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務數據“上鎖”
在深圳,24類常用電子證照整合到區塊鏈電子證照應用平台;在江西,申請復工復產的企業備案信息全部“上鍊”保存;在杭州,部分冰鮮食品批發市場的進口水產品多了一個“電子身份證”,藉助區塊鏈技術為市場監管部門掌握冷鏈食品流向提供便利……一段時間以來,多地推動區塊鏈在電子政務領域的運用,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
隨着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不斷推進,統一、便捷、高效的政務平台不斷成為解決羣眾辦事難問題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如何降低電子政務的數據風險,成為各方關注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與集中式數據庫不同,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的特點,並在多台計算機上完整複製分發,其智能合約可以確保數據流轉的合規則性與可追溯性,讓政務數據安全更有保障。
的確,電子政務系統以數據運算為前提,利用信息化手段為社會治理賦能擴容、提質增效,而數據安全是實現這些功能的前提。從涉密信息到個人隱私,政務數據與個人利益、公共安全密切相關。如果不能確保數據安全,為政務數據“上鎖”,電子政務的高效便捷就無從談起。此前,一些地方曾出現用户無需登錄政務服務網就能訪問後台等存在高危漏洞的事件,這也提醒我們:避免政務數據被泄露、篡改、偽造乃至刪除,應當成為電子政務建設的必答題。
技術創新是保障數據安全最好的“鎖”。在電子政務系統中,技術手段既為數據應用提供了媒介,也為數據安全築起了“圍牆”。系統內部數據交換,政務網站信息開放,職能部門間的數據共享……面對各種應用場景和海量數據處理,必須從數據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入手,採用物理隔離、病毒防護、加密脱敏、數據備份、身份認證、訪問權限、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激發“安保”效能,從而有效阻斷非法訪問和攻擊對系統的破壞,保障電子政務平台有效運轉。
為政務數據安全“上鎖”,除了技術“嚴防死守”,還需制度“劃清紅線”。不久前公佈的數據安全法草案開闢專章對政務數據的安全與開放進行規定,擬明確相關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有了法律的尺度,監管才能“硬起來”;有了執法的明確依據,才能形成威懾力。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進一步明確電子政務中數據提供、使用、管理、監管等各方的職責權限,是消除安全隱患、縮小犯罪空間的必要之舉。
數據技術與數據安全是一場競逐,數據安全應與技術發展比肩前行。就電子政務而言,用技術磚瓦構築數據安全的銅牆鐵壁,同時築牢政務信息管理的安全屏障,使柔性技術和管理制度雙輪驅動、環環相扣,就能補齊電子政務運行的短板,使之成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催化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作者:謝 軍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