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為了“打敗”甲骨文,它不懈奮鬥了20年。

文| 華商韜略 Nino Z.

7月10日美股收盤時,Salesforce市值達到1791億美元,第一次超過了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Oracle),並將這種超越的優勢保持至今。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這是一個權力與命運交錯的時刻,也是兩家公司明爭暗鬥20年的里程碑,更堪稱軟件科技業再變革的劃時代風向標。

【站在巨人的肩上】

1995年,被譽為“甲骨文暴君”的拉里·埃裏森(Larry Ellison)公然宣佈“PC已死”。他另組“網絡電腦公司”(Network Computer),推出“網絡電腦”。

當時,Windows 95剛誕生,Netscape瀏覽器未流行,甲骨文的核心業務還是關係數據庫系統軟件Oracle。互聯網尚在襁褓期,埃裏森就幻想用“網絡電腦”,幹掉IBM、蘋果、微軟等一眾豪強。

這顯然不可能。結果,埃裏森的“網絡電腦”無疾而終。

但這一年,還有一件讓埃裏森更不爽的事,那就是西貝爾公司(Siebel)發佈了革命性的CRM(客户關係管理程序)產品,搖身變成了CRM鼻祖。

西貝爾公司(Siebel)的創始人托馬斯·西貝爾(Thomas Siebel),正是甲骨文昔日最金牌的銷售經理、營銷副總裁。他的成名絕技是,哪怕Oracle數據庫問題成堆、投訴不斷,他依然有本事把它賣出去,甚至達成銷售任務的2.8倍。

能做到這點,西貝爾靠的可不是運氣。

在銷售實踐中,他敏鋭發現,甲骨文雖然致力於為客户提供信息化辦公系統,但自己的客户管理信息化卻做得很差。於是,他在內部自建一套“綠洲”系統,以便銷售人員更快了解產品、價格、競爭、消費和市場等信息,更好維護客户關係,讓每個人都成為出色的銷售經理。

這正是CRM(客户關係管理程序)的雛形。

只可惜,“綠洲”與公司既有的銷售團體發生利益衝突,埃裏森也不支持。西貝爾於是憤而創業,結果大獲成功。

西貝爾的成功,令埃裏森相當憤怒。他痛斥西貝爾的CRM盜用甲骨文的技術,其中就有“綠洲”的影子;西貝爾則反唇相譏甲骨文不但技術次,而且人品差,離職後欠他的銷售提成一直都沒給。

但西貝爾真正刺激到的,卻是本文的主角、日後被譽為“雲計算之父”的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

貝尼奧夫是典型的少年天才。他15歲就開出第一家遊戲公司,賺夠了買車或上大學的錢;20歲,進蘋果;畢業後,入甲骨文得埃裏森賞識,從部門主管一路高升,26歲成公司史上最年輕副總裁。

這個開掛的年輕人,在審視埃裏森“網絡電腦”的挫敗和西貝爾CRM的成功後,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他的設想是,如果把軟件放在雲端,不需要本地安裝、維護和升級,人們就能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使用任何設備上網,並使用軟件。

如果更進一步,把CRM與雲軟件相結合,用户就無需再像往常那樣先購買軟件再使用,而是在線上隨買隨用。這樣必能攻佔一片新市場。

這就好比説,傳統的軟件公司是自行車廠,賺錢模式是生產車然後賣車,讓用户擁有一部自行車;而貝尼奧夫要做的則是共享單車,賺錢模式是出租車的使用權。

1999年3月,貝尼奧夫創立Salesforce,並將公司使命定義為“軟件終結者”。

與對西貝爾的態度天差地別,埃裏森對貝尼奧夫的創業,堪稱“親爹式”照拂:不但投資200萬美元,還允許他上午在Salesforce工作,下午回甲骨文上班;並建議他在90天后公司財務獨立時再辭職,甚至允許他在甲骨文挖人。

最後,埃裏森還留下一句暖心的話:要是創業失敗,隨時可以回來。

但在貝尼奧夫的字典裏,從來沒有“失敗”這個詞。只用三個月,他便率領團隊開發出最初的Salesforce CRM產品,年底正式離開甲骨文,開始在雲端世界縱橫馳騁。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Oracle和Salesforce業務對比

【“軟件終結者”】

論企業軟件管理,不論是老東家甲骨文,還是1972年從德國起家的SAP都是老前輩;而做CRM,西貝爾則早了六年。

但好飯不怕晚,在甲骨文的經歷,讓貝尼奧夫更清晰地看到了軟件行業的痛點。

傳統企業管理軟件的許可證(Licence)交付模式,需要用户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每年的服務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大量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負擔。

看到這塊市場空白的Salesforce,於是將目標客户瞄準了中小企業和大公司的小部門。

最重要的是,雲軟件的構想,很適合這些企業。因為對它們而言,重要的並不是擁有軟件,而是可以隨時隨地低成本使用,並且得到關於軟件的一系列配套服務,包括升級與維護等。

因此,Salesforce採取多租户模式,靈活定價,讓中小型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用户數和存儲量來按需採購。

這讓Salesforce與包括甲骨文在內的傳統軟件商有了明顯的區別:一是採用雲服務,客户不需要自己買服務器;二是網上下載即裝即用,無需專門安裝;三是軟件的更新迭代,都是線上隨時解決。

所有這些綜合起來,讓貝尼奧夫對自己的雲上軟件服務信心滿滿,而且喊出了“軟件已死,服務將行”的口號。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貝尼奧夫和Salesforce“軟件已死”的廣告

他的這一思想精髓,便是今天大名鼎鼎、備受追棒的SaaS(軟件即服務)理念。

相比傳統軟件商,作為SaaS先驅的Salesforce,除了使用成本極低、再小的公司也用得起,以及能快速部署應用、使用效率高外,後續的維護、更新、升級也都優勢盡顯。

許可證模式是在軟件廠商更新後,再通知企業升級,週期較長。而SaaS模式可以快速在後台更新軟件。為進一步強化優勢,Salesforce還主動為客户每年提供3次免費的版本升級服務,並會根據客户日益變化的需求,不斷增加新功能。

靠着這些措施鞏固中小企業市場後,Salesforce又推出個性化定製模式,滿足大型企業在安全性和定製化方面的需求,逐步將市場拓展到大型集團層面。

2000年,Salesforce在舊金山舉辦發佈會時,正巧碰到傳統CRM軟件霸主西貝爾也在舉辦用户大會。為了傳遞“軟件已死,服務將行”的理念,貝尼奧夫僱傭了一批抗議者在門口高舉“no software”的牌子,並因此一戰成名,正式為自己貼上了“軟件終結者”的標籤。

基於SaaS理念,Salesforce在2000-2002年分別推出了核心產品,包括幫助企業實現銷售自動化的SFA應用程序、CRM應用程序和客服應用程序。

2004年6月,Salesforce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募得資金1.1億美元。

不同於其他用公司名簡稱作股票代碼的常規做法,Salesforce直接選擇了CRM作為代碼,結合自己雲狀的Logo,將CRM和“雲”這兩大王牌理念,牢牢根植在品牌印象中。

【決勝雲端大平台】

Salesforce迅速在業內嶄露頭角,但並沒有讓貝尼奧夫享受在“雲端”的飄飄然。

他意識到,依靠單獨的CRM服務很難走得長遠,必須將Salesforce進一步升級:要通過平台的方式,匯聚更多的軟件和服務到雲端,一站式地滿足客户更多的軟件和服務需求,並讓用户通過這一平台,彙集各種方案和服務,集成為自己的數字化工作平台。

這便是如今同樣大名鼎鼎的PaaS(平台即服務)平台。

前期SaaS階段的積累,也為Salesforce打造PaaS平台提供了先決條件:已在前端擁有了海量客户,眾多用户也有了一定的忠誠度和良好的付費習慣。

2007年,Salesforce正式推出了自己的PaaS平台Force.com,將軟件研發平台作為一種服務,以SaaS的模式提交給用户。

PaaS平台的使用解決了不同行業客户的後端系統與Salesforce CRM前端銜接的問題,使得Salesforce能夠配合不同企業流程提供專屬解決方案。基於平台,客户不但可以定製開發新功能,還可以對Salesforce的標準功能進行定製改造。

為讓平台匯聚更多的工具、服務和方案支持,Salesforce不但把平台開放給服務的客户,更將平台開放給各種軟件開發者和服務提供者,讓用户可以得到更多的需求滿足。同時,Salesforce自己也基於PaaS進一步高效開發了自己的SaaS產品提供給用户,比如其主打產品銷售雲和服務雲都是在該平台上開發的。

在打造PaaS平台的過程中,Salesforce還看到了大數據的先機,嘗試通過數據優勢,增強平台及產品的社交性。它的市場營銷雲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

用户使用Salesforce的產品時,會將數據信息存在它的CRM系統中,進而讓Salesforce得到用户的基礎畫像。當用户與社交媒體合作投放廣告時,Salesforce會根據用户畫像讓投放更精準。投放廣告所獲得的銷售線索,也會被Salesforce協助引入到用户的CRM系統中,再由銷售人員實現轉化,形成良性循環。

軟件開發者、服務提供者、各種工具和解決方案越聚越多,讓Salesforce進一步構築了自己的護城河,而Salesforce始終致力打造極強的可擴展性,如允許開發者利用Force.com的專有編程語言Apex等專有技術進行二次開發,也進一步吸引了開發者的聚集,進而合力讓平台越來越強。

到2009年,已有10萬項應用程序、12.4萬開發者在為Force.com度身訂做,而這些都成為Force.com增強用户吸引力的一部分,讓其用户規模快速增長,並最終打造出一個讓企業用户和開發者良性互動的生態圈。

在平台力量的持續爆發下,2017年Salesforce雲收入突破100億美元。對此,貝尼奧夫毫不掩飾地在推特上宣佈:Salesforce贏了,甲骨文輸了,並下了邁向200億美元的宣戰書。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貝尼奧夫在推特上宣佈勝利

【備戰新十年】

2004年IPO時,Salesforce的年收入只有9600萬美元,市值約為11億美元;如今,它的市值已突破1700億美元,增長約154倍。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Salesforce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

根據2021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即使疫情期間,Salesforce也實現了營收48.7億美元,同比增長30%。而同期甲骨文營收下降約6%。雖然Salesforce的年收入規模依然遠低於甲骨文,但依據其趨勢看,超越甲骨文的希望很大。

但Salesforce的成長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比如,2015年公司都還在持續虧損,直至2016年才實現盈利。相比而言,甲骨文當初的贏利要快得多。

導致這一結果的很大原因在於,Salesforce更像一個互聯網公司的成長模式,其超九成的收入都來源於軟件訂閲與支持。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前期投入巨大,獲客緩慢,成本較高,收入很低;一旦前期投入到位,規模效益顯現,其後期的投入則會越來越少,獲客會越來越容易,收入和利潤會越來越多。

這也是市場都樂觀預期,它有可能超越甲骨文的關鍵,即便甲骨文也在向雲上轉型。

在研發與銷售上,Salesforce可謂不遺餘力。

以2017年為例,其當期研發費用高達18.86億美元,佔總收入的14.2%;做銷售起家的貝尼奧夫,對銷售的投入也是從不吝惜,自上市以來,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始終保持在45%以上。

此外,Salesforce還圍繞產品和技術兩大主線不斷併購。

據Crunchbase統計,截至目前,Salesforce共完成了63筆併購,其收購標的涵蓋了財務、人力資源管理、ERP、社交媒體檢測平台以及辦公軟件等。典型交易包括,2016年6月,Salesforce以28億美元收購電商管理平台Demandware,補全了銷售、客服、營銷和電商的四大業務板塊。

買技術也是Salesforce併購的一大邏輯,這幫它不斷完善自己的底層構架,輕鬆迎接大數據時代。從2013年開始,Salesforce先後在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等領域,收購了PredictionIO、MetaMind等人工智能公司。近期,Salesforce又開始密切關注數據類標的,包括營銷數據初創公司Krux、數據庫提供商Attic Labs等,用數據為平台增值。

併購提升了公司的規模和能力,但也增加了公司的開銷,甚至是業務整合的風險。這讓市場對Salesforce的未來前景,也開始有了擔憂。投行Evercore的分析師就在6月23日給客户的一份説明中寫道:

“隨着Salesforce繼續擴大規模,它的有機增長率開始正常化,該公司吸引新投資者的能力受到了最近一些併購的影響。這導致它被困在兩個投資陣營之間,因為它的增長速度不夠快,無法吸引那些專注於早期SaaS的勢頭投資者,而它的盈利能力也不足以吸引更多GARP(以合理價格實現增長)的投資者。”

如何繼續高增長,成為Salesforce當下必須面對的現實。

雖然Salesforce仍在增長,但一些小而美的雲計算公司增長得更快。疫情的突襲,使得需求流向了那些能讓人們在家裏就高效工作的雲服務,比如DocSign和Zoom,今年在股市上的表現都超過了Salesforce。

因此,Salesforce進一步加速着自己的業務拓展,以備戰下一個十年。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比如,早在2018年,它就推出了醫療管理系統健康雲,進軍健康領域;今年疫情期間,它也推出諸多技術和產品來響應支持。

此外,Salesforce還在努力實現“CRM+AI+數據”完整生態的構建。

2016年,Salesforce推出了基於大數據和AI技術的平台愛因斯坦(Einstein);2018年3月,Salesforce收購了集成軟件Mulesoft,幫助鏈接不同應用中的數據,為愛因斯坦提供數據支撐。

這些都大大增強了Salesforce PaaS平台在系統集成和數據分析方面的能力。在最近一個季度,“平台和其他”類別貢獻了30%的訂閲和支持收入;而5年前,這一比例只有15%。

在不同的地域,Salesforce也在緊鑼密鼓地開疆拓土。

目前,美洲仍然是Salesforce的主戰場。2017年Dreamforce大會上,Salesforce曾指出,自己在歐洲、中東和亞洲等地區的銷售額,僅佔其潛在市場的7%,以此強調自己拓展潛力巨大。

2018年6月,Salesforce宣佈未來五年將在英國投資19億英鎊。

2019年7月,Salesforce與阿里雲達成獨家戰略合作,Salesforce的產品將集成在阿里雲上,向中國企業客户提供服務和支持。

阿里並不是第一個與Salesforce合作的行業巨頭。早在2017年11月,Salesforce便宣佈將與Google Analytics整合,二者共享銷售、營銷和廣告等數據,同時與谷歌雲服務套件G Suite建立合作關係。

今年1月,有多家媒體爆出谷歌有意向收購Salesforce,以對抗微軟Azure和亞馬遜AWS。雖然只是傳言,但足以證明Salesforce的“江湖地位”。

因此,分析師們對Salesforce的未來依然抱有信心,並相信它會持續超越甲骨文。

但Salesforce的目標,已不僅是超越甲骨文。比起同樣在該領域的行業巨頭甲骨文、微軟和SAP,Salesforce更適合混合環境,能夠和更多行業的後端系統集成,也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簡單的使用,顛覆企業軟件,掀起新的數字經濟革命。

▲飛利浦CIO談論Salesforce對公司的幫助

這使得它在2017年便拿下了CRM市場19.6%的佔有率,超過位居第二、三、四名的甲骨文、SAP和微軟的市場份額總和;而在銷售自動化SFA和客户服務領域,Salesforce更是一騎絕塵,市場佔有率高達35.2%和38.2%;在市場營銷領域,2017年Salesforce也重回榜首,市場佔有率為10.5%。

Salesforce在美國掀起軟件服務大變革的另一邊,正在數字經濟搶跑的中國軟件業也在加速着變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標杆企業當數A股上市公司用友網絡。

用友創始人王文京學會計出身,但卻痴迷於技術推動商業進步。他年紀輕輕就成為推動中國財務系統信息化的先鋒人物,繼而創辦用友,從財務軟件到ERP,從ERP到雲服務,從PaaS(平台服務)、SaaS(軟件服務)、BaaS(業務服務)、DaaS(數據服務)、FaaS(金融服務)……不但成為完整參與了中國企業數字化進程的領軍公司,而且已是世界級的企業與公共組織軟件和雲服務供應商。

今年8月6日,用友網絡對自己的數智化戰略再升級,併發布了用友商業創新平台YonBIP(下稱YonBIP)。

官方解釋中,YonBIP定位為數智商業應用的基礎設施,企業服務產業的共創平台。它具有數字化、智能化、高彈性、安全可信、社會化、全球化、平台化、生態化的八大特性,是一個數智化平台,也是一個服務企業的生態,將以平台和生態模式,更便捷、高效地支持企業和公共組織的數智化發展,尤其是商業創新。

平台服務模式、生態、商業創新是YonBIP的關鍵詞,也是YonBIP與過往的數智化模式,如ERP等產品服務模式的核心區別。其生態、平台模式的核心要義在於,打破過去更多側重企業內部運營提供數字化產品服務的侷限,將企業的外部價值鏈,以及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專業服務資源和能力,也都連接進來,讓企業可以通過平台隨取隨用。

從產品服務模式(SaaS為主)升維到平台服務模式(PaaS+SaaS+BaaS+其它XaaS,即“用友+”生態),YonBIP也是用友對自己如何助力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的大升級。通過YonBIP,它將不只是幫助企業提升內部效率,也助力企業更好地整合外部要素,更便捷高效地創新增益。它將成為企業的數智化底座,而它要支持的,是企業從運營管理到業務創新的方方面面,是整個作業和價值鏈的高效運轉。

王文京説,商業創新平台的誕生和發展,將是技術驅動下的又一次商業革命。而BIP這個概念,也是作為革命肇始者的用友,就像Salesforce在全球率先提出並定義SaaS、PaaS一樣,在全球的創新提出。

這也代表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此領域,進行着有全球突破意義的變革探索。

【巨頭恩仇錄】

伴隨Salesforce的成功,貝尼奧夫總是被拿來和甲骨文的埃裏森相比,兩人的關係也格外引人注目。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埃裏森(左)VS貝尼奧夫

有人説,沒有一個公司像甲骨文一樣,受個人影響如此之大。埃裏森本人對於細節的挑剔是出了名的,甲骨文的員工沒有一個能讓他一直滿意。

“他就像一台榨汁機,把人們榨乾,再一腳踢開。”這是坊間對他的傳言。

私下裏,埃裏森個性乖張。他曾開車超速,被交警攔下時謊稱自己是一位醫生,急於趕去醫院進行一場開顱手術,交警還為其鳴笛開道。

貝尼奧夫也不喜歡按常理出牌,他不僅在營銷上屢有奇招,生活中也熱愛冒險。他曾與暢銷書作家託尼·羅賓斯一同從60英尺(18米)高的大橋上跳入湍流之中。

曾經,埃裏森對貝尼奧夫可算是“極盡温柔”。

貝尼奧夫要自立門户時,埃裏森就是他的早期投資人和董事會成員。

《財富》雜誌一篇文章中,還曾這樣描述他們的關係:他們在埃裏森的遊艇上航行到地中海,在櫻花季節訪問日本,一起過感恩節,甚至一起和兩位女性約會……

但兩人的友好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嫌隙始於2000年,甲骨文推出“電子商務套餐”(e-business suite),搶佔應用產品市場,與Salesforce構成直接利益衝突。

當時,貝尼奧夫一氣之下要求埃裏森退出Salesforce董事會,但遭到了埃裏森的拒絕。不過最終他還是離開了董事會,貝尼奧夫為他保留了股票和期權。

自此,兩人一直暗中較勁。2005年,埃裏森甚至與“叛將”西貝爾和解,完成了對西貝爾公司的收購,試圖趕超Salesforce在CRM的業務,但結果並不如人意。

2010年,埃裏森和貝尼奧夫的“口水戰”升級。在甲骨文OpenWorld大會上,埃裏森嘲笑SaleSforce只是一個依賴於甲骨文技術的“極小”應用,而貝尼奧夫則反擊甲骨文的產品是“虛假的雲”。

第二年,埃裏森直接下令將貝尼奧夫從OpenWorld大會發言人中除名,貝尼奧夫回應:“這是甲骨文擔心我會發表更好的演講。”

隨着公司壯大,貝尼奧夫將Salesforce的年度大會Dreamforce大操大辦,發展為超越OpenWorld的最大企業軟件公司大會,這也讓埃裏森很是不爽。

對於貝尼奧夫常以“SaaS教父”自居的態度,埃裏森也是非常不服、不滿。在2015年的分析師會議上,他就曾懊悔的表示是自己先提出了“上雲”的想法:

“實際上,我認為第一家雲公司是NetSuite。我仍然擁有NetSuite的多數股權。創建NetSuite是我的主意,我的想法是在雲中為小型企業構建ERP(企業資源計劃)。而Salesforce.com是在NetSuite發佈大約9個月之後提出的。我是Salesforce.com的大投資者,對此非常支持……貝尼奧夫説,嘿,這是一個好主意,我將把CRM放在雲端。但它不是所謂的雲,而是SaaS。”

不過,這種辯解已經沒有意義。事實是,貝尼奧夫抓住機會並做大做強了。直到2016年,甲骨文才完成了向雲計算的全面轉型,足足晚了17年。

但不論媒體如何劍拔弩張地描寫二人的相愛相殺,貝尼奧夫對埃裏森的知遇之恩還是始終銘記,並一直尊他為導師:

“我從拉里·埃裏森身上學到的最多。”

相比而言,貝尼奧夫也的確更謙遜。

2018年9月,他與妻子以個人名義收購了《時代》雜誌,雖然外界對傳統紙媒多不看好,但曾作為蘋果實習生的他,依然保持着從喬布斯那裏學到的“初學者心態”。即——

“試着放下行業以前發生過的所有事情,就往前走吧,看看現在會發生什麼。”貝尼奧夫説:“我的力量來源於我不是什麼都想做,但是我擁抱所有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1] Avery Hartmans:Elon Musk called Jeff Bezos a copycat — again — over Amazon's Zoox acquisition. Here are 9 other rivalries that have formed between some of the world's biggest tech CEOs,Business Insider,2020年6月30日

[2] Jordan Novet:Marc Benioff’s Salesforce has eclipsed Larry Ellison’s Oracle in market cap, CNBC,2020年7月10日

[3] Sarah Mendoza:Salesforce.com inc. (NYSE:CRM)on the Path to Profitability, Oracle Dispatch,2020年7月21日

[4] Hiten Shah:How Salesforce Built a $13 Billion Empire from a CRM,FYI,2019年7月03日

[5] Crunchbase:List of Salesforce's 63 Acquisitions,including The CMO Club and Vlocity,2019年7月25日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11 字。

轉載請註明: 它是標誌性新巨頭,正加速把一個世界大產業送進墳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