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補貼緩退、電樁猛進,電動之路尚未一馬平川

對於中國新能源行業而言,雖然有政策支持、政府引導,但仍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方面是提升產品品質,將安全作為第一目標;另一方面則是提升品牌認知,徹底改變以價換量、以性價比出位的發展戰略。

文/《汽車人》吳毓

從4月下旬起,新能源汽車接連迎來利好消息。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發展改革委公佈《四部委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除繼續免徵購置税外,還明確在未來兩年平緩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力度,機要通信公務採購原則上選擇新能源汽車,並支持“車電分離”等新型商業模式。

隨後是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先有購置税繼續免徵,再有補貼退坡斜度放緩,還有成為公務採購首選,更有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建充電樁、推廣新能源車”列為今後“促銷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後勁”的重點項目……新能源車的前途是否已經一馬平川?

安全之惑

安全一直是汽車消費的關鍵詞,但電動車的安全,特別是電動車的自燃問題,已經成為電動車繼續發展的障礙。

在過去的12個月中,特斯拉Model S(參數|圖片)、蔚來ES8、日產帥客新能源車、保時捷Taycan(參數|圖片)、理想One等車型先後發生自燃,不僅自身燒燬,更殃及相鄰停放的車輛。以致於在車友羣裏流傳着一句半玩笑的提示:停車的時候,要防着被貼條,更要躲着電動車。

在微博上,有三種動力電池的“電芯針刺試驗”視頻流傳:被7毫米直徑的針刺穿後,三元鋰電池的電壓陡降、劇烈燃燒,表面温度超500度;磷酸鐵鋰電池的電壓下降、無明火而冒白煙,表面温度200℃-400℃;刀片電池的電壓小幅波動、無煙無火,表面温度30℃-60℃。

一位曾在多家企業電池研究部門供職的工程師説,視頻看起來確實“心驚肉跳”,似乎裝了三元鋰電池的電動車,都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試驗所使用的電池沒有任何防護,而實際裝車的動力電池,電芯有較高的防護等級,有冷卻液循環、温度控制的電池封裝……或者説,視頻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環境條件。

以凱迪拉克CT6(參數|圖片) PHEV轎車的動力電池為例,有3組冷液循環系統散熱,每個電芯之間均有水冷散熱片;有傳感器24小時監測,電芯本體温度均勻,保證電池穩定工作。在開發階段,電池組還經歷嚴苛測試,包括在6個方向上經受50G的機械衝擊,高海拔試驗、過充保護、短路保護以及擠壓、耐久測試等等均是常規測試項目。每100萬個單體電池單元的故障低於2個。

如果一定要做“排名”,刀片電池的穩定性優於磷酸鐵鋰電池。經過穿刺後,前者的温度低於60度,而後者雖未出現燃燒,卻因高温而產生濃煙。

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鋰電則各具優勢,前者可靠性高、價格便宜且循環性能更好,對過充過放的寬容度更好,被採用輕混技術的車型廣泛採用;而後者比能量、比功率更大,電池體積小、低温性能佳,被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動車輛採用。

一位德國車企動力電池部門的負責人表示,固體電池已經證明了電芯的安全性。目前的研發目標,既要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更要保證電池的穩定、充電的速度,但兼顧兩者是最困難的。能量密度越大,能量轉換就變得越困難;安全與成本更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電芯的結構、使用的塗層、添加劑、電解質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提高安全裕度,往往意味着成本的躍升。

燃油車也會自燃,但多是因為私下改裝、電路老化以及車內放了打火機等易燃物。如果沒有外來明火引燃,定期養護檢修,即使劇烈撞擊、高處跌落,也不易發生自燃事故。相比之下,電動車的自燃不可預知且逃生困難。

在已知的一系列事故中,電動車多是靜止停放時突然起火,在幾秒內便形成猛烈的火勢,乘員沒有時間逃生,專業消防人員也難以“隔絕氧氣”等常規方式滅火。今年5月發生的6起電動車自燃事故,均是“突然起火、徹底燒損”。

有專業人士評價,在充電過程中,鋰離子還原時形成的樹枝狀金屬鋰——鋰枝晶,才是導致電動車自燃的“真兇”。鋰枝晶會刺穿隔膜,導致鋰離子電池內部短接,造成電池的熱失控而引發燃燒爆炸。

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GB 18384-2020《電動汽車安全要求》、GB 38032-2020《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已經得到批准,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電動汽車安全要求》主要規定了電動汽車的電氣安全和功能安全要求,增加了電池系統熱事件報警信號要求,能夠第一時間給駕乘人員安全提醒。《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對電動客車電池倉部位碰撞、充電系統等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增加了高壓部件阻燃要求和電池系統最小管理單元熱失控考核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增加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

可以説,這三項國標的出台與實施,對電動車特別是動力電池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既要提高續航里程、充電效率,更要保證乘員安全、提高系統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在政策利好的同時,也劃定了優勝劣汰的比賽規則。

鯰魚之亂

什麼是“鯰魚效應”?利用非常手段或措施,對內激發員工憂患意識,對外激活市場發展活力,受益的是公司與員工、市場與產業鏈,最終惠及每一位消費者。落户上海的特斯拉,便是電動車市場的一條“鯰魚”,不僅吸引跨國車企的關注目光,更在激發中國電動車品牌的競爭意識、領先意識。

特斯拉的到來,被視為激活中國電動車行業的鯰魚。特斯拉是否認可這一説法不得而知,但其沒有按照常理出牌,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消費者不知情的前提下,特斯拉將國產Model 3(參數|圖片)應配置的自動駕駛硬件HW3.0版本“減配”,換為性能相差21倍的HW2.5版本。在恢復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的一週後,特斯拉又宣佈,中國製造的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的價格從32萬元降至29.18萬元。可以想像,如果將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完全“卸載”,特斯拉的價格便仍有下降空間,入門版車型進入20萬元也並非不可想像……

銷量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車銷售5.38萬輛,同比降6%,已是過去10個月的最小降幅。從銷售比例看,純電動車佔比74%,其中純電動轎車的銷量環比下降6%;插電混動車型佔比26%,其中插電混動SUV環比放量增長26%,市佔率達到12%。

在企業層面,特斯拉4月銷量為4153輛,相比3月(11280輛)下滑63%,市佔率由23%下降至8%;比亞迪在4月重回新能源汽車市場第一,銷量達7470輛,市佔率14%。

從這一系列數據中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首先,新能源車市場已經在回暖;其次,特斯拉確在發揮“鯰魚作用”。

雖然有大V認為特斯拉已經從鯰魚變身鯊魚,但不要忘記,促使沙丁魚四處遊動、保持活力的主因,不是魚的種類,而是生存的挑戰。

如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等傳統車企,雖然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但已有燃油車印記卻未消除——既是覆蓋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工藝保證的無形資產,也是認知發散、標識模糊的沉重包袱。甩掉包袱,傳統車企才能一身輕鬆進入新能源車市場,與眾多專注於新能源產品的品牌正面對決。

如蔚來、小鵬、威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雖然從新能源產品起家,但技術積累、人才培養明顯不足,產品DNA、品牌形象也難説清晰。正如喬幫主將iPhone定義為個人信息終端而非一部有着大屏幕、前後攝像頭的手機,“鋼鐵俠”也不認為特斯拉造車——是在打造貫通能源、交通和信息的移動平台。重新審視自己、貼好科技標籤,造車新勢力才能真正獲得走下去的動力與實力。

鯰魚是輻鰭亞綱鮎形目,沙丁魚是輻鰭亞綱鯡形目,前者生活在池塘河川中,後者生活在温帶海洋中,二者無法共生。“鯰魚效應”或許只是寓言,電動之路並不平坦卻是事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0 字。

轉載請註明: 【汽車人】補貼緩退、電樁猛進,電動之路尚未一馬平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