個角度,上海是性價比絕對高的城市。工程師開發的成本是主要因素,這一點上海是優於很多其他城市,包括人才密度和積澱。人才優勢不是指幾個人或者一撥人,它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澱。
另外,上海在車、硬件方面有非常多的積澱。整個產業鏈從OEM、Tier1到各種廠方,都有明顯的集羣效應。汽車改裝、測試等,在嘉定方圓5公里內該有的都有。想真正更多跟汽車產業合作,一定離不開這樣一個環境。上海是性價比絕對高的一個城市。
Q:上海人才競爭也很厲害,上海也有特斯拉這些企業,你們怎麼爭取人才?
樓天城:吸引人才的關鍵,在小馬智行看來,文化上的是最關鍵的。首先聲明一下,錢多肯定是好的,但根本上,我希望他能夠相信公司自動駕駛的長遠價值,這是一個真正的雙向選擇。
Q:從一個城市路測到五個城市的路測,本質上會有變化嗎?
樓天城:這個變化非常大。以我們從美國來廣州為例,當時在美國做了大概8-10月的路測後來到了廣州。但廣州有非常多的場景我們都不認識:逆行的摩托車、紅綠燈倒計時、路上還有很多行人,導致車輛非常不適應。我們進行了很多工作來適應,這是從1到2的過程。
後來到北京、爾灣,接下來到上海,可以明顯感受到,每擴展一個城市所需要的工作量會逐漸變少。這也是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將來從100到第101個城市的時候,我相信需要的工作量會非常少,這不是一個線性的關係。
Q:下一個城市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徵?
樓天城:技術發展是主要的目標,希望還是能夠幫助到技術的發展,有一些比較代表性的駕駛特點。比如人才的積累,我們不會為了擴展城市而擴展城市,而是在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才會擴展。
Q:那現在可以説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了嗎?離成熟的自動駕駛系統,還有多遠?
樓天城:還是看怎麼定義成熟。首先聲明,這跟不同車型有關,我們配了各種不同的車型。其實跟城市落地一樣,系統適配的車型越多,面對一輛新車就可以越快學會,人也是這樣子。最早我們做的是林肯MKZ,在美國加州爾灣做的是現代的KONA,後來在廣州和北京有比亞迪的車型,還有之後的雷克薩斯車型,能支持很多款車型。
現在我們也有相關卡車方面的探索。從根本上,可以明顯感受到,隨着適配的車型越來越多,需要的額外工作會越來越少。
Q:在上海已有的RoboTaxi格局當中,包括滴滴等玩家,未來在商業落地上會不會存在一個競爭?
樓天城:小馬的風格是,我們只説我們做到什麼。當我們做到之後,肯定會有各種渠道去宣傳。
“自動駕駛的大餅還沒形成”Q:現在很多像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都在以各種形式進入這行業,你覺得這對整個行業是有好處,還是競爭會更加激烈?
樓天城:有好處,競爭也激烈,兩者的關係是一個推進另一個。目前世界上前四大的公司只有微軟沒有進來,其它三家都在做。應該説競爭其實是一件極大的好事,或者説當下都不叫競爭,自動駕駛本身市場還沒有完整出現。大家的入場能夠很好推進、推成這件事,共同促進自動駕駛。餅還不存在,還沒有到競爭的狀態,今天有更多家進來,對這行業來説其實有非常大的好處。
我覺得接下來2、3年時間,行業的馬太效應會更多凸顯出來。也就是説,很多資源會向頭部聚集。
Q:現在還沒有到這個時間?
樓天城:亞馬遜也算是一個聚集的表現。
Q:這個大餅還沒有形成,是指Robotaxi領域,還是在整個自動駕駛領域?
樓天城:自動駕駛真正的意義,人才願意進入自動駕駛,包括亞馬遜、谷歌所真正看到他的意義,如果當成一張餅的話,這張餅的絕大部分都還沒有形成。就是説它真正帶來的價值都還沒有形成。
Q:有哪一部分已經形成了嗎?
樓天城:比如ADAS功能,它們是其中的一些。但真正的自動駕駛現在還沒有出現。真正的自動駕駛意義,其實要看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ruck(自動駕駛卡車)兩大塊,它們在一定程度取代了司機,這是很重要的意義之一。
真正的自動駕駛,我覺得將來會改變人、車、路的關係,這會帶來了很多直接的社會價值和行業價值,遠不是現在渠道的人可以估量的。今天看到的只是真正冰山的一角。
Q:那你覺得L5什麼時候會實現?
樓天城:這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逐步發展的過程,不是説確切的一個時間點就會突然間出現。
Q:現在跟一些車企合作的現狀是怎樣的?
樓天城:説一下我在谷歌做自動駕駛時候的體會吧,可以説是此一時彼一時。在谷歌那時候,車輛的線控支持很差,所以要自己改;當時也根本沒有激光雷達,要自己做。
但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首先很多車企對汽車的改裝很擅長。不,他們不是改,他們就是這麼生產的。所以車輛的深度集成顯然要跟車廠來做。
傳感器在這些年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現在有很多傳感器廠商出現,可以跟他們合作。在生產方面,我也理解當時Waymo的選擇,但今天我們做虛擬司機,是跟車輛相關,我覺得應該跟業界或者很多廠家合作來完成。
Q:很多主機廠包括豐田都在不斷成立、擴大自己的軟件團隊,這件事對自動駕駛供應商來説有什麼樣的影響?
樓天城:首先跟主機廠合作是一個很好的結合。腦子做得再聰明,也需要健康、強壯的身體嘛。應該説,互相都會有極大的促進。
Q:你們會跟豐田推出專門自動駕駛的車型嗎?怎麼進行車輛的正向開發?
樓天城:這涉及很多合作細節吧,我沒辦法透露。任何自動駕駛的意義,以及將來Robotaxi的模式,都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探討和達成共識。
Q:目前卡車的商業化落地有什麼進展?
樓天城:其實我連卡車怎麼開都不知道。但我覺得,會開車之後,再學卡車至少能快一些。對各種物體的感知、對車隊位置的判斷,對地圖的感受,都可以起到幫助。
我一直堅信,乘用車和商務車有極大的共通性,或者説關鍵部位是共通的而不是獨立的。所以,我不把卡車技術和乘用技術當成兩個獨立的技術棧。
Q:關於盈利這塊,小馬智行現在已經產生盈利了嗎?
樓天城:盈利是指車輛能夠脱離人的狀態,且能夠以規模化的方式進行運作,這樣才稱之為盈利。在這之前只能稱之為現金收入,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盈利。
所以,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盈利,要同時做到兩件事情:一是量產化、規模化。二是做到真正跟人無關,達到車裏沒有人,遠程也不需要人的狀態。今天跟這個階段比,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Q:無人化、規模化決定了落地和盈利,那從小馬智行的角度來看,還需要哪些條件才可以達到質量變?
樓天城:無人化,首先肯定要提升安全性。安全性包括至少兩點:一是對長尾場景的覆蓋。
我們到不同城市的市中心、複雜場景下測試,是為了收集更多長尾信息。高速上出現摩托車、人的情況大家可能都見過,但概率可能是一年見一次吧。但在市內可以收集很多長尾效應的場景,讓車輛在困難的地方訓練。
二是車輛的深度集成。安全車輛需要達到車規級安全,需要車輛冗餘,這也是跟OEM合作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只有很深度的合作,才能夠在冗餘、真正車規上有重要的突破。
至於規模化,就需要有一個標準化、可量產化的方案;其次是對成本有一個很好的控制和降低。
Q:盈利的前提是無人化和規模化,但規模化需要前期的投入,才能把自動駕駛生產出來,這是一個死循環?
樓天城:我們的目標是達到無人化,但不表示今天的每一輛車就能夠賺錢。在有安全員的情況下,考慮因素是什麼呢?是測試要保持安全。其次,要用最小的成本來收集數據,幫助提高、集成技術,這是測試的唯一優化指標。
所以在測試階段,成本不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提升技術才是。在提升技術達到一定水平之後,真正做到無人化之後,通過量的增加,才能進一步降低很多硬件的成本。硬件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和人工的費用,這是常見的做法。
Q:在現有的情況下,如果從降本成效的角度來看,L3會不會比L4更容易達無人化和規模化?
樓天城:因為成本下降目的是做到L4嘛,各家有不同的理解吧。我們認為,在數據方面的積累有幾個條件:
第一,數據積累最基本要求是足夠大的數據量。
其次,要達到一定的數據密度,也叫數據選擇。選擇真正有意義的數據,是數據積累第二重要的點。很多高速上的數據或者城區數據,可能選不出這樣有意義的數據,因為這些數據是其中越來越小的一部分。
以谷歌為例,當時我們專門去拉斯維加斯採集行人數據,因為美國也就那兒的路上有很多行人。但這些數據在北京五環上兜一圈,該有的就都有了。所以從數據採集上來看,要選出非常高質量的數據片段,否則就是在浪費機器錢。
第三,根據這些有意義數據進行能力提升,比如數據不同的訓練模型、模型的整個框架、不斷改進模型的能力,是數據相關第三個重要點。
這三點共同促進了整個數據端的提升。在真正數據收集上,L3只是應用本身。我覺得,在最複雜的城區道路收集場景是性價比最高的做法。而收集的數據本身,也應該用一些真正在車上使用的傳感器進行收集,而不是一些其它傳感器。
Q:小馬智行要打造一個虛擬司機,一方面跟車企有合作,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Robotaxi APP。那麼做車企的自動駕駛供應商,和作為一個Robotaxi運營方,兩者之間有衝突嗎?
樓天城:我們可能都不是這兩個狀態。Robotaxi APP其實也是提升技術發展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做自動駕駛,需要理解用户的需求,為什麼坐自動駕駛,喜不喜歡自動駕駛,關注自動駕駛的哪些地方,其實都是技術的一部分。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將來就會是Robotaxi的運營方,也不表示我們將來就不是Robotaxi的運營方。
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技術更好的落地。等做出第一個產品之後,將來的商業模式才會reshape,我們才可能在最後比較出一個更好的狀態。
“行業正在經歷正常發展過程”
Q:特斯拉上市以來發展非常快速,這對中國的創業者會有什麼樣的啓示?
樓天城:馬斯克是一位極其努力的人,他的努力背後代表着一種信仰。汽車產業在很多年前就很有意義了,當時世界領先的車廠是美國通用。但後來沒有出現太大變革,越來越缺少一種通過技術做得好、然後帶來價值創新的例子。
特斯拉在某種程度打破了這種現象,這也是小馬智行追求的最根本的東西:我們技術做的好,我們產生了價值,這是我們唯一真正的依賴。將來Robotaxi怎麼運營,這不是根本,根本還是在於做好技術,把它做得安全、更穩定、更便宜,由此我們才產生價值。
Q:你覺得中國會不會出現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
樓天城: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但我們會努力成為一家。
Q:業內有一種聲音説,Robotaxi 可能會在2-3年內實現大規模的落地,你認同這種説法嗎?
樓天城:首先,安全性和量產規模化是毋庸置疑的。應該説,落地不是一個可預測的問題,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説落地。
無論我説做不做得到,都是我的一個預測。自動駕駛一個探索性的行業,還沒有被前人做過。對於這種探索性行業,唯一最好的證明做到方法就是把它做得好。所以這個落地無從預測,只有真正做到的那一天,才能説真正做到了。
Q:那會不會有一種不知道終點在哪裏的感覺,這對一個創業者來説似乎不太好?
樓天城:我們對接下來的發展路徑,目標、怎麼做、可能遇到的困難,都有非常詳細的計劃。但是探索型的公司,需要保持這樣一種做事的方式。我們公司都是做到了才拿出來分享,沒有人會説跟大家分享我打算做什麼。
Q:所以你們內部可以看得到終點,但是不會對外宣傳?
樓天城:計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怎麼去優化。
Q:能不能回顧一下從2016年到現在,自動駕駛整個行業歷經了什麼樣的變化,現在走到了哪一步?
樓天城:首先行業之間都是有區別的。自動駕駛行業的特點,就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但將來會產生極大的價值。基於這個前提,行業應該是經歷了一個正常的發展,可能速度會顯得比較快,僅此而已。
Q:正常是指什麼?具體一點?
樓天城:早年大家會先調研這件事能不能做成,到了2013、2014年的時候,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被回答了,所以開始做跟車相關的東西,然後開始做工程方面的工作,不需要去探索能不能做,而是説要做得更穩定,價格更低,這是技術發展。
從整體來講,行業也在不斷整合、洗牌,發生變革,這也是一個行業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所以得到很多關注之後,很多資源進入這個行業,加速了發展,這也是2016年之後我們看到很可喜的一點。
Q:最近其實出現了一些國外創業公司被收購的案例。
樓天城:這是行業成熟的標誌。
Q:你們會被收購嗎?
樓天城:做自動駕駛這件事,就是為了產生價值。所以如何做、跟誰合作、拿什麼樣的資本,都是做成這個事情的路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產生價值,其它都會改變,這是不會改變的。
Q:最初自動駕駛是一個技術,到現在逐漸變成一個產品,你覺得技術思維跟產品思維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樓天城:我在做研究階段,很多時候考慮的是挑戰人類智力巔峯,還有探索一些未知的因素,回答一些可能與不可能,這是研究階段最關心的點。在那個階段,會假設在一些不同的情況下能做到多好,降低一些假設,能不能做到同樣的好。
但實際工程中沒有假設,你要去了解這個世界,才能做得更好。工程的特別之處,首先是迭代,好的東西都是不斷改進出來的,不是第一天靠腦子想出來的。
當年谷歌的研究剛剛做出來時,其實用的是非常簡單的方法,跟今天的算法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它先做出來了,然後不斷從用户中學習提高自己,從而達到了今天的狀態。
所以自動駕駛的關鍵是不斷迭代、改進,發現路上哪個地方做得不好,然後收集、改進、進一步測試,這是一個迭代的過程,也是跟研究截然不同的地方。
另一個重點在於集成,如何把各種東西攢在一起,達到一個最好的整體狀態。所以,迭代和集成應該是工程中最關注的因素,這已經跟研究的年代截然不同了。
Q:現在產業鏈的成熟度,是不是還制約着自動駕駛的發展?
樓天城:首先,產業鏈跟自動駕駛行業一樣,都在快速發展。自動駕駛也還沒成熟,產業鏈也理應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所以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可能有人會説,產業鏈的發展會幫助自動駕駛做得更快、更好。但剛剛也提到的,自動駕駛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不再是研究問題,不一定需要突破性的東西才能做成自動駕駛,正常按部就班也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有突破一定是有好的幫助。當有一些新的突破的時候,真正受益的是那集成能力強的人,因為他們能在第一時間將新的技術用在系統中,最快知道它的效果。
Q:那下一步,產業鏈可能突破的點是什麼?
樓天城:其實都很有可能突破。在研究階段結束的時候,我覺得三大產業鏈突破應該就是激光雷達和芯片技術,這是產業鏈最大的突破,之後這兩方面也在繼續進步。
第三點跟車相關。當年我們用的是油電混合的車,現在很多是新能源純電車,在控制精度上有很大的改進。現在冗餘平台也已經開始出現,以後可能越來越普及,進一步做得更好。
(以上採訪問答由雷鋒網新智駕和另一家媒體共同完成)
(雷鋒網) 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