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戰略設計、工程師紅利、一級市場資金配套,在三方的加持下,國內的人工智能作為後起之秀正迎頭趕上,在應用層場景方面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彎道超車。
當所有人把中短期的眼光放在5G和其應用上的時候,任正非卻説5G是小兒科,人工智能才是“正主”。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既被稱為20世紀世界三大尖端科技之一(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人工智能),也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同樣,人工智能也被譽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體經濟中尋找落地應用場景成為核心要義,2019年,國內77%的人工智能企業分佈在應用層。其中安防和金融領域市場份額最大,工業、醫療、教育等領域具有爆發潛力。未來,隨着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經營模式及業務流程的相互融合,智能經濟時代的中國有望通過人工智能戰略部署實現彎道超車。
然而有意思的是,因商湯,曠世等幾大人工智能“門閥”缺席資本市場,有關人工智能的資本狂歡,仍然處在“無的放矢”的階段。
人工智能的戰略意義?
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早已將其上升至國家戰略。在2017-2019年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大國紛紛搶灘人工智能制高點的環境下,我國對人工智能的戰略決心。
全球範圍內,中美“雙雄並立”構成人工智能第一梯隊,日本、英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緊隨其後,構成第二梯隊。同時,在頂層設計上,多數國家強化人工智能戰略佈局,並將人工智能上升至國家戰略,從政策、資本、需求三大方面為人工智能落地保駕護。
作為後起之秀,我國人工智能起步較晚,發展之路幾經沉浮。但自 2015 年以來,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人工智能發展勢頭迅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技術自動化方面。
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講,藉助人工智能新技術實現自動化,將節省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創造新市場、新就業等促進市場更加繁榮,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某種意義上,人工智能為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能量,締造一種新的“虛擬勞動力”。來自埃森哲與經濟學前沿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大膽提出,到2035年,基於人工智能的技術的普遍採用,可能會將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提高一倍。報告估計認為,人工智能有可能將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總增加值(與GDP近似)年度增速分別提高到4.6%、3.9%和2.7%。
對於我國而言,人工智能的意義還不僅僅侷限於此,或許還扮演彎道超車的角色。雖然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包括金融、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但從具體實際應用來説,製造業可能是最快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藍海領域。
隨着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我國的成本優勢不再明顯,產業的升級也讓我國製藥業由低端轉向中高端,中高端技術是關鍵,而中高端技術一直由歐美掌握,同時由於中高端技術佔據了整個產業鏈中的絕大部分利潤,這也使得歐美國家對高端技術的封鎖。但這恰恰也為製造企業升級提供了便利。
首先,以格力、美的為代表的白電龍頭企業擁有行業海量的數據,充沛的資金;二是在生產力水平急需提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已經將自動化引入工廠,享受到了降低成本的效益。因此,製造業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也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領域。
除此之外,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程師”紅利、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備了較強的基礎。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國科學家已經佔據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實力的半壁江山。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從2010年開始出現持續增長,並於2015年開始大幅增長,達到28022項,2018年中國共計申請人工智能公開專利達3萬項。
所以,中國既具備發展人工智能的人才基礎,也有足夠的市場進行改造升級的需求。如李開復所言,人工智能是中國引領全球的巨大機遇。
國內AI頭部圖譜
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工智能產業商業落地期較早,以谷歌、亞馬遜等企業為首的科技巨頭注重打造於從芯片、操作系統到應用技術研發再到細分場景運用的垂直生態,市場整體發展相對成熟;而應用層是我國人工智能市場最為活躍的領域,其市場規模和企業數量也在國內AI分佈層級佔比最大。
據艾瑞諮詢統計,2019年,國內77%的人工智能企業分佈在應用層。其中安防和金融領域市場份額最大,工業、醫療、教育等領域具有爆發潛力。
得益於廣闊市場空間以及大規模的用户基礎,且在產業化應用上已有部分企業居於世界前列。例如,中國AI 安防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分別佔據全球智能安防企業的第一名和第四名。
2018年AI 安防軟硬件市場約135.3億元的產值中,視頻監控佔據絕大部分,份額近90%,成為AI 安防的主賽道。其中,端側市場規模超過38億元,佔28.3%,中心側市場規模超過74億元,佔54.8%。
而在AI 安防的核心戰場公共安全領域,總市場規模約93.1億元,其中端側市場規模約13.8億元,佔14.8%,中心側市場規模約66.5億元,佔71.4%,邊緣側滲透有限,佔比較小,約3.8%。
據艾瑞統計,2018年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科技投入約為1604.3億元,較2017年增長10%,其中包括硬件和軟件的AI相關投入約佔10.4%,為166.8億元,較2017年增速為42.9%。
保守估計,到2022年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科技投入將突破3700億元,AI相關投入佔比將達到15.6%,超580億元。
銀行業是AI相關應用的主要投入方,佔比70%,大部分通過外部採購方式獲取AI服務,其中對基礎設施層投入佔60%,在AI應用層投入佔40%,約39億元,硬件部分(以AI攝像頭和人證比對機為主)佔三分之一,軟件部分(以精準營銷和智能風控平台為主)佔三分之二。
在無人機方面,汪滔創辦的大疆,只用7年時間就到了世界第一。2017年大疆的銷售額達到了180億元人民幣,佔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70%。2018年大疆在美國的估值已經突破240億美元。
除了應用層場景居於世界前列,中國也誕生了一批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技術型人工智能公司。
2018年中國AI創業公司的融資總額是1131億人民幣。計算機視覺是人工智能重要分支賽道,“CV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雲從合計拿到其中200多億——佔總額的五分之一,這足以體現它們的競爭力。
2018年9月份,商湯科技斬獲軟銀願景基金10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直逼6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AI獨角獸公司之一。商湯科技通過開發核心技術,將人臉識別、圖像識別、人工智能芯片、醫療圖像、自動駕駛等多項人工智能核心技術落地應用,將AI “賦能百業”。
2012年,曠視科技拿到聯想之星的天使輪融資後,幾乎每年拿下一輪新融資。目前已經取得10億美元估值,躋身全球最有發展前景的100家AI公司。2014年以前,曠視定位是開發者服務平台,主要產品為Face ;從2014年到2018年,曠視的主要精力轉向To B領域,開始了“AI 行業”,在這個層面下,安防、金融和出行是曠視的三條主要業務線。
產業的頭部化“隱喻”
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增長迅速,預計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3.5萬億美元。與大部分基於硬件設施的產業不同,人工智能基於算法與雲算力形成競爭力,其導致行業空間雖然較大,但細分領域容量偏小。技術領先度是一切人工智能企業的競爭力所在。
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逐年攀升。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製造業等業界巨頭不斷深入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339億元,增長率達到56.2%。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在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突破700億元。
除了市場規模增長之外,2014-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融資得到爆發式增長,2018年超過1000家一級市場投資機構參與佈局人工智能領域;《白皮書》顯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總體融資規模從2015年的458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1189億。
與融資金額相反的是,新增人工智能企業卻在逐年下降。2016年新增人工智能企業達到179 家高點後逐漸下降,2017 年179家,2018年151家,一方面表明資本市場對AI投資也日趨成熟和理性,一方面則表明頭部化趨勢導致後進企業競爭力難以與現存企業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9年Q3,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總計共有2845起投融資事件發生,總計融資金額為3583億,獲得融資金額最多的領域為人工智能行業當中的應用及平台使用,佔全行業的31.83%,同時該領域的融資事件案例數也最為突出,説明行業中資本最為看重好人工智能各類技術的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頭部人工智能企業尚未上市,或是由於AI產業經濟效益目前仍然處在低位,或是適配科創企業的上市規則,估值體系和服務能力尚不到位導致AI企業的上市意願不強。CV四小龍,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等AI龍頭企業至今無一上市,上市計劃亦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