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平台仍推不良信息,監管良藥不能停

近日,針對未成年人網課平台突出問題,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啓動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整治。如今問題有無改觀呢?經記者調查,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依舊形同虛設,不良信息照舊推送不誤,而上網課的瀏覽器,廣告彈窗不斷,閃現評論區的語言暴力未能根治。

當然,在專項整治下,多數平台已強化內容把關,比如惹人反感的彈窗消失了,學習無關的廣告“遁”去了,甚至平台還關注疫情,主動打擊公示App內不良內容,體現出公益導向和社會擔當,這無疑是整治換來的積極成效。

網課平台仍推不良信息,監管良藥不能停

圖源網絡

塑造清朗之風,是互聯網治理基本導向,對未成年人網課平台祭出重拳,是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方向。一方面,網課大規模應用,是新興教育現象,既需引導鼓勵,更要實時監管;另一方面,中小學網課對象為未成年人,三觀底線必須守住。平台若在網課教育上夾帶“私貨”,傳遞不良內容,是對教育不負責任,對孩子成長尤為不利。

從記者調查看,部分平台依然對整治熟視無睹,或心存僥倖。比如兒童或青少年模式,主要依靠用户設置獨立密碼,這在掌握了密碼的青少年眼裏形同虛設。如此“漏洞”,平台究竟是“無心之過”還是“有意為之”?《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手機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網工具。

通過瀏覽器學習是常見方式,但瀏覽器上五花八門的彈窗,很容易讓人分神。此前,國家網信辦已對幾家平台的瀏覽器捆綁安裝插件、彈窗廣告甚至推送低俗內容等影響干擾網課呈現的行為,進行了查處整改,但也未得到根本扭轉。

記者的新調查,反映了尾大不掉的舊問題,而舊問題頻仍,和平台難以割捨利益有很大關係。比如彈窗帶來的廣告收益,是瀏覽器公司難以拒絕的誘惑,用户下載量大的軟件,更被廣告投放者青睞。剋制不了經濟衝動,瀏覽器就會淪為五花八門的廣告牆。青少年模式的推行難以善至最後一公里,顯然也和平台寄望於青少年“誤觸”,促進廣告引流有一定的聯繫。

未成年人網絡使用報告顯示,在1.75億未成年網民中,學習是他們上網首要活動,此外,未成年人還喜歡聽音樂、玩遊戲、上網聊天、使用社交網站等,他們須臾不離網絡社會,與之深度交融。但在記者體驗的社交軟件中,青少年模式失靈,各個干擾青少年學習的榜單投票仍可進行,甚至有“被曝出軌,私密照流出”的露骨不堪推送。籠罩在算法之下,如此推送一旦誤點,除非下載刪除App,否則垃圾推送將無止無休,不僅污染未成年人生活,對每個雲端社交個體,都是痛苦困擾。

專項整治形成治理高壓,妖魔鬼怪的網課平台必將裸泳,而風清氣正的平台,專項整治也能為其參與市場競爭掃除“劣幣”,助力其專注網課教育投入,破浪前行。下一步的監管治理良藥不能停,既要深深嵌入網課領域,更要滌盪網絡治理的大環境,讓治理形成互補,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毫無疑問,未來網課教育,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對入圈的網課平台、教育機構是潛在利好。大浪淘沙,不能在網課教育上堅守本心,依賴廣告彈窗導流變現的路徑,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更會被嚴厲打擊。接下來,網課平台要深入研發,優化設計,從技術上加強對內容的監管,凸顯人性化,加強平台競爭力。只有推動行業向高層次發展競爭,網課教育方可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6 字。

轉載請註明: 網課平台仍推不良信息,監管良藥不能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