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代經濟”,為你“代”來多彩生活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科技

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深夜北京街頭,接單後前往指定地點的代駕小哥。
劉帥冶攝(人民視覺)

浙江省舟山新城某一大型超市,配送員正在為用户跑腿送貨。
陳永建攝(人民視覺)

代購、代跑腿、代駕、代練……伴隨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身邊形形色色的“代服務”日漸流行。人們不再事必躬親,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鬆享受“代”來的便捷。

同時,“代經濟”迅速興起的背後也存在一些問題。代考試、代罵人、代打架等走上交易平台,商品假冒偽劣、個人信息泄露、遊戲代練詐騙等情形頻頻發生。這不僅困擾着消費者,也給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帶來挑戰。

然而,“代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並不是問題本身。正確認識和看待“代經濟”是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前提。基於此,政府部門、網絡平台、消費者等社會主體須多方合力,通過規範來保障“代經濟”的健康運行,讓它多為美好生活加分添彩。

“代”模式層出不窮

“以前自己的事自己幹,現在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幹,分工不同嘛!”在北京市順義區工作的王盛楠是位“90後”。和許多女孩一樣,她經常瀏覽各種代購網站,發現中意的服飾或化妝品就先加入購物車,擇機購買。

“確實挺方便的,過不了幾天國外的東西就到手了,價格還便宜不少!有時候在網上淘,有時候會找朋友從當地捎。”最近,小王又看好了一款香水,準備下單。

趙麗麗是一家單位的外事專員。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簽證要求不盡相同,需要的材料也各式各樣。“早一天遞交材料早一天出籤。工作人員通常會現場審核,讓我們補交材料。但單位和簽證中心有一段距離,一個往返肯定耽誤大把時間。”

每當這時,趙麗麗就會叫一名跑腿小哥,到單位取送材料。“半個小時基本就能過來,好幾次解了我燃眉之急!”她對記者説,“聽説跑腿小哥還能去醫院、銀行代排隊,有機會我一定試試。”

家住河北的劉勇以往週末少不了和朋友聚餐。“和朋友一起吃飯,難免喝點小酒,一喝酒肯定不能開車。但如果把車停到飯店,第二天上班或有個急事就不太方便了。”

在家人建議下,劉勇下載了一款代駕APP。每次喝完酒,就會叫一名代駕。下單後,沒過幾分鐘,一名身着工作服、騎着電動車的代駕小哥就會到達指定位置。“這樣一來,飯吃好了,家人放心了,第二天也不誤事,一舉多得!”

除了代購、代跑腿、代駕,由“代經濟”衍生的一些新的消費模式層出不窮,逐步走入公眾視野。

李亮是遊戲迷,上大學時就愛打遊戲。後來工作了,花在遊戲上的時間就少了。近日,他剛在平台上聯繫了一名遊戲代練,並付了押金。“我的要求是代練幫我再升兩段位,現在實在沒那麼多時間。而且他們玩得更專業,本身段位就很高。”

“提升段位真的有那麼重要?”面對記者的疑問,李亮顯得嚴肅認真。“當然了,為什麼許多玩家願意花錢購買‘武器裝備’呢?在遊戲世界裏,段位、排位永遠是能力和地位的象徵!”

就這樣,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個性化“代服務”應運而生。只要肯消費,就有人滿足需求。如果你想品嚐某種食物或飲品,但擔心長胖,代吃代喝員會直播告訴你口感和體驗;如果你正為垃圾分類發愁,有商家包月代扔;如果你喜愛寵物,而不願承擔它們的吃喝拉撒,也有專門機構負責餵食和看管……真可謂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無序生長鬚警惕

“代服務”其實並不新鮮,古時人們就有代寫書信、代人訴訟等行為,即便是現代社會中的代購、代駕,也已出現多年。為何“代經濟”在近些年遍地開花?

“社會分工細化是生產專業化、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合理的社會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勞動者的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羅來軍認為,“代經濟”實質上是社會分工持續深化和經濟不斷髮展的結果。

互聯網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服務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供需匹配率大大提高。由於網絡巨大的溢出和示範效應,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來滿足自身需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談俊説。

依託互聯網平台,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的興起也帶動了“代經濟”快速發展。武漢大學網絡治理研究院副院長袁康表示,數字經濟商業模式的創新,促進了社交網絡、電子商務和在線支付的發展,為“代經濟”創造了完整的商業閉環。

在對外經貿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許可看來,“代經濟”還是共享經濟向更深層次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共享經濟最初共享的是閒置物品。但實際上,閒置勞動力和時間也可以共享,將‘有閒’變現。”

隨着“代經濟”覆蓋面逐漸擴大,一些灰黑“代服務”也在地下滋長,甚至已觸碰道德底線和法律的紅線。比如代上課、代考試、代寫論文、代談戀愛、代罵人、代打架、代報復……

“新業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無序生長的現象。”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互聯網信息與用户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陳旭輝指出。

具體而言,亂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網絡的分散性和隱蔽性。“正是因為這種特性,一些灰黑的‘代服務’容易遊離在監管視野之外。”羅來軍談到,“但這些都是真實的需求,其中部分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獵奇心理。”

“這種本身不合理或不正當的委託一直存在。”袁康説,更重要的是網絡平台很多時候未對委託事項進行嚴格的審核和監督,致使各種違法或不道德的委託事項得以發佈。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監管存在漏洞。

“代經濟”的本質是委託代理行為。如果平台確實存在假冒偽劣、個人信息泄露等侵權行為,用户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法、民法典人格權編等法律中的規定尋求救濟。但許可表示,灰黑“代服務”並不產生代理的法律效力。相反,一旦委託事項違背公序良俗或法律規定,有可能被追究相應的行政或刑事責任。比如,代寫論文在《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中屬於學術不端行為,有可能會被依法撤銷學位;代罵人、代打架則有可能會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甚至刑法。

強監管防止“代”偏

“代經濟”呈現的複雜性,導致人們對其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它為社會提供了便利;有人認為,它培養了一批懶漢;還有人提到,它帶來了諸多隱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代經濟”?

在羅來軍眼中,“代經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以及創新性的需求,對刺激市場和消費升級起到助推作用。所以,對其不能簡單地貼上“懶漢”標籤。

他認為,對於“代經濟”的爭議,可能源於人們對分工的認知要落後於實踐的步伐。在符合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代經濟”不該承受過多的“道德”壓力,應獲得其應有的發展空間。

“‘代經濟’並非洪水猛獸,不能因為出現了問題就全盤否定。”談俊表示,“代經濟”的發展壯大有助於加快國內富餘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穩定和提升就業率。其範圍擴大和發展水平提升會對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出新的要求,進而促進中國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5G應用陸續展開的背景下,“代經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也會得到充分釋放。

對於那些噱頭十足的“代服務”,他認為,這類服務一般並不違反法律或道德,只是看起來比較奇怪。相信市場和消費者在未來長期的實踐中會作出理性選擇。

如何保障“代經濟”在正確的軌道上持續運行,防止其“代”偏,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完善立法與加強監管是必要的。“很多家庭生活、個人情感領域並不應該被市場化。”為此,許可建議,政府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代經濟”中不同服務類型,分類進行監管,避免出現真空。同時,對平台進行必要的規範和清理,不能任其過度個性化發展。

平台義務與責任的落實也很關鍵。袁康提出,應強化網絡平台對於委託事項的審查和監督,可藉助必要的技術手段制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委託事項在平台發佈,還應強化平台的風險提示義務,平台在撮合代辦業務時要向用户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比如人身安全、隱私保護、欺詐交易等。

消費者自身要明確,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花錢找人代辦,有些事情親力親為才有意義,有些事情違法越界絕不可碰。“‘代服務’產生,並不是要讓人們過分依賴它。”羅來軍談到,此外,消費者還須提升安全防範意識。在選擇個性化服務時要保持清醒,儘量選擇正規經營、服務規範的平台,防止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