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勃潺】“我不經常出來講,不是因為高冷,只是很懶又有社交恐懼。”在7月29日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如此調侃自己和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
在此次溝通中,印奇將自己比作“答題者”,回答了行業在資本、技術等層面關注的問題,並公佈了曠視的“AI新基建線路圖”,並直言AI如何在產業落地處於“深水區”的當下,找到更合適的前進路徑,是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印奇感嘆,兩個人已經由當初“簡單幼稚的程序員”成為“簡單幼稚的程序員管理者”,對於兩人來説,除了技術以外,在組織管理、企業文化、戰略方向等多層面的推進,才能繼續推進曠視的穩定發展。
近年來,曠視也提出了“4 in 1組織陣型”、“1+3產業落地”等多個戰略方向。走入創業的第九年,對於AI技術如何實現商業化落地,曠視科技正在嘗試給出自己的答案。
AI產業進入深水區
從技術成熟度曲線來看,在快速爆發的5、6年後,AI行業在今年正式步入了深水區。對於AI行業,業內普遍有很高的預期,但當預期回落,到底哪個AI企業能穿越“死亡之谷”,成為了一個很難預測的問題。
印奇認為,在人工智能處於“死亡之谷”泡沫期的當下,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將被淘汰出局。而作為物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核心能力,AI如何在產業落地處於“深水區”的當下,找到更合適的前進路徑,是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我們看來,AI真正的商業價值的變現、真正能夠有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公司,大部分是面向線下的,更多的是和實體行業的結合,”印奇則始終相信“AI小於IoT”,即AI是物聯網裏一個核心技術算能力,但短期內是延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技術創新的主軸,但不是產業落地的核心點。“所以,未來AIoT會變成一個詞,就像當年説ICT一樣。”
也因此,曠視認為,帶領AI產業駛離深水區,實現真正產業落地的關鍵在於算法側供給提升、價值閉環跑通與“4 in 1”組織陣型形成。
AI產業商業化落地:打造組織與人才的理想“陣型”
AI的核心是算法。從AI產業落地的角度來看,AI企業在算法供給側的提供遠遠不夠。而將AI技術應用到一個行業時,往往會發現這一應用部署的路徑是很長的。
這一路徑包括:算法上的可行性,同時AI企業能夠成為系統集成商,從端到端打造示範性POC項目。印奇表示:從算法到系統集成,到軟件平台到最後的軟硬結合,這是真正想在行業落地時必經的一個最小路徑。因此,曠視提出產品形態三層演進是實現價值鏈的唯一路徑。
但在涉及真正本質上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時,僅僅用從0到1來解釋這一演變還不夠準確。
在曠視看來,AI產業落地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0-0.1,本質上是技術可行性和所謂產品價值的驗證,這個過程是非常本質的0-0.1的創新。
0-0.1之後第二個階段是MVP產品打磨,MVP是互聯網經常會用的詞,即“最小的可用產品”。值得關注的是,MVP裏有個很重要的定義是已經觸達了行業用户,並且用户買單了,完成了最早期的商業實現和落地。
第三個階段便是規模化應用階段(1-N階段),曠視認為,至少在未來10年時間裏,AI的規模化應用一定是用軟硬一體化的方式,如果一個AI公司只有算法,只有軟件很難走到第三步,很可能不斷地在走0-0.1、0.1-1。
“我們認為,一個AI公司所用的路徑一定是要先能夠驗證價值,真正完成MVP和客户的驗證,最後定義成軟硬一體化的產品,然後規模化複製。”印奇説道。
在曠視的理念中,實現AI產業商業化落地的關鍵因素,就是要打造組織與人才的理想“陣型”。印奇認為,只有人才形成合理配比、組織文化能夠緊密融合的AI企業,才能真正在即將到來的AI產業化大潮中擁有真正的“戰鬥力”。
因此,曠視提出,AI企業最理想的陣型應該具備“4 in 1”特徵:“4”是指每進入一個AI+行業,都需要配備CEO(產品經理)、CTO(產品開發)、CAIO(AI可行性)、CMO(行業洞察)四種角色,而“1”是指四位一體。如今的曠視科技,不但在AI基礎研發上持續深耕,而且還在人才隊伍和組織架構上進行深度優化,目標就是要成為最具“戰鬥力”的AI商業化落地實施者。
如今的曠視科技,不但在AI基礎研發上持續深耕,而且還在人才隊伍和組織架構上進行深度優化,目標就是要成為最具“戰鬥力”的AI商業化落地實施者。
新基建AI路線圖
在今年業內關注的新基建方面,曠視公佈了AI新基建線路圖。整體而言,入行業、出標杆,單點場景將引爆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推進AI新基建的過程中,曠視還以算法和數據構建AI底層系統和底層技術,打造新一代AI生產力平台Brain++,開源其深度學習框架天元,不斷降低企業算法開發和使用AI技術門檻,打造產業生態,實現AI產業落地的場景突破。
曠視方面早已制定了“1+3”戰略推動AI技術“價值落地”。所謂“1+3”戰略,是指曠視科技通過“Brain++”AI生產力平台提供算法規模化供給,實現AI技術創新在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以及供應鏈物聯網場景中商業化落地的方法論。
其中,Brain++作為高效量產算法的AI基礎設施,幫助企業快速高效地建立企業AI基礎設施,將需求到落地時間縮短80%,並降低約55%整體算法生產成本。通過Brain++,曠視將AI能力引入施耐德電氣、一汽富維集團等企業的生產線,併為國家電網提供無人機輸電線路巡檢、園區智能化解決方案,助力其數字化轉型。
而將曠視“深水區”的理念落實在具體業務層面上,就是要針對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以及供應鏈物聯網等三大關鍵業務板塊上,以“軟硬一體化”為基礎,成為最重要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個人物聯網方面,圍繞AI定義光感知系統的價值閉環,曠視從面部識別做到計算攝影,再到軟硬一體。目前,全球有10億部手機在使用曠視的產品,為用户提供極致的使用體驗。
在城市物聯網方面,圍繞城市大腦的價值閉環,曠視希望從超級應用做到操作系統,有效打通交通、城市管理等條行業應用和社區園區、公共建築等塊空間應用的數據壁壘,實現城市治理和居民生活的雙贏。在北京,曠視參與了北京六大區“城市大腦”、中國尊等項目的智慧化建設,為智慧北京助力。
在供應鏈物聯網方面,圍繞供應鏈場景的價值閉環,曠視從局部的機器智能做到整倉智能優化,基於河圖的商業項目近百項,並打造了全球“最柔性”的服裝類智能倉。今年下半年,曠視還將陸續推出多款自研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物流裝備新品,面向物流場景提供高度智慧化的行業解決方案。
據悉,目前曠視的業務助力城市基建與應用覆蓋公共安全、交管、城管、司法等多個垂直領域。曠視城市管理相關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在中國150多座城市、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落地。值得注意的是,曠視科技提到在人才培養上,曠視科技每年研發佔收入比超過 40%。
IPO: 在合適的時間穩步推進
2019年8月份,曠視衝擊AI第一股赴港上市,引起行業關注。根據招股書顯示,曠視估值40億美元,擬公開發行40000萬股,募集資金5至10億美元。但在多重複雜因素影響下,曠視的上市之路顯得頗為坎坷。
談及此,印奇表示對於上市,曠視仍然十分積極樂觀,“對於上市,我們非常有信心”。
印奇認為,上市不是一個特別急需要去完成的事,曠視會在合適的時間穩步推進。同時,對於曠視科技來説,上市是企業發展的手段而非目的。
談到未來五年後對曠視科技的期待,印奇坦言,曠視不會是一個像很多AI公司宣傳的那樣特別平台化的公司,而是會選擇聚焦1~2個產業,逐步化擴展,將單體行業先做大比如到100億元營收。平台化的公司比如BAT等平台有自己的立身之本,而作為曠視科技,目前也有明確的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產品方向。
據其透露,下半年會推出一款特殊的手機傳感器,機器人家族和新的視頻結構化硬件也會亮相,“希望今年年底之後,媒體叫我們最硬的科技公司!”
“我們有信心成為領跑者。我們既有核心的技術能力,又有產品落地,也有進一步商業化的能力。”印奇表示,“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務實者,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個點滴才能讓曠視科技長久來看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