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物聯網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行業空間逐步擴大,AI進入發展的下半場,其與IoT結合,將打開人工智能真正落地的重要通道,智慧園區再度成為熱議焦點。在此之前,氾濫的“智慧園區”在繁冗的名目和噱頭之外,並沒有帶給產業太多實際的幫助。以物流園區為例,如今國內的物流園僅僅是將線下工作搬到了線上,並增添了一定程度的數據可視化以及園區IT項目。這些所謂的“智慧”,根本無法使智能技術真正保證園區安全,提高物流體系效率。
沒有大腦的信息孤島
目前國內很多智慧物流園區項目,面對園區信息數字化處理後,安裝攝像頭,然後把監控信息傳上雲端,確保遠程可看,以及能夠再次調用。
這樣的方案當然很好,但問題是在龐大的物流倉儲體系中,大量攝像頭會生成海量信息。這些信息在安保過程中會給安保人員帶來可怕的工作負擔,最終導致大量攝像頭處在無人監察的狀態裏。而且攝像頭的效率並不高。僅僅能起到事後作為證據留存的意義。能夠在事故以及安全隱患之前,自主判斷問題,主動干預,才是物流園區對安全監控的真正需求。
這也就是智慧物流園區項目中經常出現的信息孤島現象,從攝像頭信息到更多環境、物流、車輛、人流信息,都是相互孤立的收集與輸出,無法進行主動判斷與整體判斷,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智能。
為此,未來園區可在背後加裝ET大腦技術,讓整個物流園區有一個彙總所有信息,通過算法和模型主動判斷安全隱患,主動干預園區管理的AI中樞。從目前資料來看,未來園區內任何一個攝像頭都可以被AI自主監測到,並快速通知相關人員處理。讓AI主動出擊,讓機器去讀取海量的信息,這或許是破解物流園區信息孤島問題的核心方案。
“智能”的覆蓋率太差
在“智慧園區”到來之際,用監控和傳感設備保證園區安全當然就變成了題中之義。但這種所謂的智慧加持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傳感與監控設備監控和覆蓋的空間比率很低,難以覆蓋整個園區。一旦園區出現火情、水情以及人員設備事故,園區依舊難以第一時間察覺和做出主動干預。
這種情況如今已經開始面臨智能迭代中的困境。由於改造成本等限制,大型物流園區往往只是在關鍵的出入口、倉庫中加入智能傳感與智能監控設備,且監控力度往往不足。導致園區內的安全隱患不在少數。
想要解決智能感知體系的覆蓋率問題,就要從打造園區的原點開始出發。從根本上加入感知設備,並建立完善的數字化連接。依靠大量傳感設備與邊緣計算能力,將物流園區打造為每一寸空間都被數字化的信息綜合體,可以説從根源上化解了傳統智慧園區最迫切的問題,並且相對來説更容易進行自動化設備的擴容與智能升級
物流園區有了“智慧”,卻沒有解放人力
事實上,物流園區是一個勞動量巨大,工作人員非常辛苦的產業區塊。智能與智慧技術在這個領域的真正價值,在於如何通過人機協作來降低重複勞動,提高從業人員工作效率。
這一點,日本和德國的物聯網 物流園區項目中早已成為共識。而依靠AI IoT技術的成熟,中國科技企業也開始在物流園區中實現大規模人機協同。通過機器人、無人化設備與AI感知、整體智能規劃技術的結合,繁重的物流園區工作可以得到高效緩解。
物流園區,可以説是產業園區裏非常獨特的一種,其涉及產業因素複雜,對流通速度要求高,並且與城市經濟和民生福祉密切相關。通過AI、IoT、無人化設備等新技術體系的加持,這個重要領域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一場以未來技術發動的產業問題的“反擊戰”,正在我們身邊悄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