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第一的阿里雲,正在雲計算外找增長機會。
6 月 9 日,2020 年阿里雲峯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闡述了阿里雲再生長的三大方向。
其一,“做深基礎”,從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做芯片、服務器、路由器和交換機等。其二,“做厚中台”,將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其三,“做強生態”基於雲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如果留意一下張建鋒的用詞,會發現他説的是“再生長”。這意味着,吃到 IT 基礎設施“上雲”的紅利後,阿里雲正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2019 年 7 月阿里雲峯會上海站,張建鋒曾給出一個判斷:IT 基礎設施領域在 2019 年迎來 “上雲” 拐點。
拐點的標誌性事件是雲計算超越傳統 IT。據 IDC 發佈的《全球雲計算 IT 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全球公有云加私有云的市場份額,在 2019 年將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 IT 基礎設施市場主導者。
彼時,阿里雲生長的重點在幫助更多客户加速“上雲”,獲取雲計算市場更多份額。
據英國調研機構 Canalys 的數據,2019 年第四季度,阿里在中國公共雲服務的市場份額為 46.4%,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2020 年 5 月 22 日,阿里巴巴集團發佈 2020 業績,阿里雲營收為 400 億元,相較 2015 財年的 12.71 億元,增長了 31 倍。摩根士丹利對阿里雲給出的估值,是 770 億美元,約合 5400 億元。
如今,已經沒有人討論要不要“上雲”,而是考慮要上哪朵“雲”。可以預見的是,隨着 IT 基礎設施全面轉向雲端,雲計算這個盤子會變成一個存量競爭市場,隨着越來越多對手加入,最終變成一個紅海。事實上,回顧阿里雲 2018-2020 財年每個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率,會發現確有放緩趨勢。
此時,雲計算服務商競爭的重點,不再是簡單地提供雲計算資源。在社會和企業往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雲計算企業不僅要搭建雲基礎架構,還要懂行業,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生態。
2020 開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然來襲,再加上新基建概念推動,政府和企業更加認識到了數字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雲計算廠商嗅到了新的增長契機。
如此,阿里雲實現“再生長”的發力點,從幫助企業“上雲”,變成了助力產業實現更廣泛的數字化,即張建鋒口中的“重構”。
在張建鋒看來,全面上雲是一個技術性階段,把原來基礎設施從非雲升級到雲。而重構需要關注的面更廣,在完成 IT 基礎設施“上雲”的基礎上,包括理念升級、組織升級、經營模式和運營模式升級。
“數字化時代,我們都是通過交付一個項目來幫助客户打造一支團隊。這件事不像在信息化時代時簡單地採購產品,交付完成就結束了。”張建鋒説,“因為要用好這個產品,需要一個新的理念,要重構組織和業務。這可能是當下和未來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叫做全速重構。”
阿里雲參與數字化建設,總歸要有一個面向企業的前端和載體,釘釘成為了這個角色。
“從信息時代到數字時代,需要一個新型操作系統,讓大家面向大數據、面向智能、面向 IoT、面向移動化,開發自己的應用變得更方便。”張建鋒説,“中台就是這樣一個新型操作系統,釘釘是這個操作系統的核心。”
釘釘在阿里巴巴內部,曾經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產品,經過組織架構調整,如今成為阿里巴巴中台戰略的重要部分。
2018 年 11 月,阿里巴巴進行組織升級,把阿里雲事業羣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羣。過去主導了中台搭建的張建鋒,被派來負責阿里雲智能,希望整合中台建設過程中積累的技術和阿里雲計算資源,讓阿里雲實現智能化,從低價競爭的雲計算競爭中脱離出來。
2019 年 3 月阿里雲峯會北京站,張建鋒如此描述阿里雲智能的自我定位:“雲智能升級之後,所有的技術輸出、產品輸出、對 B 端的服務都必須通過阿里雲智能平台,包括像釘釘這樣的協同辦公系統,新零售的核心技術和新產品。”
彼時,已經有了釘釘併入阿里雲的端倪。到 2019 年 6 月,阿里巴巴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正式完成對釘釘的調整。
來到 2020 年 6 月,一直在做整合、並且擅長做整合的張建鋒,提出要“做厚中台”,將釘釘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
他把阿里雲和釘釘的關係比喻成 PC 和 Windows,阿里雲負責計算架構,釘釘提供了一個平台,企業可以在上面開發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應用。
“浙江省上面有一千多個應用,都是基於釘釘這個平台開發的。這就是操作系統的典型特徵——我自己做掉一部分事情,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做更多的事情。”張建鋒説。
據釘釘 5 月公佈的數據,使用釘釘的企業組織數超過 1500 萬。對想通過數字化實現再生長的阿里雲,是一個不錯的起點。
從 2009 年的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到 2017 年的達摩院,自主技術一直是阿里雲的一大標籤。
張建鋒表示,在底層技術上要“做深基礎”,沿着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加大在芯片、服務器、交換機、網絡等領域的自研力度。
他強調,“做深基礎”背後邏輯並不是簡單替換,而是基於雲的特點來構建整套基礎體系。就像當年阿里巴巴“去IOE”並不是做一個新的小型機替代了舊的小型機,而是用雲計算取代了傳統的 IT 基礎設施。
阿里雲在 6 月 9 日峯會上推出的含光 800 雲服務器,就是基於雲做硬件的一個例子。含光 800 雲服務器背後是 AI 芯片含光 800,同時基於阿里雲自研的神龍雲服務器架構。神龍架構是阿里雲在核心虛擬機系統上自研的,突破了困擾雲計算行業的虛擬化性能損耗,讓物理機能夠發揮 100% 的計算效率。
張建鋒表示,阿里雲今年準備再招 5000 人,重點吸引服務器、網絡、芯片、數據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
依靠雲計算走過十年後,阿里雲來到了一個新的時間節點。它要深入產業末端,與更多更復雜的傳統行業打交道。它還是那個顛覆者的角色,但接下來的對手也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