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數據》出品
在衞星互聯網的這條道路上,白骨累累。假以時日成了真的,部署一個覆蓋全球的衞星網絡,那就是把互聯網搬上太空。
衞星互聯網墓地裏有幾座知名的墓碑。摩托羅拉1990年起步的銥星計劃。衞星公司OneWeb,也破產了。墓誌銘告訴我們,很多人死在半山腰上了。
衞星互聯網門檻高,商業風險高。SpaceX的競爭對手OneWeb 由科技企業家Greg Wyler 2012年創立,計劃運營至少650顆衞星,以寬帶服務覆蓋整個地球,並且已從維珍集團、高通和空中客車等投資者那裏籌集了近35億美元。頻譜資源是先到先得原則,對手越少,協調工作越少。
OneWeb關門大吉之時,Greg Wyler和馬斯克,作為曾經的競爭對手,也許會酒吧裏碰一杯。
“兄弟,恕不遠送了”。
殘酷的商業航天現實面前,馬斯克想出了一個省錢的妙招,火箭不是貴嘛,我們就來回用多用幾次,回收經濟學就這樣用在了火箭身上。舊社會的中國,窮人的衣裳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這一勤儉節約的傳統,就這樣被“硅谷鋼鐵俠”發揚到火箭身上了,所以説,馬斯克和中國有緣份。獵鷹9號運載火箭就是歷史上第一個可以多次重複使用一級助推器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
截止到2020年3月,SpaceX有一個一級火箭重複使用了5次。這是一個最高紀錄。
光靠節約當然是不夠的,SpaceX製造流程創新,一顆衞星的製造成本降到50萬美元以下,350多萬人民幣,相當於北京一個小户型住房。
50顆衞星,50套北京三環內的小户型。
儘管如此,即節約,又創新,可是,架不住花銷還是很大,按發射一次衞星的平均成本控制在1500萬~2000萬美元之間,算算發射場地、配套設施,一次發射60顆衞星。原有1.2萬顆
星鏈項目的總成本約為100億美元。SpaceX的目標是多少,按3萬顆衞星計算,據摩根·斯坦利估算,多增加的衞星數量,SpaceX將會花費600億美元。
怎麼籌錢呢?賈躍亭的聲音從遠處飄過來,“讓我們一起,為夢想窒息”。
馬斯克沒有窒息,還在奮力地呼吸。SpaceX 曾申請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用來改善農村互聯網服務的160億美元的基金,但遭到拒絕。當然,這也不是他第一次遭到拒絕。
馬斯克,唾面自乾。
SpaceX用6年時間成功發射火箭,用16年時間創造出世界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別忘了都是可回收環保款。獵鷹9號火箭將載人龍飛船送上了太空,業界、資本對於星鏈計劃的信心大增。
2020年4月21日夜間,歐洲大陸上,無數人仰望星空,意外看到幾十顆異常閃亮的星星排成一列,像小火車一樣匆匆劃過夜空。許多人驚得目瞪口呆,忘了許願,但是許願也沒有用。
不是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轉錦鯉。而是因為,這只是馬斯克的星鏈衞星。
馬斯克不止是科技發燒友的偶像,SpaceX也開始成為大國模仿的對象。
太空也是新地皮,需要搶。媒體標題《5G之外的通信新戰場,為何中國版“星鏈”迫在眉睫》。
中國資本圈評價,SpaceX為國內的民營衞星企業降低融資難度。
有人説,馬斯克的核心人員來自NASA,NASA是國有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和供應鏈資源的員工跳槽去SpaceX,所以是國有資產流失。按照這個邏輯,那硅谷芯片公司的資產流失情況更嚴重,應該把流失人員都抓回來,用鐵鏈拴住幹活。
野心的增長是信心的累積。2019年10月16日,SpaceX又將星鏈計劃的衞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4.2萬顆衞星,其中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
我們分析一下獲批的衞星。這由1.2萬顆衞星組成的網絡,分別是,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有1584顆,部署在距離地面340千米的軌道有7500顆,距離地面 1150 千米軌道有2825顆。這麼多顆衞星,乾脆連成一個星座吧,瞧瞧吧,高速低成本衞星互聯網就這樣建成了。
想當年,SpaceX競標NASA時曾是落魄書生,窮酸餓醋起步。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從太空返回地面的途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喪生,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NASA決定將未來的火箭發射任務全部外包出去。當時,市場擁有競標能力的,僅有波音、洛克希德馬丁,以及SpaceX。當時,雖然馬斯克倒賣洲際導彈失敗,但是他很興奮,找到了目標。SpaceX僅有火箭發動機技術。
顯然,三家競標公司中,SpaceX實力最弱,整個公司人數不到百人,也從未有過任何產品展示和發射試驗。
1983年,馬斯克以500美元的價格將一個名為“Blastar”的小遊戲賣給了一家電腦雜誌。馬斯克對這個遊戲的描述是:雖然微不足道,但比Flappy Bird要好。”
那年,他12歲。
從小,馬斯克就明白“哪怕從微不足道起步”。
要不説馬斯克野心大呢,突破了天際,突破了地面的物理束縛。
而今天,什麼跨國企業,弱爆了。SpaceX服務的目標客户羣是,整個地球,營業場地是太空。
比起傳統衞星,SpaceX的星鏈衞星,是全球第一個採用氪離子推進的衞星。硬核技術細節是,採用箱板式構型,高度集成,每顆星鏈衞星上搭載了4面相控陣天線用來進行網絡服務,太陽能帆板採用單側大展弦比柔性設計。
衞星數以千計、萬計,數量多了,組網和協同傳輸是最大問題。星鏈公開資料稱,初期的路線進行了幾次迭代,連區塊鏈技術也用上了。
星鏈計劃能否替代5G?答案是,不會。這類通信衞星不會衝擊現有光纖網絡和5G等基礎網絡,衞星互聯網與地面通信系統更多的是互補關係,而不是替代關係,至少目前是這樣。
從網絡時延特性看,畢竟是從地面到空中打個來回,時延比5G網要長。
從系統總體帶寬看,全球基站超過600萬座,上萬個衞星也趕不上。
星鏈有它的優勢,在人口密度低、光纖網絡鋪設成本高的偏遠地區,比如山區合適。因為光纖網絡中,除了設備,光纖成本和長度有關,可以精確到每米。越遠越不划算。
從寬帶服務網速來看,星鏈提供的網速是家庭日常寬帶的5-10倍,網費也不會貴到哪裏去。城市居民獲取便捷快速網絡服務的成本不斷下降的,太貴沒有競爭力。
所以,星鏈技術不是要和運營商競爭。
回到正題,星鏈的本質是什麼?現在是,通信基礎設施,馬斯克提前幾步搞了自己的“新基建”。萬顆衞星,理解為萬多條高速公路。要想富,先修路。
星鏈技術還在發展,在不停地迭代。
後續,就不好説了,太空旅遊、太空採礦、火星移民,以及技術迭代後,產品想象力空間放大。長期投入所獲得的,不是當下可以算得準確的。
要不你算算,高鐵票錢和讓所有人都負擔得起移民火星的車票錢。
只是這條戰線,一開始的投入是鉅額的,馬斯克也是運作一場豪賭,壓力可想而知。
近地軌道衞星這種思路就是要大量的衞星才能覆蓋全球,可以理解為,衞星把近地軌道全部擠滿。每顆衞星製造和發射的成本是有數的,算一下價格都知道。夢想需要金錢來實現。美國商務部權威估計,太空市場的價值已達3250億美元,二十年後可能會超過1.5萬億美元。
當2020年5月31日,這一歷史時刻,“火箭升空際,天涯共此時。”,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倘若在世,可能會把詩改一下。
不信的話,你瞅瞅火箭升空後沸騰的微信朋友圈。
一面,SpaceX公司獵鷹九號一級火箭B1058氣定神凝地降落大西洋回收船上,這裏距離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台已有百公里,火箭的旅程宣告結束。
一面,龍飛船搭載在私人火箭上,兩名航天員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這是世界歷史上美國時隔9年第一次使用國產火箭從本土將宇航員送入太空,也是民營航天企業第一次進行載人發射。
“你知道人類最大的武器是什麼嗎?”
“是豁出去的決心。”
馬斯克的夢想誰能猜中?蓋世英雄的雄心,猜中開頭,也猜不中結尾。
出品方:《親愛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