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F-35脈動生產線,撐死一年也就130架,為何不能自動化生產?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科技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工業生產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工業生產機器人普遍進入製造業,加快了生產能力,例如幾分鐘一輛汽車的流水線自動化程度越來越強,然而,戰鬥機的生產卻始終無法做到,這是怎麼回事?

首先,戰鬥機的生產能力不是越來越快了,而是越來越慢了。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參戰國的戰鬥機生產能力是非常快的,美蘇在二戰時期的四年時間內就生產了約10萬架各型飛機,這個速度相當快了,其中美國佔了大多半。而現在的戰鬥機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年幾十架,甚至十幾架,幾架。美國的F-35生產始終處於無法滿足需要的狀態,採用脈動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年也就是130多架,不是不想快,是真快不了。造成這個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戰鬥機的體積大了,重量大了,佔用廠房面積大了,自動流水線不適合戰鬥機。自動化流水線首先是讓飛機流動起來,也就是人員崗位不動,各有各的活幹,但是飛機要流動,就像生產小汽車一樣,一條流動生產線從頭但尾一氣呵成,而戰鬥機都是不動的,人員動。

如果飛機生產線也向小汽車一樣,最少的生產線長度也要十幾公里長,這還不算,如此大的重量對生產線的技術要求也大,投資也不會少。二是戰鬥機的特殊結構限制了自動化設備的使用:戰鬥機的空間狹小,而且所有的零件都需要安裝在戰鬥機的內部,機器人的使用受限,例如,一架戰鬥機有十幾萬甚至上百萬各零件,很多零件都是線路之類的,只能人工佈線,人工安裝。三是高技術密集,對於拿捏力度,裝配有特殊要求,很多精密設備都要小心翼翼,也限制了自動化設備的效率,使用受限。

四是戰鬥機基本上沒有焊接工藝,都是鉚接工藝,而自動化設備對於自動焊接技術是行家裏手,這也限制了自動化設備的使用。同時,飛機所所使用的鉚接零件並不統一,轉換非常大,這也壓制了自動化設備的使用效率和難度。二戰時期戰鬥機的體積和重量輕,也不是採用現在這樣的自動化流水線,由於零件少,生產快速,現在的戰鬥機不同了。其實,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本身就是美國創造的,如果能用它們不會不用,機器人肯定比人工效率高,省錢,能降低成本,實在是不方便使用。

綜合而言,現在的戰鬥機零件太多,戰鬥機可適合自動化設備使用的空間太小,無法展開,另外,現在的戰鬥機所使用的材料都是輕金屬和複合材料,不適合自動化的機器人操作,還有就是工序太繁瑣,很多的部件安裝只能由人工完成。其實,現在的戰鬥機生產線説白了就是一個大作坊,戰鬥機都停在生產機位上,各裝配人員按照生產程序輪流上陣進行組裝。不過隨着現代製造的人工智能化、大數據和全自動化物流的推廣,戰鬥機開始實現半自動化的生產作業。

目前最流行的脈動生產線,基本就是這個意思,能夠利用自動化技術生產的就利用,提高了戰鬥機生產線的作業效率,但目前要達到生產小汽車那樣的程度,這個夢還要繼續做下去,不過,將來肯定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