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有一天會在中國上市。
2014 年的雙十一,馬雲回答媒體提問時曾如此坦言。
六年後,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官宣了上市計劃,且將在 A 股和港股同步發行。
這並不讓人意外。
畢竟,螞蟻走的每一步,都在馬雲的“五指山”內。
實權在握馬雲退休,早在 2019 年就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並且,螞蟻集團目前的人事架構中,並無馬雲的身影。
不過,細看阿里巴巴年報不難發現,雖已退休,但馬雲依然是螞蟻集團背後的大 Boss。
阿里巴巴 2019 年年報顯示,阿里巴巴持股螞蟻金服 33% 的股權,君瀚和君澳持有螞蟻金服 50% 股權。其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持有 8.8% 的股權的同時,還擁有對螞蟻金服超過 50% 以上的表決權。
簡單而言,螞蟻集團的發展,依然掌握在阿里巴巴和馬雲手中。
不過,馬雲並非一開始就擁有螞蟻集團(支付寶母公司)的控制實權,其權利的加持,要從支付寶拆分説起。
2004 年,為了解決交易中的信任問題,馬雲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即支付寶。
但是,在當時的金融市場中,對於第三方支付這一新事物並未做好迎接準備,國內電子支付牌照尚未放開。可以説,支付寶誕生於法律灰色地帶。
對此,馬雲在事後曾直言——當年做好了坐牢的準備。
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牌照運營了 6 年後,中國人民銀行在 2010 年 6 月發佈了新規定,要求非銀行支付公司需要獲得牌照才能在中國運營,沒有獲得牌照的支付公司必須在 2011 年 9 月 1 日前停止運營。
儘管迎來了合法化的契機,但當時的支付寶其實是 VIE 結構(境內主體為實現在境外上市採取的一種方式)下的阿里全資子公司。
彼時,雅虎和軟銀分別佔有阿里巴巴集團 43% 和 29.3% 的股份。也就是説,支付寶也有超七成股份屬於外資控股;這與央行規定的外資持股比例產生了矛盾。
拆分支付寶,外資股東持反對意見;不進行拆分,支付寶將面臨關停境遇。
選項之間,馬雲決定做“惡人”,對支付寶進行拆分。
馬雲將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轉移到了馬雲與謝世煌(阿里創始人之一)二人設立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公司”(即之後的螞蟻金服)。其中,馬雲佔股 80%、謝世煌 20%。
拆分之後,支付寶如期拿到了牌照,但同時也迎來了一大波討伐。
阿里第一大股東雅虎發文表示對拆分之事不知情,再加上《財經》主編胡舒立發文炮轟馬雲違背契約精神。儘管馬雲曾公開澄清,但還是因此被戴上誠信問題的枷鎖。
隨後,各方利益相關體就“未來阿里巴巴與支付寶及其母公司的關係”達成了一份框架協議——
螞蟻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識產權及技術服務費,金額相當於螞蟻金服税前利潤的 37.5%;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阿里巴巴有權入股並持有螞蟻金服 33% 的股權,並將相應的知識產權轉讓給螞蟻金服,上述分潤安排同步終止。
儘管拆分之事鬧得沸沸揚揚,且對馬雲造成了負面影響,但馬雲表示:
這是我此生最艱難的決定,但是為公司長期發展所必須要做的。歷史會作出評判。
如今看來,馬雲的這一步,並無走錯。
而基於支付寶拆分,馬雲也正式擁有了支付寶及其母公司的實權,且這樣的實權,延續至今。
修煉內功在外界看來,支付寶從誕生之日起,一直扮演着支付工具的角色。
但對馬雲而言,並非如此。
馬雲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支付寶不是做支付的,是做信用的。從後續的發展來看,支付寶及其母公司,也確實一步步向“信用”這一方向滲透。
2014 年 10 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正式更名為“螞蟻金服”。在當時,螞蟻金服旗下的業務已包括支付寶、餘額寶、招財寶等。
關於螞蟻金服的使命,馬雲曾表示:
螞蟻從來不是為賺錢而生,螞蟻是為了讓普通消費者和中小企業能夠享受大企業一樣的金融服務而生,是為了讓信用等於財富而生,是為了推動全球金融服務向着更透明、更公平、更誠信的方向發展而生。
劃重點,短短一段話中傳遞出兩個重要信息——金融服務、全球化;在螞蟻金服後續的業務擴展中,萬變不離其宗。
首先看金融服務業務上的變化,在 2015-2017 年間,螞蟻金服上線了多個金融業務,覆蓋了理財、信貸、保險、小微企業融資等各個領域:
2015 年 4 月,花唄、借唄上線;
2015 年 6 月,網商銀行開業;
2015 年 8 月,上線螞蟻聚寶 APP;
2016 年,上線保險業務;
2017 年,移動支付推出。
······
再看全球化方向。
事實上,早在支付成立的第五年之際,馬雲就曾在股東大會上就“支付寶的未來發展問題”作出回應,強調了支付寶全球化的必要性。
馬雲表示:
支付寶必須全球化,而且一定要全球化,支付寶的全球化一定放到支付寶第一、第二的日程上。
假如支付寶不能全球化,我認為中國在金融改革挺進過程中、在全球電子佈局過程中就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全球化是支付寶生下來就會有的目標。
可見,螞蟻金服的全球化路線,早有計劃。
那麼,螞蟻金服的全球化之路該怎麼走?
馬雲認為,在於服務——
今天全球化不是去征服世界,而是服務世界,要真正帶着服務世界的精神去做才有可以。
基於此,螞蟻金服在“出海”過程中發展出一種全新的模式——出海造船,即進行模式賦能。
不同於以往互聯網企業採取的貼牌出口、投資併購等方式,模式賦能更為注重本土化,重視經驗和技術分享,因地制宜打造產品。
截至 2018 年 6 月,螞蟻金服“出海造船”共誕生了 9 個國家和地區的本地版的“支付寶”,包括印度 Paytm、菲律賓 GCash、韓國 Kakao Pay、巴基斯坦 bKash 等。
金融業務不斷完善,全球化也在順利推進,彼時一直有“螞蟻金服將上市”的聲音傳出。
不過,馬雲卻表示,螞蟻金服上市還不到時候——
一個公司要上市不難,難的是戰略性產品,我們要宣佈的是最重要的戰略性產品,沒有戰略性的產品、業務和思考,公司是走不遠的。
水面之上,螞蟻金服的金融業務已多面覆蓋。而水面之下,那個螞蟻金服的“戰略王牌”,還未浮出。
科技基建將目光移至官宣上市的 2020 年,在螞蟻官宣時間節點前後,螞蟻集團有兩個十分值得關注的舉措——
官宣之前,7 月 15 日,螞蟻集團將公司名稱由“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官宣之後,7 月 23 日,官方宣佈將螞蟻區塊鏈平台正式升級為“螞蟻鏈”。
一個月內,螞蟻集團辦了“三件大事”,是偶然?是巧合?還是計劃之中?
首先,從改名舉措來看,螞蟻集團顯然想淡化“金融”色彩,轉而強調其科技屬性;這也是螞蟻集團近年來一直在發力的方向。
2016 年,馬雲在香港公開演講上表示:
目前“Fintech”一詞很流行,支付寶是“Techfin”,因為“Fintech”是金融體系自身的改善,而“Techfin”則是科學技術對整個行業的結構性改變。
次年 3 月,螞蟻金服宣佈將自己定義為 TechFin——未來只做 Tech(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做好 Fin(金融)。
科技,成為螞蟻集團的“新衣”。
發力科技,螞蟻集團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本地生活、城市服務等在內的數字生活服務;二是 To B 為主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安全、物聯網和雲計算等。
其中,近期改名的“螞蟻區塊鏈”尤為值得關注。
“螞蟻鏈”是由馬雲親自命名,他表示:
螞蟻鏈的名字是我起的,大家要愛護它、養育它。這個決定可能不亞於我們當年決定成立支付寶。
可以想見,“螞蟻鏈”之於螞蟻集團的重要性。
據螞蟻鏈首席產品架構師徐惠透露,馬雲曾在今年四月與螞蟻鏈團隊有過交流。在交流中,馬雲表述了其個人對區塊鏈的看法——
下一個代際是區塊鏈的時代。區塊鏈帶來的是這些數據變得更可信了,更高效了,之後你又可以在有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所以誕生了全新的場景跟機會。
同時,馬雲還闡釋了螞蟻鏈與區塊鏈的差異——你們要記住,你們做的不是區塊鏈,你們做的是螞蟻鏈,螞蟻鏈是什麼呢?解決各類問題。
不僅如此,馬雲對“螞蟻鏈”還持有很高的期望,認為螞蟻鏈是下半場其解決數字時代問題(數據安全、隱私安全問題)的技術,其承載的使命一定要超越螞蟻,一定要顛覆支付寶。
值得一提的是,螞蟻鏈也是螞蟻集團走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技術基建;最新的落地項目為跨境匯款服務。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螞蟻鏈是商業信任的另一種挖掘,從“電商交易信任”轉向“數字、生活、生產信任”。
因此,某種程度上,螞蟻鏈也是支付寶的傳承,關於“信任”的傳承。
而從馬雲對“螞蟻鏈”的重視程度也不難看出,螞蟻鏈承載着螞蟻集團的未來。
雷鋒網注意到,螞蟻集團在官宣上市時提到,啓動上市計劃是為了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字化升級做大內需,加強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
如此看來,螞蟻上市,已到時候;既是戰略升級的時候,也是戰略需求的時候。
螞蟻,已不是那個螞蟻在回應更名消息時,螞蟻集團表示——
螞蟻還是那個螞蟻。
但從支付寶,到螞蟻金服,再到螞蟻集團的一路發展來看,螞蟻,已經不是那個螞蟻了。
螞蟻上市,是螞蟻成長的一種見證;也是螞蟻再啓程的標誌。
馬雲在回顧自己創立中國黃頁時曾説過這麼一句話——“螞蟻走得好,大象也搞不死它”。如今,螞蟻集團上市,無疑是對其最好的詮釋。
不僅再次驗證了馬雲在備受爭議之時採取拆分舉措的正確性,也印證了馬雲在螞蟻一路發展中戰略佈局的重要性。
不過,上市固然是十分重要的節點事件,但將時間維度拉長至 16 年,螞蟻上市,僅是馬雲在棋局上走出的其中一步。
棋局還在繼續,螞蟻集團,路還很長。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